2012-7-2 15:28:00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33
水浒传塑造人物有个奇怪的规律,那就是越是个子矮的人越容易出名。
比如说,跟鲁智深、林冲等彪形大汉相比,二等残废宋江和王英的武功和人品均十分可疑,也没做出过什么拿得出手的英雄事迹,但是知名度绝对不差。
不难想象,施大爷可能个头也不高,经常四十五度仰望别人漏下来的天空。
当他发现还有人比他矮时,欣喜之情无法抑制。
于是,武大郎就成了水浒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
按照施大爷的描写,武大身高“不满五尺,面目丑陋”。
在我看来,这未必是事实,只是一种文学手法,叫做反衬。
就好象我写一阵黑暗的大宋朝,就要搬出我们现在的事例与之比较一样,武松的形象被武大郎衬托得更加高大光辉,作品的文学价值也就上来了。
但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你的东西成了名著,就会有些变态瞎琢磨。
一般来说,这种变态是宅男。
军事宅男会问,连环马和拐子马有什么关系;
科技宅男会问,凌震的轰天炮和抛石机有什么关系;
历史宅男会问,史书上的宋江和历史上的宋江有什么关系……
只有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才会问,潘金莲到底跟武松发生了什么关系。
不过在我看来,还是生物宅男的问题最难回答: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武松怎么可能跟身高不到一米四的武大郎有血缘关系呢?
首先,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武松和武大郎身高差异是先天造成的。
前面说过,武松的父母常年外出务工。
至于打的什么工,也不难推测出来。
武松他爹无非是去建筑工地,武松他娘无非是去小工厂站流水线。
宋史专家说,北宋末年,我国的制造业已经相当发达,分工合作十分成熟,没有工作经验的女工一开始很少有人肯要,只能从一些最脏最累的工种干起。
不难想象,武松之母在某些重污染企业工作,比如说,在某个金丹生产线搞包装,打工一年多,回乡就生出武大这么一个畸形儿。
宋史专家还说,武大郎的悲剧告诉我们,低素质农民工进城需谨慎。
根据这种说法,武松之母随后接受了教训,回城后坚决改行,怀武松就没有重蹈覆辙。
可是这样一来用不着专家,你我普通人也不禁要问:那年头女工不去流水线,还能干什么?
难道……武松还能姓武吗?
于是有人别有用心地另作推论:
武大郎其实忠实地遗传了老爹的生理特征,武松才是个意外。
也有人认为,武大的身高悲剧是后天造成的。
这样的话,可能性就多了。
如前所述,北宋末年,武松的父母进城打工,把两个孩子交给祖父母照料。
老人留守农村,又要看孩子又要种地,难免精力不足,再加上家境贫寒,兄弟俩经常吃不饱肚子,像耗子一样到处找东西吃。
某年某月某日,武大郎捡到烂苹果一个,欣然与弟弟分食。
不料该苹果富含多种真假农药畜药耗子药,俩孩子吃完一个终身残废一个轻度弱智。
对于此事,专家提醒大众,家长要有责任心,做好监管很重要。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武松的父母没有把孩子扔给老人,而是带在身边。
武大郎幼年就跟着父母居住在工棚里。
那种工棚跟武松后来住的一样,肮脏拥挤,生活不便,全工棚的人用一个小煤炉子做饭。
这个炉子是某人从街上捡来的,特点是做饭时经常过度燃烧,弄得满屋油烟糊味;
等大家都睡着了,它又开始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一氧化碳。
某个夜晚,父母出去加班,独自在家的武大郎煤气中毒了。
侥幸不死,醒来后身高就定型了。
关于武大郎身高悲剧的最后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武松的父母其实一直尽心尽责,打工赚来的钱全部用来养孩子。
武大小时候身体不够结实,父母就不惜血本买奶粉,买补药。
武大喝完之后疗效明显,立马结石了,从此只横向发展,再也不长个了。
不管怎么说,武大郎的外形就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这样,又矬又丑。
这么一个残疾人,谋生方式及其有限。
武松以前拼死拼活打工,就是为了把钱寄回去,养活哥哥。
武松这样做,是一种报恩,或者说反哺的情结。
当年祖父母病逝,武大把他一手拉扯大,相当不容易。
今日二人异地重逢,抱头痛哭。
哭完了武松忽然感到奇怪:大哥,你怎么跑到阳谷来了?
2012-7-2 15:29:00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34
据施耐庵介绍,武松不在家的日子里,哥哥武大由于懦弱老实,被乡邻欺负得混不下去,不得不背井离乡讨生活。
这个说法有点耸人听闻。
我们知道,北宋末年留守在农村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虽说也有几个年轻人,但大多性格温顺,安分守己——有时候城里的工场会出生产事故,制造了一批残疾人;
有时候它不出事故,就会成功污染周围乡镇,制造一批智障……
要说这些人都能把武大恨成这样,有点难以置信。
于是有人推测说,武大可能不像水浒里说的那么无辜。
如前所述,由于父母下落不明,祖父母先后亡故,生活的重担早早压在武大身上。
作为一个还不如锄头高的残疾人,武大拼了老命也填不饱肚子,更别提还要养武松。
于是他饿极了就去别人家地里偷点东西,被发现了难免挨顿揍。
长期的贫困、无父无母的成长环境、以及天生残疾使得武大自尊心极强,挨揍的时候嘴里从不服软。
谁打他一个耳光他就堵在谁家门口骂街,什么“表示强烈抗议!”“后果由你方承担!”,一喊就是一晚上。
这阵势,一般人都受不了,最后只好开门道歉,有时候还给点粮食作为精神赔偿。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身残嘴贱的青年,在村里很招人恨。
武松还在的日子,别人尚不敢动武大——大家都知道武家老二下手不知轻重,而且外表看起来还像是“打死人也不用负刑事责任”的那种;
虽说总是在外打工,可过年还是会回来的。
但是等到武松一畏罪潜逃,乡亲们连夜把他们家房子给扒了。
以上这种说法显得武家村的人有点睚眦必报,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列出另一个版本作为补充。
有人认为,武大招人恨跟他在崇宁年间的所作所为有很大关系。
武大曾说过,他这辈子最绝望的时刻就是祖父病死的那天。
因为他整理遗物时发现,原来家里还欠着一屁股高利贷——那年头的借贷利息相当吓人,起码要二分,时间一长,一辈子也别想还清。
武大说,假如不是赶上了好时候,他们兄弟俩早活不下去了。
他口中的好时候就是崇宁元年。
2012-7-2 15:30:00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35
那一年,赵佶在东京推平了螳臂当车的歹徒,腾出手来又开始平推全囯的反-动分/子。
他把反/对新法的人称为“元佑D-A-N-G”,整天拉人入D-A-N-G,谁入谁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