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27 17:13:00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18
讲到这里,我不禁有一种故伎重演的冲动,也就是说,武松的故事又可以重新开始:政和五年十月,武松返乡,结果被撂在阳谷县。
武松当时的境况很惨,又饥又渴,浑身汗臭,行李也丢了个七七八八——不是丢了,就是被偷了——只剩一根本来用来挑行李的扁担(当年施大爷写到这里时都觉得太寒碜,于是摇摇头给他换成了哨棒)。
再加上几天几夜没趟没睡,还不知接下来该怎么回家,一般人到这里就该崩溃了。
然而武松却完全没有这种迹象。
跟据水浒传记载,他没事人找了家小酒店走进去,说道:老板,来两瓶啤酒。
世界人民都承认,中国农民的忍耐力可称天下第一。
取得这样的成绩,跟他们平时的生活质量是分不开的。
假如你去问问武松,你不发愁吗?
他可能会回答,这点事算啥,每年回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
每年都这么不容易,你就不生气吗?
当然生气,不生气我能来喝酒吗?
关于武松这个人,可以介绍的其实还有很多。
他不光生了气喜欢喝酒,高了兴也喜欢喝酒。
说实在的,不管喜怒哀乐,他就没有不爱喝酒的时候。
这都是在柴进家养成的习惯。
如前所述,无论你是什么下三滥出身,只要到了柴进庄上,从此法律不敢管你,吃喝有人提供,而且不管你说什么蠢话,都有人装模作样的认真听取。
总之待遇跟两 会代表差不多。
这种环境下,人往往会闲得无聊,要么半睡不醒要么胡说八道。
因此柴进的门客一个比一个能吹。
有几个同案犯,就说自己是第三世界领袖;
被公差揍过两顿,就说自己打败了世界丨警丨察……
总而言之,柴进家的氛围比较像天涯杂谈,在这里,名声就是硬通货。
武松就是在这个环境中一个默默无闻的id,长期潜水,积分是个位数;
偶尔鼓足勇气发言,回复要么是“9527”,要么是“少年,你太年轻了,你以为这个论坛上……”
看着别人飙红的帖子,他又是羡慕又是自卑。
时间一长,他就开始全方位向这些无赖靠拢,练起了吹牛。
然而装逼是一门艰难的学问。
想知道有多难,看看郭敬明写的东西就知道了。
更何况武松的先天条件压根不适合这一行。
首先,由于生活层面太窄,他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经历。
很多人以为,吹牛无非是无中生有。
其实这是误解。
吹牛需要的恰恰是阅历。
比如说,“放弃西方国家优厚生活条件”的,至少要有被西方国家驱逐出境的经历;
“拒绝资本家高薪聘请”的,起码得有在国外一个本科读十年然后找不到工作的经历。
再举个例子,鲁迅日记中的“洗脚”是不是指*生活?
专家们争论几十年,没有结果。
后来改革开放了不到二十年,再没有人对此存疑,除非你不知道洗脚房是干什么的。
所以说实践出真知。
除此之外,武松还有生理上的短板。
从前边的叙述你可能也看出来了,他这人老实得有点不正常,脑子大概先天性有点迟钝。
此外他还脸皮特薄,往往嘴还没张,就先满脸通红,一身大汗。
说不了两句还经常警惕地停下来问问别人“你是不是不信?”
出尽了洋相。
好在武松通过不断的摸索,终于找到了成功的诀窍,那就是喝酒:
喝酒时谁都会脸红,喝多了数九寒天也会出汗,这样一来他的紧张就被掩饰了。
久而久之,武松对酒产生了巴普洛夫式的依赖:一开始是吹牛的时候要喝酒,后来发展到一喝酒就想吹牛。
再后来吹不吹牛,都要喝酒。
2012-6-27 17:13:00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19
总之,武松来到阳谷县辖区的景阳岗酒家,本意是想喝着酒稳定一下情绪,想想下一步怎么办。
可是一沾酒,他的瘾就犯了。
于是武松就好像摸石头上瘾忘了过河的人一样,完全把“下一步”抛在脑后,一口气喝了三碗,还接着要。
偏偏店家却不给他了。
“客官,这酒是劲太大,喝多了就要趴下。”
结果武松大怒,当场撒泼:“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饮老爷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
相信几乎所有人都到这里,都会为武松到底是个什么人感到疑惑。
如前所述,武松为了克服吹牛时的紧张心理,逮着酒就喝。
但他其实是不能喝酒的。
不管自焚讨薪是不是他逃到柴进家的直接原因,但那件事的确很直接地给他带来了工业酒精中毒后遗症。
又经过数月狂饮,这个病根算是落下了。
据说武松喝醉后,最喜欢自顾自傻笑,逢人便问:你知道我是谁?
别人告诉他你叫武松,他就拍案大怒:胡说,我怎么觉得我应该姓李?!
——你真的姓武!
——妈的你敢不信俺说的话?!
当然了,具体到景阳岗这件事,也不能全怪武松酒后闹事,店家的做法的确有不妥之处。
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也觉得武松蛮不讲理。
后来自己也抽烟喝酒了,终于开始理解了他的怒火。
想象一下你上了烟瘾,走了好半天终于看见一个小商亭,结果店主说,烟可以卖给你,但是打火机不卖。
换谁谁都要发火。
2012-6-27 17:14:00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20
再后来我去了一趟上海,见识了不少南方同胞,又觉得这个故事可能还要复杂一点:
景阳岗老窖据考证要么是酿酒,要么是早期蒸馏酒,度数顶多在30度左右。
武松的酒量不小,三碗应该不够。
但是也不见得很大,能连喝十八碗。
他正好能喝三碗半。
不料他提出再要半碗时,却被店小二白眼一扫:没酒了。
店小二这么说的原因也很简单:武松的外形是在太寒碜,小二觉得这人显然是兜里钱不够,想白喝半碗沾点小便宜。
结果他不悦的表情触发了武松酒后的第二症状。
我们知道,武松清醒时,基本是个顾不上要脸的贱民.
他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不高——当然也不是最低,在建筑工地大概排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拉砖的那头驴。
什么男儿膝下有黄金、什么君子有所不为,什么不食嗟来之食、什么士可杀不可辱,对武松来说都跟放屁一样。
他只顾得上惦记干活时别出事故,年底能不能拿到工钱,过年回家车票好不好买……假如能拿着工钱顺利回家吃顿年夜饭,就算人生目标基本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