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4 15:43:00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37
水浒传里提到史太公住院的这一段,寥寥几笔带过,说他“染病奔证,数日不起。史进使人远近请医士看治,不能痊可。”
然后就“呜呼哀哉,太公殁了”。
这样略写,对史进是不公平的:他的努力和艰辛完全没有得到体现。
就说专家们会诊的那天,史进在病房里那种绝望的心情,施大爷就不该忽视。
当时史进他们家已经彻底一穷二白了,客栈关了,家具卖了,还是不够医药费。
他坐在父亲病榻前,双手揪着自己的头发。
他实在不知该怎么办了。
在史太公病重以前,史进并不清楚自己对父亲的感情到底如何。
他那时候一方面觉得自己吃他的喝他的,还伸手要钱,应该感恩;
但是另一方面又对史太公老是给自己压力而感到不满。
然而现在,他终于明白了真正的父子情应该是什么样的。
小时候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全都浮上脑海:
——母亲让他读书,父亲嘴上不情愿,但是当晚就卖了粮食,给他交学费;
——放学后自己想帮着干农活,父亲不让,说你复习功课去吧;
——史进受到先生表扬,父亲带着他进城,买小吃看杂耍;
——为了考太学,父亲数次抛下产业搬家;
——在东京自己偶尔虚荣,买点好衣服,跟父亲伸手要钱,从来没有被拒绝过……
想到这里,史进泪流满面,跪在史太公的病床前发誓:
爹,我爷爷活了六十五,我一定要你活过他!一定要让你安度晚年!
史进擦干眼泪,去敲开了帐房的门,说我的医药费一定交,不过要等到几天以后。
那人想威胁他说不交就不能住院,史进把眼一瞪,对方就把话咽了下去。
然后史进出门找了个公厕,拿着炭笔一字一顿地郑重写了个帖子,标题是:
好房出售!
史进写这个帖子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悲哀和愤怒。
说实话,小时候,他对未来的憧憬还是不少的,甚至有过分之嫌:发大财,住大房子,当大官,娶美女什么的。
不过这也不是他的责任——大宋的学校每节课都会强调,你们就像花园里的花朵,今后的生活会无比幸福。
后来几经波折,他对生活的奢望已经越来越少,能吃饱饭就很满足了。
然而现在这一切明白无误的告诉他:大宋对某些人来说,的确像花园一般美好,不过自己这样的人不是花,而是花叶上的一滴露水。
露水有权以主人自居,为花园的美丽而沾沾自喜,也有权认为少了自己的衬托,花的美丽会大打折扣,然而不管他怎么认为,只需要一缕阳光,或者是一套房子,一份工作,一场婚姻,一场大病……露水就会原形毕露,当场蒸发。
写完售房启事的最后一句(可能是“包邮房产证哦亲”),史进本来是想赶紧去别的厕所接着写,但是却鬼使神差地决定看几条帖子再走——这么多天来他就没休息过,也需要放松。
忽然,他看到很多雷同的帖子,都在说一件事:希夷塔炼丹基地泄漏造成污染!家人发病!
史进瞪大了眼睛,不放过每一个字:
帖子上说,希夷塔的炼丹炉子近日被山洪冲了,毒物流入河里,污染了本地的饮用水源。
近日有不少人由于喝了河水、吃了河鱼而病倒,痛苦万分……
后边是无数跟贴,描述的症状跟史太公大同小异。
史进愣愣地想起自己在希夷塔防洪时看到的那一幕。
他一拳把隔板捣了个窟窿,狂叫起来。
他想杀人,想防火,想砸东西。
但是作为一个读书人,冷静下来之后他却明白,自己能干的只有发帖人指出的这一条:
上街!闹事!让那些牛鼻子赔钱!
2012-6-4 15:43:00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38
赵佶登基后的第一年,表现相当不错。
他宣称,变法是必要的,但是反对变法的人也有其道理,因此不能把任何一方一棍子打死,而要各取所长,和衷共济。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把来年的年号定为“建中靖国”。
这里需要对年号这个东西做一下说明。
在明代以前,每个皇帝在位期间会经常改年号。
现代人可能觉得这是个无聊而麻烦的习惯,但在古代,年号就是施政纲领,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一般来说,皇帝刚上台时,年号的含义无非是“一切按既定方针办”、“高举xx的伟大旗帜”之类。
代表性的例子有“绍圣”、“嗣圣”等等。
过几年,皇帝已经被身边的人拍马屁拍晕了,觉得自己的简直是千古一帝,年号也就会相应地强调太平啊,盛世啊,高峰啊,辉煌啊什么的——这样的例子一抓一大把,“太平兴国”、”咸平“、 “隆兴”之类的都是。
如果皇帝活得够长,那么他的执政末期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是变得神神叨叨——这也不奇怪,一个人独裁上四五十年,不可能不疯——这样的话他就会开始用某些宗教咒语当年号。
“至道”、“大中祥符”就是代表。
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是老百姓耐心到头了,开始不听话,因此年号也会变得杀气腾腾,开始强调稳定——“治平”、“嘉定”、“景定”啊什么的都是。
总之,每个皇帝的年号变更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开始打魅力牌,过一段时间开始打魄力牌,后来急了眼就打暴力牌。
所谓政治,不过如此。
赵佶把年号定为“建中靖国”,表达的意思就要贯彻“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于是政治犯得到了平反,一些民怨极大的新法也得到了废除。
草民们欢欣鼓舞,都觉得自己赚到了,碰上了明君。
不要嘲笑他们傻——古时候当个老百姓就是这么倒霉,活着就好像在玩俄罗斯轮盘赌。
碰上个坏皇帝,就忍忍,忍过去说不定能碰上个好的;
新皇帝上来一看,我靠,又是个王八蛋,那就接着忍,忍到自己死了也就没这个烦恼了。
我估计当时老百姓最希望掌握的技能就是冬眠了。
不管怎么说,建中靖国初年,百姓对赵佶的赞扬是主流。
大家觉得自己运气太好了,以至于不敢相信。
于是市面上出现了一种传言:为什么新皇帝这么体谅百姓的疾苦呢?因为他身边有从底层混上去的人——高俅。
大家都说这个高俅是个好人,经常向皇帝反映民情。
编到动情处,草民们甚至把他跟皇帝并列为新气象的开创者——大概是叫“赵高新政”吧。
高俅可以证明,赵佶在登基之初,不光是个好皇帝,还是个好人。
这人虽说有点二,但是说过的话还是比较算数的。
比如他说要把高俅培养成禁军的头头,登基后就真没少为这事费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