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那时很多人都被这大胆的歌逗起了兴趣,都翻阅他的旧约读本,我那时记性颇好,可以说,想记的话,读一遍就记住了,于是就记了不少(遗憾的是当年没有充分利用这段年轻的光阴,都荒废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不学,老何为?),后来有一次写报告文学,还引用了其中的一段,发表后,很多人很吃惊。我觉得,最起码来讲,从哲学和文学性上来讲,所有的经典,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最起码对写作的人来讲,懂一点,就开阔了一点视野。

这也是很多人的共识。我的第一本佛理散文集《悠然檀香》,自己觉得不成熟,没有拿给一位我崇敬的老作家看,觉得不入流。谁知,几年后,他无意中看到后,竟忍着眼病,一天两篇,连续看完了——平时,他很少读年轻作家的作品的——还推荐给自己的子女看,前天打电话说,人确实应该有儒家和佛道等多套文化系统,这样,人就不会想不开了,只有儒家的,人活得会太苦。说他的子女就不懂这个,所以要推荐给他们看。说苏东坡、白居易、林则徐等人为什么历经磨难而依然自在,自主,就是这个原因。并力索第二本佛理散文集《总有清风》。我说等出版社正在装订,拿到后就给他寄,他才满意地放下了电话。

读圣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校上学学医时,文学社团的辅导老师力荐圣经,说不懂圣经,就看不懂西方文学和文化,与西方人沟通时,无法下口。她是英语院校毕业的,英语颇流利,还会练自发功,一旦发动起来,就自动跳起舞蹈,舒展优美,有一次我到树林里练功,正好见她在自发动,就看了好半天,印象颇深,据说还治好了病。

反正是这些无意中得到的皮毛,都派上了用场。说得她越来越高兴。后来,我读到法门无量誓愿学时,就想起了这个场景。多学一点,就与该类人有了共同话题,度化方便些。当然那时我还没那么高的觉悟,只是略微带点卖弄。

她问我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我说:猜猜,是北大还是清华?

她说,北大……

我说,阿门。猜错了!

她说,不会的,否则您不会这么博学。

扯得我笑了,心想,真是个傻姑娘。

她带了很多东西,一个劲地让我吃。吃饱喝足了,夜幕也已经降临了。我很困,就爬在那里眯起了眼。她忽然问,哥哥,你会不会唱雅歌?

她这声称呼让我忽然心头一荡。扭头看她,故作镇定地说:

不会。我说。

那我为你唱一段如何?

当然好了,那我不用鼓掌了吧?我年轻时,颇有少年轻狂的味道,说话跳荡不羁。现在想想,颇为后悔。

她脸红得像一块红布,轻轻地伏在我耳边唱起来:

“我所爱的,你何其美好,

何其可悦,使人欢畅喜悦。

“北方啊,兴起,

南风啊,吹来!

吹在我的园内,

使其中的香气发出来。

愿我的良人进入自己园里,

吃他佳美的果子

“求你掉转眼目不要看我,

因为你的眼目使我惊乱,

你的头发如同山羊群,

卧在基列山旁边”

她的歌喉非常清澈,美好,一段段动人的吟唱,在暗夜里令人沉醉。但我还是克制住了自己,装睡熟了。接着,就真的迷糊过去了。

夜半,我发现她头爬在我身上,也睡了,青年男女那么紧密的接近,还是第一次,我很不适应,就向一边挪,一会儿,她依然头爬在我身上,胸部贴着我的背……不自觉地有了反应,不知该如何是好。

她大约发现了,扭过脸来,笑了,悄声说,哥,你是个坏人……

我不自觉地抱住了她。虽然那时,家人给我介绍了对象,但没有挑明,我对包办婚姻,提不起兴趣,一直认为自己应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像书中写的那样。这飞来的爱情,是不是像道家师兄所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有心插柳柳成荫?

她的耳根都红了,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使我们止在那里,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只听见对方的心在咚咚跳。

天亮了,我们是在她那个城市下车的,我在那里转车,她直接回家。临下车时,她想让我跟她一起到她家里坐坐。

我没有同意。不知怎么的,因为理智告诉我,这场朦胧的情感不可能成功。因为地域差别。文化的差别。基督教徒家庭,不会容纳我这个学佛的。我已经见得太多。

再者,我发现,我竟然再念佛号,感觉起不来了。是不是我破戒了?

身负婚约,而心有他属,还有动作。我惶惑不安,更无心思再谈情说爱了。

后来的发展,果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后来,又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体会到佛法的不可思议。

当时我没想那么多,下车后,只是冲她笑笑,说,早点回家吧,一路顺风。掉头走了,留下她一个人呆在车站广场里。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她的信,很简短,依然是雅歌里的篇章:

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

若遇见我的良人,

要告诉他

我因思爱成病。

我的良人啊,

求你等到天起凉风、

日影飞去的时候,

你要转回,

好像羚羊或小鹿,

在比特山上

附:等我毕业后,会去找你的。等我。

我本来不想回,后来,想想,还是回了一封,叮咛她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其他的以后再说。当时我想,她的环境很好,时光会让她淡忘这一切的。这类事情,我见多了。

她回信,笑了,说,听党的话,跟党走……

道家师兄师傅的生死之谜

回家后,见到了道家师兄。他的修为更高了。具备了模糊的他心通。这也是佛家的五眼六通之一的功夫。但这对他未必是好事,因为,他没有学会顺逆一如的心性修养功夫,心仍在随着环境不停地佯动。

我们一起吃了顿饭,饮了些酒,还有一位好友在座,都喝得有些熏然了。那时我不懂得酒戒,只懂修。这个是功夫不断反复的重要原因。但当时不懂,事经坎坷而后懂,撞了南墙方知墙壁之坚硬。

倾谈中,我们谈起了彼此的见闻。我谈到了北京遇到的奇怪的老人,颇似他那位老师。

他也很奇怪,说,不可能吧?他自己算,寿命已经尽了啊。我亲眼见他下葬的。接着掐指算,忽然大惊失色,说,怪事,怪事,难道他真的没死?

我问怎么了。他说,卦中信息显示,他仍有生命信息在。但奇怪的是,棺材里还有尸体哪。

那位好友也很吃惊,我们决定周日一起去一探究竟。

续上

我们找到了师兄师傅的儿子,长时间不见,自然亲热万分。提到要拜祭老师,他的眼圈红了,带领我们到老师坟前,坟上新土,已经有荒草浸芽,几只蝴蝶在坟旁的碎花上飞。周围柏木森森,抬头是一列青山。放了炮,点了香,供了烟酒水果、猪头,老师的儿子放声大哭,想想当初那么鲜活慈祥的人儿,瞬间变成黄土,我也不禁眼圈湿润了。

回到老师的儿子家,饭菜早已备好,几个人几杯酒下肚,一会儿又言笑晏晏了。“余心尚悲戚,他人或已歌……”人间的无常就是这样,因为无常太紧密,很多人都已经麻木了,只有心灵敏锐的人,才能豁然警醒,追思人生的解脱之路。

我们有意无意地问老师的事情。

万里寻迷——我所遇到的千年不死的神仙和菩萨》小说在线阅读_第5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_地儿_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万里寻迷——我所遇到的千年不死的神仙和菩萨第5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