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巩(字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岭南荒僻之地的广西宾州,歌女出身的小妾柔奴毅然随行,一起在宾州生活了多年。王巩在宾州泼墨吟诗,访古问道,柔奴则歌声相伴,温柔慰藉,助其奋发。后来,王巩奉旨北归,途中宴请苏轼。苏轼发现虽遭此一劫,王巩不但没有仓皇落拓的容颜,还觉胜似当年,且性情更加豁达,不由疑惑:为何“定国坐坡累谪宾州,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
在逆境中,王巩精神不倒,技艺大进,著述不绝,“尤为坡所折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免于沉沦?
王巩笑了笑,叫出柔奴为苏轼献歌。窈窕的柔奴便手抱琵琶,慢启朱唇,轻送歌声。苏东坡以前也见识过柔奴的才艺,如今觉得她的歌声越发甜美,容色也越发红润。
王巩告诉苏轼,这几年来多亏柔奴陪伴他在南疆僻地的宾州度过了寂寞艰苦的岁月。苏轼试探地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柔奴则顺口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宋朝时,首都在开封,广东是一个偏远的蛮荒之地,农耕、医药、文化等都相对落后,是很多不得势的官员被贬谪的地方。但他没想到如此一个柔弱女子竟能脱口说出这般豁达之语,于是苏东坡大为赞赏,立刻填词以赞之。
读到这首词和它的解说,我仿佛又听到了那位歌女清净高雅的歌声:
明月何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
没想到,这样柔美动人的歌曲,第一次走进我的文化视野,竟是在那个混乱的舞厅。
于是,我想,楞严经中说,无数大菩萨化身国王、大臣、妓女(古代包含歌女等)、乞丐,游化世间,维摩诘经和华严经、金光明经等经典中说,很多大菩萨侧身歌楼酒肆,众生喜欢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如喜欢舞蹈、音乐的,就给他们高雅的音乐,妙曼的舞蹈,为的是度化接引多欲众生,得非此乎?
那时我不知道,只是对她的行径深为惊讶。读到这些经文后,从此,我对每一位有缘的人,都不敢再小瞧了。
虽然那些朋友们再也没有见过她,但却对观音升起了好奇和敬仰之情,若干年后再见,一个个佩戴了玉观音。也算是这段缘分给他们带来的一点小小的种子吧。
十几年后,我到峨眉参访时,见到了她。见她仿佛驻颜有术,风采依旧,令人感叹不已。这是后话,下边再分解。
后来,我读到苏轼词赏析,才明白,此处心安即故乡,是苏轼《定风波·赞柔奴
》里的句子: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是苏轼为好友王巩的红颜知己柔奴写的,也表达了自己豁达的人生观。
王巩(字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岭南荒僻之地的广西宾州,歌女出身的小妾柔奴毅然随行,一起在宾州生活了多年。王巩在宾州泼墨吟诗,访古问道,柔奴则歌声相伴,温柔慰藉,助其奋发。后来,王巩奉旨北归,途中宴请苏轼。苏轼发现虽遭此一劫,王巩不但没有仓皇落拓的容颜,还觉胜似当年,且性情更加豁达,不由疑惑:为何“定国坐坡累谪宾州,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
在逆境中,王巩精神不倒,技艺大进,著述不绝,“尤为坡所折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免于沉沦?
王巩笑了笑,叫出柔奴为苏轼献歌。窈窕的柔奴便手抱琵琶,慢启朱唇,轻送歌声。苏东坡以前也见识过柔奴的才艺,如今觉得她的歌声越发甜美,容色也越发红润。
王巩告诉苏轼,这几年来多亏柔奴陪伴他在南疆僻地的宾州度过了寂寞艰苦的岁月。苏轼试探地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柔奴则顺口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宋朝时,首都在开封,广东是一个偏远的蛮荒之地,农耕、医药、文化等都相对落后,是很多不得势的官员被贬谪的地方。但他没想到如此一个柔弱女子竟能脱口说出这般豁达之语,于是苏东坡大为赞赏,立刻填词以赞之。
读到这首词和它的解说,我仿佛又听到了那位歌女清净高雅的歌声:
明月何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
没想到,这样柔美动人的歌曲,第一次走进我的文化视野,竟是在那个混乱的舞厅。
于是,我想,楞严经中说,无数大菩萨化身国王、大臣、妓女(古代包含歌女等)、乞丐,游化世间,维摩诘经和华严经、金光明经等经典中说,很多大菩萨侧身歌楼酒肆,众生喜欢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如喜欢舞蹈、音乐的,就给他们高雅的音乐,妙曼的舞蹈,为的是度化接引多欲众生,得非此乎?
那时我不知道,只是对她的行径深为惊讶。读到这些经文后,从此,我对每一位有缘的人,都不敢再小瞧了。
虽然那些朋友们再也没有见过她,但却对观音升起了好奇和敬仰之情,若干年后再见,一个个佩戴了玉观音。也算是这段缘分给他们带来的一点小小的种子吧。
十几年后,我到峨眉参访时,见到了她。见她仿佛驻颜有术,风采依旧,令人感叹不已。这是后话,下边再分解。
后来,我读到苏轼词赏析,才明白,此处心安即故乡,是苏轼《定风波·赞柔奴
》里的句子: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是苏轼为好友王巩的红颜知己柔奴写的,也表达了自己豁达的人生观。
王巩(字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岭南荒僻之地的广西宾州,歌女出身的小妾柔奴毅然随行,一起在宾州生活了多年。王巩在宾州泼墨吟诗,访古问道,柔奴则歌声相伴,温柔慰藉,助其奋发。后来,王巩奉旨北归,途中宴请苏轼。苏轼发现虽遭此一劫,王巩不但没有仓皇落拓的容颜,还觉胜似当年,且性情更加豁达,不由疑惑:为何“定国坐坡累谪宾州,瘴烟窟里五年,面如红玉?”
在逆境中,王巩精神不倒,技艺大进,著述不绝,“尤为坡所折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免于沉沦?
王巩笑了笑,叫出柔奴为苏轼献歌。窈窕的柔奴便手抱琵琶,慢启朱唇,轻送歌声。苏东坡以前也见识过柔奴的才艺,如今觉得她的歌声越发甜美,容色也越发红润。
王巩告诉苏轼,这几年来多亏柔奴陪伴他在南疆僻地的宾州度过了寂寞艰苦的岁月。苏轼试探地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柔奴则顺口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