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见我看她,笑了笑,朝我挥挥手,光明突然不见了,我眼前仍然是现实中的场景,歌声、纷乱的灯光、舞动的人群,但舞厅里的气场明显清净了,很多人也规矩多了。
她一曲歌毕,又唱了一曲《水歌调头》,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
舞场里的气氛明显清明了,便走下台,坐在我身边,向我的朋友们道谢。
她很年轻,20多岁的样子,奇怪的是,同样的歌女的装饰,在她身上,却丝毫引不起别人的邪念,只是感觉一种庄严的美。她说她是河南来的,到北京讨生活。见是老乡,同学和朋友们和她的话一下子多了起来。
朋友说,老乡,您这么年轻,怎么不去上学?
姑娘平静地说,命苦呗。家里穷,供不起,于是自己出来打工,帮帮父母,供弟妹上学,家里姊妹多,父母够难。
她的话,让我们这些乡村出来的孩子一下子升起了深深地共鸣,仿佛回到了那美丽却不富饶的故乡,闻到了校园里清贫却奋进的气息。是的,没有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不知农村的孩子有多苦,勉强凑来的学费,每到周末就匆匆步行几十里回家,然后掂着家里最好的食物——馒头、咸菜去上学,还有父母倚门而望的眼神……一家如果有两三个孩子去上学,小学还可以勉强凑合,到了中学阶段,每到开学,我们就不敢看父母那难肠的眼神和哆嗦的双手,始终强装微笑的父母在勉力支撑,实在支撑不动了,就会有人要失学了。
那时的孩子们都多少受过传统教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相对懂事,就会有大哥大姐站出来,找出种种借口,提出不上学,把学习机会让给小兄弟、小妹妹。这些成长起来的小兄弟、小妹妹就会终生满怀感激之情。“兄则友,弟则恭”。
记得我上到初三时,大哥大姐已经务农支持我们了,其实他们的学习也不错,如果能复读,也会考上大学。二哥烧伤,去医院一段时间后,执意回家,为的是省点钱,不中断我们的学业。三哥亦复如是。直到今日,每每思及此,就有痛彻心随的感恩和感动涌起心头。恋爱时期,我曾毅然对家境很好的女友说再见,就是因为,她出身城市的家人看不起我那破衣烂衫的父母和哥哥,对他们有意无意地怠慢,让我感到了莫名的愤怒和侮辱。因为,他们尽管穷,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对于我来讲,是我终生难忘的大菩萨,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不仅我如此,我的很多农村出身的朋友和同学也是如此。我有位同事,结婚那晚,却突然找到我,我很诧异他为何不在家陪伴新娘,他说他要离婚,他受不了城市出身的新娘对来参加婚礼的家人的怠慢和讥讽的眼神。
那晚,在租来的小屋里,两个飘零他乡的年轻人,感伤,无助地谈了很久,烟抽了一支又一支,烟蒂满地。直到月明星稀。他的声音里满含愤懑和怨艾。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他,但我深深地理解他的爱,他的心。
但后来,我还是劝他回去了,却不知这样的心结,何时能打开?
后来,我听说他出轨了。那是他百般辛苦,在人海茫茫,对他却如荒漠一样的城市里成功之后。这点他当然不对,但如是因,才有如是果。
我们常常因为亲近,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爱人的感受,以为亲近,所以对方应该包容。其实爱人也是众生之一,他们当然会对自己的爱人有较常人多的包容之心和珍惜之情,但他们也会有凡夫的嗔恨心,怨艾情。所以佛陀说,要恭敬一切众生,恒顺一切众生,我们才会有一生生的良缘。
很多饱经沧桑的老人都懂得这些。有一晚,我如约来到一位老作家,我的一位老师家,但见80岁的他,早已经在夜色里独自站立等候。他常说的一句话:待人、处事如同写字,要工工整整,不能潦草。也正是有这种珍惜缘分之情,他一生缘分很好,无论家人、亲眷,朋友,都处得很和谐。
遗憾的是,很多人起初对这些似懂非懂。等到懂了,芬芳的爱情之花,早已半枯萎,乃至凋零。
同学说,那这么乱的地方,您来这里……
姑娘笑了,说,这世界哪里不乱?我会管住自己的身心,此处心安即故乡。
见一个年轻的歌女,说出这么有智慧,有见地的话,我们都吃了一惊。随处心安即故乡,这句话自此深深地嵌进了我的脑海。
朋友们纷纷表态,愿意帮助她找一个好的工作,她笑了,说,不用,我喜欢唱歌,我会努力唱好的,我觉得,好歌,对人,对自己也是一种人生享受,也是一种净化。人活着,环境总在不停变化,唯求心安,快乐而已。
我们都默然了,忽然感到一种惭愧之情。处之这样的环境里,还能处之泰然,我们所遇到的点滴烦恼算得了什么呢?
舞会仍在继续,包厢里却似春风荡漾的山谷。这是我的感觉。很奇怪地是,我们当晚喝了很多酒,却不再有难受之感。
见她胸口挂了一个白玉观音,同学好奇地问她,你信佛吗?
她说,信。这是白马寺高僧开过光的,能趋吉避凶。您们经常在外走,不妨都请一个。
河南有高僧吗?
有。她说。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等等,还有一些偏僻的寺庙里,都有。不过很多我们对面不相识而已。接着,谈起了很多趣事,譬如,她的一位朋友,请了一块开过光的玉,乘飞机时,飞机失事,很多人都亡故了,她飘落江中,昏迷过去,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岸上。周围没有一个人,只有那块玉观音陪着她,已经碎了一块。她想请高僧另外加持一块,高僧说,不用了,这块修补一下就好。人间难得金镶玉。
还说,是观音救了她,她本来要身体受损的。
这番宣传,听的人一愣一愣。
我们谈了半夜,后来,她又唱了一支曲,走了。我们也尽欢而散。
虽然那些朋友们再也没有见过她,但却对观音升起了好奇和敬仰之情,若干年后再见,一个个佩戴了玉观音。也算是这段缘分给他们带来的一点小小的种子吧。
十几年后,我到峨眉参访时,见到了她。见她仿佛驻颜有术,风采依旧,令人感叹不已。这是后话,下边再分解。
后来,我读到苏轼词赏析,才明白,此处心安即故乡,是苏轼《定风波·赞柔奴
》里的句子: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是苏轼为好友王巩的红颜知己柔奴写的,也表达了自己豁达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