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2011-5-14 15:50:00

第二十八章 古舫

徐卫东的这句话把我吓了一跳。不会吧,这种地方也能有船?您老不会是眼花了吧?我抢上两步,来到徐卫东旁边抬眼向前望去,只见在暗河上游尽头的河岸处,靠近洞壁的地方,影影绰绰的好像是有什么东西停在那里,虽然还看不清细节,但那外形轮廓似乎还真像是一艘古船。

“还真的是船。”沈芳华在一旁开口道。

“有点儿意思。”徐卫东小声嘀咕了一句,随即朗声道,“走,二位,咱们过去开开眼吧。看看到底是条什么船。”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一路小跑,很快就来到了那艘古船停靠的地方。

“嗬,这还是一艘舫。”徐卫东一边打量着面前的这条船,一边对我们说道。

“舫?舫不就是船吗?”我奇怪道。

“你不懂。”沈芳华向我解释道,“两船并列组合在一起的双体船才称为‘舫’。这种特型结构的船比普通的单体船要平稳得多,不过速度就不会很快了。这种舫早在西周时就有,汉代也经常使用。”

听她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以前去北京故宫博物院出采访任务时,我曾经在展厅里拍摄过东晋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当然那是一个宋代的摹本。在这张传世之作上,就绘有几名女子乘坐这种舟舫出行的画面。

我的脑子里有了点印象,于是仔细观察起眼前的这艘实物来。这条古舫其实并不算大,甲板上的船楼虽说看上去是两层结构的,但是上面那一层的飞庐或者叫雀台,极为狭小,根本容不下人,完全就是个装饰。底下那层的船庐,也就是船舱才能装人,不过看它的大小,估计也就能容纳四五个人左右。

舫底并联的两舟是平头平底的,两端微微上翘,这种形制确实是十分古老了。据我所知,中国早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使用更为先进的V字型尖形船底和龙骨结构来制造船只了。因此,除非这艘古舫是后人仿造,否则它的历史肯定要超过一千年了。

我心说这么古老的船,应该早就不能用了吧?别一碰就散架了。虽然是这么想,可我还是忍不住伸手去摸了摸。手刚一接触船身,便感觉十分的温润滑腻。我又稍微用力捏了捏,发现它的硬度也是极佳,竟丝毫没有松散腐朽的迹象。

“啧啧啧,了不得。这艘舫好像用金丝楠木做的啊。”徐卫东在一边连声感叹道。

“金丝楠?就是紫禁城宫殿里作柱子的那种木料?”我追问道。这种木料名气极大,我早就有所耳闻。

“那得看你说的是哪座殿了。”徐卫东道,“这种名贵的玩意儿在明朝末期几乎就被砍光了。康熙初年的时候,实在是没有办法,便改用了满州黄松。所以故宫里有很多大殿的木柱都只是外包一层楠木拼接的,里面不一定是金丝楠。你倒是可以去十三陵长陵里的棱恩殿去看看,那里面的六十根巨柱,都是用整根金丝楠木做的,直径粗得很,得要两人合抱才行。”

徐卫东一席话激起了我的兴趣,回头我是得去十三陵玩一圈开开眼。可转念一想,此时此地能不能活着出去还是个未知数呢,计划得再好,却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去实现。一时间我思绪纷乱,心中一片黯然。

“唐增,闻闻你手上有没有什么味道?”旁边的沈芳华忽然开口对我说道。

“什么味道?……”我一愣,随即把手放到了鼻子下面,一股陈陈的幽香随之传来。这股香气并不浓烈,甚至可以说非常清淡,但它却沁人心脾,让人感觉非常的舒服,我的精神也是随之一振。

“有香味儿吗?”沈芳华望着我,一脸笑意。

“这味道是……”

“那是金丝楠木特有的楠木香,特别是在阴湿的环境中更为明显。”沈芳华道,“正因如此,金丝楠木百虫不侵,皇家藏书都是用金丝楠来做书函的。”

“有那么夸张,百虫不侵?我以为只有樟木才能防虫呢。”我惊讶道。

“你个小记者见过什么世面?”沈芳华哂道,“金丝楠这种东西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料,一直就被视为木中珍品。它可以保持千年不腐不蛀,而且就算不上漆也会越用越亮。别说防虫了,就是对河海里的水生钻木动物的蛀蚀都有很强的抵御性。对了,你刚才不是摸了吗,它不是冰凉的吧?”

“对啊。别看这洞里的温度那么低,可它感觉还挺温润的。”我答道。

“那是肯定的。金丝楠木冬天摸不凉,夏天摸不热。所以历代的皇帝都用它来做龙椅。就是这个原因。”沈芳华的知识的确丰富,一路下来好像什么方面的信息都知道一些,我此刻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不光做龙椅,还能做棺材哪。”徐卫东接口道,“打住吧,沈家小姐,现在讲课不是时候,咱们还是先想想吧。”

“想什么?”我诧异道。

徐卫东闻言瞟了我一眼:“想什么?当然是想咱们到底要不要乘这艘船。”

2011-5-14 15:53:00

上古秘辛——一位老记者的临终自述》小说在线阅读_第2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逍遥于津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上古秘辛——一位老记者的临终自述第2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