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5 11:06:00
红楼还在修葺阶段,院墙说不上断壁残垣,也不甚完整,我们三个稍微花点力气,挺方便的翻进去了。
“去档案室。”小刘拍拍身上的尘土,带着我们往院子里面走去。小刘穿的破旧,但也挺注意仪容。不一会我们就到了主体建筑的侧厢房二楼,一间不起眼的房子里上了一道挂锁,小刘说没有正式开馆,收集来的资料也不是什么古董文物,存放比较随意,都没考虑过被偷窃的可能,就当废报纸一样堆在这间屋里。
“这里面都是这些年收集的辛亥革命有关的书信、公文什么的,是绝对的第一手资料,来自民间的,还有海外的这些还没来得及送到史学家手里。”小刘一边介绍,一边从袖管里滑出一根撬棒,让我看了目瞪口呆。有了工具,挂锁的扣袢一下子就撬断了。推开这扇门,我顿时有种回到天一阁的不好记忆:满屋子堆着故纸,靠墙的箱子甚至要接到天花板。
无素子不动声色,只用眼睛扫着这间屋子,我可沉不住气,进到屋子后反手关上门:“小刘,带我们来这干吗,不会又要翻遍这些档案吧?我现在对这个过敏。”
“带你们来这,当然是为了这些档案。你们不觉得辛亥革命很奇怪吗?也许这里面有答案。”小刘挽挽袖子,准备开始干活。
“等等,辛亥革命有什么奇怪的,在这里要找什么啊?”我还是要问清楚。
“辛亥革命发生太突然了,或者说太偶然了,而且公认的革命导师孙中山在这场起义里没有发生过任何作用,起码是直接的作用,这两点你不觉得奇怪?”小刘已经在书堆里淘开了。
“我是听说辛亥革命有偶然性,但这个跟我们要做的事情又关系吗?”我隐隐觉得613工程与辛亥革命可能在此刻牵扯了很大的关系,但也要亲耳听小刘说明。
“当然有关系,我追查了很多线索,那支军队在这个阶段爆发性的现出很多头绪,无一不是由辛亥革命引出,但每次查到辛亥革命就断了联系,今天能把你们二位叫到这里,我相信能解开我的迷,得到我要的答案。”小刘看了看我,也看看无素子。
我想问无素子的看法,但目光相接时,我感觉她已经了解了我想说的话,她自己说道:“我在武昌也有一阵子了,辛亥革命我不熟,我只感到武昌城里有我们羌族的味道。”
无素子的半透不透的一句话,终于让我下定决心,好好查看一番这里的资料!
2011-12-5 15:46:00
我放下背包,脱了件外套,把衬衫袖子撸了起来。无素子却把我的袖子重新褪下,仔细的帮我折了几折上去,她此刻认真的模样让我有点不好意思,嘴上说着谢谢,可突然触动了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我和她好像以前很熟悉,熟悉的就像现在帮我卷袖子一样自然。小刘回头看到了我们,目光触电似的转回了到了故纸堆。
“小刘,你让我们找东西,总得有目的有范围吧,不能全部看一遍都记心里吧?”我找了句话。
“找那些奇怪的事情,辛亥革命准备、进行过程中奇怪的事情。”小刘把不关心的资料搬到了一旁空地,“至于什么方面是奇怪的,你们肯定懂。”
这话看起来是废话,但我知道小刘此行是要验证自己查到的613工程与辛亥革命关联的线索,还要证明为什么会出现。
“特别注意孙中山的。”小刘补充了一句。
武昌起义一向被认为是新军中的革命党自发所为,最多是革命党接受过孙中山的精神洗礼和理论指导,可历史上从来没有孙中山直接或间接领导武昌起义的记录,据说武昌起义成功后当时孙中山在伦敦的一家咖啡馆看报纸才获知消息。孙中山是民国国父,而国父却没有参与民国诞生的起义革命,总觉得不是很合逻辑,这个国父照伦理观点看,只能算继父。所以当小刘让我们特别留意孙中山的信息,我一下子来了精神,也许辛亥革命和抗英斗争一样,在史书的记载之外,另有一番事实掩藏?
我注意看了一下无素子,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但是看到小刘的背影时,稍稍蹙了一下娥眉,转而也弯腰选了一叠文件拆了起来。
这里的文件、书信什么的用塑料绳捆绑了一下,也没看出保管的多用心,民国的纸张是出了名的脆,这些东西能保存到今天,再收集齐,何等不容易,如今随意绑上堆在一边,实在有点不尊重历史的感觉。
就这么着,我们三个顾不上说话,各自翻阅资料,无素子碰上了小刘,隐隐觉得有巨大的火光要迸发出来,然而此刻,在有限的时间里,大家只顾得上查阅,但夹在他们之间,时不时还能感到他们在间隙中彼此打量的目光。
我翻的是一些信件和电报,咨文、政务什么的还是让小刘去看,我一点都看不懂,而无素子挑一些当时的报纸新闻看,没想到先看出苗头的竟然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