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欲盖弥彰:跳高行动
标志
这次科考南极大陆的行动被称为“跳高行动”,参与者包括4700名官兵,6架直升机,6架水上飞机,2架多用途飞机,15艘其他飞机,13艘美国支援舰只和1艘航母--菲律宾海号
看起来在二战结束后立刻组织这样的大规模行动是不可思议的。要知道当时欧洲的经济还陷入一片混乱。(这是二战结束后的第一个南极夏季),耗资如此之大,动用这么多军事装备,是非常令人不解的--除非涉及到美国的国家安全。
在当时,美国海军正经历这战后的大规模削减,很多舰只都退役,而现有的舰艇也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员削减。
在当时的世界局势,美国苏联正进入冷战,美国国内对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恐惧与日俱增。而当时美国海军却只能依靠“半残的海军和半残的水兵”对付苏联。在兵力如此薄弱的情况下还派出如此大规模的海军,让人怀疑是否要在南极继续某场战争。后来某些事件也确实被该行动的领导者,理查德拜德上将证实。
根据海军作战部长切斯特w尼米兹的官方说法,该行动包括以下几个目的:(a)在寒带训练士兵和测试设备(b)巩固和扩大美国在南极的主权和实际控制面积。(c)研究在南极建立并维持一个基地的可行性。(d)开发并研究在南极冰盖上建立并维持基地的技术。尤其是针对在格陵兰岛上的基地储备相关技术。(e)广泛开展水文,地质,地理,气象和电磁诸学科的研究。
此外就没有再向媒体透露更多的信息,尽管有很多记者怀疑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海军力量。海军也同样强调该行动是一个海军秀而已,
但根据1946年8月26日拉姆齐海军上将的命令“海军作战处全权代表政府。”并且“不会有任何外交谈判,不准有外国观察员。”甚至海军不同意其他政府部门参与这次行动。
舰队指挥拜德上将被视为美国的传奇人物,他是第一个飞越两极的人。我们前面也提到过,纳粹的南极探险队曾经让他传授过极地探险的经验。
拜德上将
在1946年12月31日,舰队中央群进入罗斯海(rosssea),和一百年来前人描绘的一样,这里气候很差。美国海岸警卫队的波顿岛号破冰船费力地在冰上开路,让舰队靠岸。
主力舰队共分三个群。
中央群包括通讯船奥林匹斯山号,补给船燕西号,潜艇喇叭号手号。破冰船波顿岛号,破冰船北风号(同样来自海岸警卫队)。
东部群包括水上飞机母舰松树岛号,驱逐舰布朗森号,油船canisteo号。
西部群包括水上飞机支援船currituck号,驱逐舰亨德森号,和油轮capapon号,
此外还动员了航母菲律宾海号,后方基地指挥是cliffordm.campbell
来到南极后,舰队首先开始空中侦察,拜德上将是第一个驾机起飞的。1947年1月29日,他回忆到,在4个火箭助推器的协助下,飞机开始滑行,而母舰此时也急剧加速到30节协助他起飞。“航母剧烈震动起来,我知道他们已经加速到了30节。”拜尔德上将说“他们都在旁边排成一排看我们的首次飞行是否能成功。那4个火箭加速器真是太好用了,很快我就看到机库被甩到身后。我知道我们成功了。”
经过4个星期的侦察,飞机共飞行了220个小时,飞过22700英里并拍下了7万张照片。
开始该行动计划持续6到8个月,然而它却很快提早而且磕磕绊绊地终止了。根据智利通讯社的说法,该行动遭遇了“很多挫折”,根据官方记录,有一架飞机坠毁,三人死亡,第四个人死在冰上。两架直升机坠毁,幸好乘员获救,而且一个特遣部队指挥官还差点失踪。
跳高行动的中部群是于1947年2月22日开始撤退,西部群是在3月1日,最后的是东部群,4日开始撤退。距行动开始仅过了8个星期。
在1947年3月5日,智利圣地亚哥的“elmercurio”以大标题“奥林匹斯山号在风浪中航行”发表了对拜德将军的专访。将军称这天是对美国至关重要的一天,要竭尽全力对付一个敌对的地区。上将接着说他不打算吓唬任何人只是要说明美国确实面对着一场新的战争,要面对一种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从地球的一极飞到另一极的飞行器。”("flyfrompoletopolewithincrediblespeeds.")
拜尔德将军在一次国际新闻发布会上又重复了他的观点。根据他自己从南极飞到北极的经历。他认为那种速度极其惊人。
在1947年4月14日,跳高行动的特遣舰队返航后,国防部长jamesforrestal“热烈”地欢迎了他们,没过多久,拜德就被叫到华盛顿遭到特别勤务处的严格调查。之后不久他就被宣布“自杀”。
由于这些事件实在德国被击败一年后发生的,于是引起了外人的广泛猜测。
如果说跳高行动是为了搜出纳粹的南极基地,那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跳高行动应该对新士瓦本地进行了详尽的侦察。
2应该发现没有冰封的土地,能满足人类长年生活的地区。
实际上,这两个条件都满足了。
东部群在执行侦察的时候遇到了很大问题,首先是气候已经变坏了,在此后的几星期里太阳出现的时候很短,天空都是灰色的,云层很厚。在另一个月里,南极完全没有光照。海面结冰很快,船只寸步难行,很快指挥官dufek就放弃了,他命令他的舰队向北撤退,之后还是勉强进行了两次飞行,但在3月3日,水面又开始结冰了,于是东部群只好撤离了南极大陆。
然而西部群却有出人意料的发现。在1947年1月末,中校指挥官davidbunger,他是加州coronado人,驾驶着pbm水上飞机从currituck号起飞,飞向玛丽皇后地。进入陆地后,bunger向西飞行了一阵,他在平常的白色冰原远处突然看到了不平凡的东西,那是一片深色的,干燥的陆地,后来拜尔德形容其为“一片有着蓝色和绿色湖泊和棕色群山的没有冰雪的地方。”
bunger和他的人仔细地勘查了那个地区,那个绿洲大约是300平方英里的面积,包括3个大湖泊和数个小湖泊。湖泊之间是荒地,上面有红色的石头,可能是铁矿的产物。
之后的几天里,bunger又回到了那个地区,发现湖水是热的并且里面充满了红色,蓝色和绿色的藻类。这就是湖水颜色不同的原因。他取了一瓶水样,后来发现湖水是咸的的,这也许是一个线索:该湖有通向大海的暗道。
这是很重要的条件:温暖的内陆湖连接着大洋,是非常好的潜艇隐蔽所,而且这些湖泊就是在新士瓦本地,传说中纳粹基地的地区。
由于“跳高行动”的细节目前并没有公之于众,因此一些好事者就此认为,纳粹在南极的确有一个地下基地,他们列举出来的“理由”包括:
1德国宣称拥有南极是在战争爆发前夕,那时候他们所有的行动都应该和战争以及建立千年帝国有关。
2不管在战时还是战后,一直有纳粹舰艇和u艇在南极海域活动。
3美国在冷战爆发前的敏感时期不惜派出如此大的舰队来地球的角落
4拜德上将曾说过有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从地球一级飞向另一级的飞行物。而他们的基地在南极。
5大约25万德国人和40多艘德国潜艇在战后失踪。
仔细推敲起来,这些理由大多站不住脚,因为任何一个试图称霸世界的国家,都会尽量扩大本国军事力量的活动范围,一方面是锻炼部队的远征能力,更重要的通过地质勘查,为以后的类似军事行动积累经验。
总结我个人的看法(当然是写文章的时候)
关于南极在纳粹眼中的战略地位,应该是占有一定地位的。毕竟德国是一个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在一战后由于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德国无法公开同列强争夺国外资源。因此着手开发南极的要求也比其他西方国家要强烈。
但这样的要求是否值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建设一个巨型基地,则是另一回事情,我认为,不可能。
首先南极的补给是一大问题。它的动植物资源都非常少。如何满足数万人的食物来源?靠捕鱼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长期吃鱼类是否适合德国人的饮食习惯?毕竟全世界以鱼类为主食的民族可能只有爱斯基摩人。
其次,假如真的存在过如此大型的基地,南极海域必然会出现可疑的人工制品。比如,生活垃圾,能源废料等等。数万人乃至更多的一个基地,不管是在地上还是地下,都不可能做的那么“环保”。
因此我认为,纳粹只可能在南极存在过小型的临时型基地,和现在各国的考察站类似。其目的应该是探勘矿物资源。比如石油,铁矿等等。
那么如此小型的基地不可能独立存在,必然有后方提供补给,考虑到德国本土距离遥远,在南半球的盟友阿根廷就是最有可能的提供补给者。在战后初期英国对南极的科考中曾遭到阿根廷士兵的阻挠甚至枪击,也可能是当时纳粹的临时基地还没有被彻底拆除的原因。
至于一些u艇曾经在南极靠岸,我认为这和海盗藏财宝的性质类似。他们的最终目的地还是要偷偷在南美靠岸。而一些一时不好带上岸的就先放在南极某处。在适当的时候偷偷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