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2011-9-23 21:27:00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中国民间采金技术梳理(一)

今天脑抽,狂刷了一天微博,十几条千余字,已经够写一篇小文章了,索性凑在一起写个系列,旨在补充一些小说中因情节限制无法详细呈现,但又十分有趣(也可能只是我自己觉得有趣)的背景知识。这是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一些我国民间采金找矿的传统方法。

中国最迟在商代就掌握了制造金器的技术,采金的历史十分悠久,采选金矿传统方法经过几千年积累和锤炼,已经形成了集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甚至动植物以及风水学等知识于一体的成熟体系,内涵十分丰富。至于民间关于砂金淘采的经验,基本可以归纳为“五看找金法”,即:看山、看沟、看水、看砂、看底板。

“五看”找金法:观察山沟,首先从沟口向沟脑里看,一般来讲,沟脑里应该有较大的呈后堵式的山峦才有利于成金。此山在采金的行话中叫作“座山”。座山的存在,表明沟的上源存在着不断上升的区域和岩金矿,可以给河谷两岸提供大量的含金物质;

再是从沟脑里往沟口看,看沟口是否也有山堵着,若也有这种山峦,则这条沟谷中有金的可能性就更大。金客们通常把这种山叫“迎门山”。地质意义上讲,这样的山使沟口呈现出相对的上升区,使整个沟中被水冲来的黄金不至于顺利通过沟口跑掉。

看了沟谷的上头、下头后,再看沟谷各个部位的情况。若沟谷中的某一段突然被两侧相对的山岭卡住,则钳形山岭以上的河谷砂金必富。金农的行话称此种相对山为“关门山”,又称“关门嘴子”。意即砂金难以越过门关,在“关门山”的上方或“迎门山”前方的河谷内,都是砂金富集的地段。

如果某一河段、某一沟谷出现壁立于一侧的“照山”,这在淘金行话中,又叫“不露风”或“不露腰”,产砂金的河各两侧山要比较高些,“风”好似刮不出去。这种照山的特点是面向沟谷的另一侧、壁面光洁、岩石坚硬,迫使河水转折,将含金的堆积物淤沉在照山对面的斜下方,使之成为富矿区。

看山的形状、谷水流向、含金层土壤砂石的成色,也是找到富矿的重要方法,大而直的沟没有黄金,不管大小,弯曲转折的沟里多有黄金富集。取掉砂层后,底板平滑处没有黄金,若底板呈红色,且有洼棺、洼坑和“卧牛石”的,则有黄金富集。行话中称为“全沟不露骨”,指河床底板的岩石不出露,表明河谷处于堆积阶段。

除了以上“三山四不露”的原则外,还有“小沟出嘴”、“大沟有腿”、“不大不小在肚里”三条讲究。“小沟出嘴”是指在长度小于三公里的沟谷,砂金多富集于沟出口处。“大沟有腿”意即若在长度超过十公里的大河谷中发现了砂金矿,那么其上游支谷中也有可能找到砂金,反之亦然。至于长度三到十公里的中沟,主要成矿在本谷内(肚里)。

长年在寒冬地带作业的淘金客们,还总结出了一条“金出阴坡”的经验。因受地形和地砖偏向力的影响,冲积砂金矿,特别是阶地矿,多分布于河谷阴坡一侧。即东西走向的河谷,在河谷南侧谷坡的阶地上砂金矿多,而在北侧很少,对南北走向的河谷,矿金矿多分自于西侧阶地上,东侧成矿很少。究其原因,大概是高纬度地区地转偏向力较大的作用。

寻找砂金矿源,除了依靠地质水文等特征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某些植物的指示作用。唐代《酉阳杂姐》载:“山上有薤,下有金。”薤是一种类似韭菜的百合科葱属草本植物。湘西会同县漠滨金矿,在清初盛产砂金,周边地区就出产一种‘野薤子。且越是矿水流经之处,“野薤子”生长得就特别茂盛,古人诚不我欺。

明代《庚辛玉册》载:“透山根似蔓菁而紫,含金气。”蔓菁也叫芜菁,是一种产氰植物,而氰化物又是湿法冶金的重要原料。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有一条约21公顷的存金带,属于罕见的化学成矿类型(并非常见的机械作用)。因为当地长有大量的产氰植物,砂金很可能是被氰化物溶解后,又被植物传输并沉积在泥土中的。

《山海经》中,有很多“某某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的记载。金的亲铁性强,易被吸附,所以铁矿和金矿常常伴生。只是未经风化的菱铁矿外表和石灰岩一样,为古人所不识。但暴露于地表的菱铁矿经风化成为褐铁矿后,会形成大小不等的褐铁矿结核,常遍布山坡,十分醒目,也正是古代冶铁开采的重要对象。

以上诸条,大多适用于砂金矿源的勘察和寻找。而对于另一大类岩金矿的相关内容,则会放在以后说明。

国境线上的诡异往事——1985年,我在新疆阿尔泰山淘金子》小说在线阅读_第7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传统人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国境线上的诡异往事——1985年,我在新疆阿尔泰山淘金子第7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