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贴过来吧,大家好像对这个帖子感情更深
鬼话的新帖作废,好像没有谁去看
那我就接着这个来
煮酒论史也有
@焚
提起武侠片,有一部跨世纪的经典决不容错过,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
喜欢李连杰的人都知道,李大侠正是通过这部片子横空出世,从此走上了一代武侠巨星的路。
让镜头在我们的脑子里慢慢回放。
缤纷的落英掩映着千年古刹,暮鼓晨钟将我们带回了过去的时空。在僧人闻鸡起舞的英姿和追兵闪亮的刀刃之下,家国恨和儿女情交相辉映,齐齐登场。刀光剑影,暗藏风雷,却又柔情刻骨,荡气回肠。
从此,那个美丽多情的牧羊女子,那个身负血海深仇的英俊少年,便烙刻在各人的心版之上,纵使岁月如梭,流年暗换,终是无法忘怀。
总觉得,那是经典中的经典。它的魔力,经得起时光的揉搓与翻检。
不过,在这里,我要说的不是纵逸跳脱的觉远,也不是明澈如水的白无瑕,而是为救少林寺一干僧众而纵火自焚的方丈。
电影里,秦王李世民途经嵩山时为隋朝叛将王仁则的兵马围困,幸而被身负杀父之仇的小和尚觉远发现,藏于后山塔林。觉远与牧羊女白无瑕乔装改扮,假作新婚夫妇,护送他渡过黄河。不幸的是,临上船之前,李世民的行踪为王仁则发现,这杀人魔王以通敌谋反的罪名围困少林,并要挟方丈交出李世民,否则便焚毁寺院。为了保全寺院和僧众,方丈挺身而出,愿意所有的罪孽,由他一人承担。
火堆架起,青烟弥散,方丈从容地端坐于那烈焰升腾的方寸之地,喃喃地念诵着佛经。寺院里的僧众,已是哭声一片。
身为少林寺的主持,他要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众僧的安宁,他要用血肉之躯向自己信仰献祭,那样的场面,令人动容。
然则,烈火焚身的方丈尚有知觉之时,叛将便公然撕毁了先前的协定,僧人们仍是逃不脱一个“死”字。——你同禽兽讲仁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望。
正如电影里昙宗师傅说的,善心感动不了恶魔,最终起作用的,还是手中的刀兵。乱世的烽烟中,人的性命,微如尘芥。杀死一个人如同捏死一只蚂蚁一般轻易。面对弟子的鲜血和骄兵悍将狰狞的面孔,一向反对杀生的方丈在殒身之际,也只能杀意凛然地嘱咐弟子:超度他们到极乐世界去吧!
也许,有时候,面对冷眼,只能以冷眼相对;遭受屠戮,也只能用鲜血来报偿。因为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慈悲。
慈悲为怀,是针对心中尚存一线悲悯的人而言。对于那些心如蛇蝎之辈,你的慈悲,不过是一个笑话。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已经随着历史的风烟渐渐渺远,但是,这种绝世高僧烧身以殉之事,却并非完全杜撰,唐代有不少僧人烧身供养以示愿行坚固的记载。下面我要说的,也同僧人这种惨烈的行径有关。
犹如一段裂锦,安史之乱以后,一度流光溢彩的大唐,只剩下一些华美而支离的碎片。各地藩镇割据,烽烟迭起,骄兵悍将拥兵自重,称霸一方。再没有一双巧手,能将这四分五裂的局面连缀在一起。
有些地方不再向国家缴纳赋税,每年的税收由各藩镇自己截留使用,甚至连将领的任命,也开始与朝廷无关。
作为一个个游离于中央王朝之外的独立王国,对于地方上的割据势力而言,兵马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粮草,这是他们同朝廷叫板,并在纷纭乱世中站稳脚跟的资本。但是,连年的战乱使得田野荒芜,民生凋敝,各地的老百姓自己尚且食不果腹,就更不用说向上头提供作战和养兵的物资了。唐德宗时,李抱贞出任潞州节度使,就碰着这么一件令他头疼的事。
由于府库空虚,军中缺乏粮饷,百般征求也没有什么效果,士兵们连粥都喝不上,一个个面有菜色,嗷嗷待哺。李抱贞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饥饿的士兵最易铤而走险,也最难管制。
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一旦军中哗变,再想安抚,可就难上加难了,搞不好连自己的小命都得搭上。在大帐里来来回回地踱了几天步,踩出一行行凌乱而没有任何美感的脚印之后,李抱贞想出来一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