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骨
倪匡的“卫斯理系列”中有个非常离奇的故事。
某商业机构遍布东南亚的超级富豪死后,他的儿子,用不锈钢的棺材,将他下葬,因为其父生前希望家人尽最大的努力保持他的身体不腐,所以,敛葬的时候,特意在棺材内部做了特殊处理,棺材本身造得密不透风自不必说,连里面的空气也给抽了出来,人为地制造了一个真空环境。
此后,他唯一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全部家业,由于这个孩子有很好的个人素质和极高的商业天赋,所以,作为富二代,老子的财产并没有在他的手里败落,反而经营得愈发的风生水起。
原本,他可以同他的父亲一样,享受豪华洋房、私人直升机、配备精密仪器的游艇,在一大群下属和仆人的众星捧月之下,前呼后拥地过完这一生,没想到,意外发生了。
他父亲下葬三年之后,富商的母亲,和所有她那个年纪的老年人一样,突然想要叶落归根,要带着她丈夫的骸骨,回到故乡去,那个他与她最初相遇的地方。
老母铁了心的坚持,当儿子的也不好违背,所以,埋入地下三年之后,他父亲的棺材,又被取了出来。他聘请了最好的水手,将要搭乘自家的渡轮,漂洋过海,把活着的母亲,和死去的父亲,送回他们共同的家乡——马尼拉去。
令人恐怖的遭遇,就发生在棺材从墓穴里吊出来之后。
挖墓的工人告诉富商,他们听到,从棺材里面,传出一阵阵的响动。似乎,那里面有人在不停地敲击棺材的四壁,焦急地想要破棺而出。做儿子的,刚听到这样的描述之后,本能的反应是工人们神经过于紧张,随后的事情,却使他打消了这个想法:他亲耳听到了那些声音,就在棺材旁边,异常清晰地。
不管生前多么亲近的人,死去之后,也难免令人恐惧。更可况,还很有可能是一个已经变成僵尸的父亲。他的儿子,把工人遣散之后,自己一个人把棺材打开了。他拥有好几所大学的博士学位,他是一个经历过严格的科学训练的人,并不相信鬼神之说,他倒要看看,棺材里到底潜藏着什么。
棺盖打开了,从那里面,伸出他父亲枯黄的手!
这个已经死去多时的父亲,竟然从棺材里面坐了起来。
一个埋在地底下三年的人,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空气,竟然能走能动。对光线,对于靠近的人,有异乎寻常的反应。几个身强力壮的工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其中,有一个人,还被拗折了胳膊。面对如此可怕的情形,我们可以想象,作为儿子,这个富豪心里会产生多么大的震动。事实上,他已经吓得魂不附体,神经脆弱到极点,只差一点,就要精神失常了。
家里的老太太,却很高兴,她认为,自己的丈夫生前广做善事,这一次,是地藏王菩萨转告阎罗王,让她家老头子死而复生,现在,儿子已经接了班,她更要同老伴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了。
儿子却知道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他发现,他的父亲,不会说话,没有脉搏,没有心跳,他不用进食,也无须喝水,身体枯黄,动作僵硬,两只眼睛灰蒙蒙的,会对靠近他的任何人发出猛烈的攻击,那根本……那根本就是一具僵尸!
死去三年的父亲,竟然诈尸了!
他不想接受这样的事实,却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
在运送父亲的身体,同母亲本人去马尼拉的途中,遇见了卫斯理,这个传说中有着非常神奇经历的人。当然,卫斯理本人,也险遭僵尸的毒手。不过,在他碰巧用一把小刀,划破僵尸的身体,从他身上,流出一滴透明的液体之后,这具尸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活性,就突然消失了。
他们回到富商自己建造的实验室,在实验室里,对这具身体,进行了解剖。结果非常出人预料。令人张口结舌的,至少有两个地方,第一,它的肋骨是板形的,而且一面只有三条,有一条环向背后,成为一个圆环。
第二,支持肋骨的,是前后各一条长骨,和普通的脊椎骨很相似,但是它的节数却多得惊人,在当时的情形下,他们虽然来不及细数,但也可以肯定,死去的富豪的脊骨,绝对不象普通人一样,只有三十六节,而是至少在一百节以上。
后来,他们循着死者生前留下的蛛丝马迹,进行追踪,终于发现,这个成功的,甚至拥有某种神奇的预测能力,因而在商场上无往而不利的超级富豪,很有可能,是一个外星人。
真相呼之欲出,最后的结局却很令人吃惊:得知了事情来龙去脉的儿子,还是疯了,原因是,他无法接受自己是地球人同外星人的混血儿这个事实!
这样的结果,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但是,其中的重重曲折和怪异之处,却也令人久久难忘。
笔者阅读唐人笔记的时候,发现,在唐代,有一个人,同上面那个故事中的富商,很是相像。
这事发生在唐代,具体是哪个皇帝在位已经说不清了。
三河县有个姓商的人,对佛教有着极为虔诚的信仰,虽然如此,他却并没有剃落头发,遁入空门。而是在自己的家里,专门设了一个佛堂,早晚上香,朝夕礼拜。换句话说,这个人,是个在家修行的居士。
唐朝是佛教盛行的时代,上至达官显贵,下到普通的老百姓,信奉佛教的不计其数,这个人,也不过是恒河沙数中的一个而已。不过,此人虽然看上去普通,要是仔细考究的话,还真有一些不同寻常之处。
比如说,他七岁的时候,就通晓佛经了。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不屑一顾,甚至是嗤之以鼻:想当年,我三岁就会背诵唐诗了,七岁通晓佛经,有什么了不起的。
三岁就能背诗,当然是很值得称道的一件事,说不定,亲戚朋友来的时候,当众表演一番,还会被视为小小的神童,而且,家长的教子有方,也会被客人们大大地恭维。
虽然如此,这个唐代的小孩,仍然是比较特出的。
他对佛典的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记诵,而是,对于佛经的奥义,也有所领悟。要知道,佛经从印度传入中土的时候,在转译的过程中,保留了很多梵文,而且,对于佛经中所承载的微言大义,即便是某些得道的高僧,也要穷毕生的精力,去参悟其中的精髓和真谛。这个七岁的孩童,就有如此之能,不能不令人暗暗称奇。
他长大以后,就在三河县以西的田地里,构筑了一座精庐,把自己多年以来积攒的数百部佛经,全都搬了进去,从此,便与清风朗月作伴,虹霓流岚为友,整日手不释卷地研读佛典,一天也不曾荒废过。
此人虽然杜门不出,名声却传得越来越远,每天从各地赶来向他求教的人络绎不绝。这些人不请自来,打扰了他的清修,他却并不厌烦,无论是谁,来到他的门前,他都会耐心地帮助对方答疑解惑。据说,他对于佛典的领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与那些名满天下的高僧大德相颉颃,凡是听了他的指点,前来求教的人,无不有醍醐灌顶之感。
天长日久,他的身边就聚集了上百人,这些人执意拜他为师,伴于左右,好随时向他请教。
商居士虽然徒侣甚众,然而,除了讲经说法以外,日常生活中,仍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闲暇时候,他经常一个人在都邑里面游逛,看看这,瞅瞅那,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他在想些什么呢?没有人知道。
有幸同他一起出游的人,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