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众生业力交感互相影响,错综复杂一环扣一环,有时候我们不知在一些事件里扮演了什么角色,寺院出事后,众师父都各自散了,圣师住在西郊一座古寺,妙师回五台后,我和几位朋友就去该寺看望圣师,那天下着小雨,圣师当时说要离开这里,我问他去哪里,他说没地方去,四处云游吧,我当时正好开了一家法屋,外边是佛像,里边是一间房子,有床有桌子,就邀请圣师去我那里住,他就答应了。我找了一辆出租车就把师父接到了我那里,中午时候,在一家,也是我们城市唯一的一家素菜馆,专门定桌供养了圣师,圣师很高兴,那场面至今记忆犹新,想起时还是法喜充满。饭店老板也是信佛的,还特意免费送了几个菜,谁知没过几天,这家可怜的素菜馆就倒闭关门了。圣师就开始住在我的法屋里,他还是遵守着戒律,过午不食,早晚功课,施食拜忏,很多的居士又涌到了我这家小小的法屋。大概有一个月时间,圣师和我很谈得来,因为他认为我有山居的味道,并且极力的劝我出家,若是我出家,他马上带我走,一切有他安排,但是我当时因缘不具备。有一天圣师对我说,他要走,要去一位居士家住,我说我这里虽然小而简陋,但是个法屋,还是比住在居士的家里方便的,但是圣师执意不肯,说已经和居士说定了,晚上就走了。我说送他,他也不肯,说有车来接他。六点打烊我就骑着自行车回家了,吃了晚饭,我心里还是想着这个事,就骑自行车出来了,来到法屋发现已经锁门了,我又走到路口,刚好看见圣师正往一辆车上上,车上还坐着一个人,没看清是谁。

我跟圣师相处了一段时间,虽然他走了,可我还是很想他,就四处打听,有几位居士知道他住在哪里,但是跟我说时,却带着支支吾吾的状态,好像里边有什么隐情,圣师是住在一位居士老太太家里,老太太有五十多岁,孀居多年,家中小有积蓄房子很大,也是老佛教徒了。我与她的外甥是同事,以老太太的一惯为人和年龄,我当即反驳这几位居士,我说千万莫要议论出家人,即使有什么,我们居士也没资格议论,更不要说子虚乌有了。当晚,我就赶去见到了圣师,他坐在床上,打着双盘,见我来了点了点头,没说话,继续打坐。一会,他的脸上好像有种很痛苦的表情,一会又松弛下来了,一会又痛苦的皱眉,老居士说,这是师父的烦恼来了,来找他来了,我还很纳闷呢,这个烦恼还是活的啊,还能来回的跑,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时候,圣师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他在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执着做斗争。中间有一段我没去,后来听说,圣师正式的在僧众前,自誓舍戒还俗了,那天下着瓢泼大雨,后来他与老居士结婚了,当时确实是对一些人有一定打击,这件事,实际无可厚非,比起一些暗地隐恶者,圣师没有破戒,还俗成家了,作为一名居士,他还可以修行,只是反差很大,一时间理解不透这个事,但是世界就是这样,你理解与不理解,愿意与不愿意,都没有什么用,师爷的预记还是验证了,前世如梦,我们没有他心道眼,无法知晓,但是今生的事情,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圣师的定中障碍,其实是他心底最执着的部分,他一直没有释怀自己的缺少母爱之事,那是他的紫金钵盂,他执持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可怜的孤儿,他在时刻盼望和想象着母爱,所以遇见了老居士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因和缘会遇了,结出了果实,不管果实的甜苦,那都是他自己渴望出来的,原来命运和轮回都是自己盼望出来的。昨天与悟性道友的谈话,提到了念相住三个根本上,这是个很基本的思维状态,可以说众生都在这三层里迷惑颠倒。

六祖大师提出了三个无,无念,无相,无住,这是菩提正受,是与实相相应的真实解脱,而反过来我们可以这样想,去掉这三个无,念,相,住,这三层也就是众生烦恼的根源了,这三层是从外到内,念就是念头,想法,对于事物,我们会升起这样那样的想法,但是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颠倒虚幻的,我们只是活在自己封闭的主观世界里,对于世界的理解,只是个人的意愿,在每个念头和语言前边,其实应该加上几个词,才能符合客观,应该加上,我认为。。。。我希望。。。。符合这个认为和希望,就觉得是对是乐,不符合这个认为和希望,就觉得是错是苦,这不是颠倒么,只是自己一厢情愿而已,却希望事物都能符合自己的意愿。而这个念就是导致各种业缘生起的根,念从哪来呢?念还没出来前,心里有个东西,虽然没形成想法,但是比想法更掩藏,那就是相,也就是感觉,处境逢源时,我们不由自主的会升起这样那样的感觉,这个感觉最坏事了,一直我们被这个感觉骗着走,同样一件事,任何人感觉都不同,首先是产生感觉,感觉又产生了念头,升起了想法,才出现了各种事件,那么念和相的根源又在哪呢?那即是住,住是什么,住就是认为,就是执持,就是情节,自己抓住了一个东西,自己认为这个东西就是自己,比如最基本的认为我是男人,我是女人,等等,认为自己是个什么,为什么同样一个女人的皮肤,一个男人摸就会产生一些乐受,而一个女人摸只会感到排斥和厌恶,为什么呢?就是这个住的作用,认为自己是什么,然后产生感觉,感觉升华成念头,一动想法,事情就出来了,这是简单而俗的讲念相住的道理,但是仔细想来,确实是这样的,比如,住为自己是个修行人,对一些事物产生了一些感觉,而又升华出了念头,就会出现一些事件。

我们在处境逢源,顺缘逆缘之时,生出了这样那样的烦恼事端,反复自己折腾着自己的身心,内心渴望着解脱,但不能明白束缚来自何方,怎谈解脱大事?究竟是谁束缚了你,导致了你的重重烦恼,几则祖师公案大家悟一悟。禅宗初祖达摩在少林寺面壁,神光为法断臂,疼痛难忍,逐乞求说:"吾心未宁,乞师为吾安心!"初祖说:"将心来,与汝安."神光说:"觅心了不可得."初祖说:"与汝安心竟."神光即于言下大悟,逐传正法眼藏,绍为二祖.

二祖出道弘法,僧璨浑身得风疾之病,感自罪障深重,前来乞求二祖为其忏罪.二祖说:"将罪来,与汝忏."僧璨说:"觅罪了无痕迹."二祖说:"与汝忏罪竟."僧璨即于言下大悟,身心欢悦,疾病消除,逐传正法眼藏,绍为三祖.

三祖广度众生,道信前来谒见,请益说:"不为别事,唯求解脱之法,乞师赐予!"三祖说:"谁缚汝?"道信深自内观,随即说:"不曾有谁缚我."三祖说:"与汝解脱竟."道信于言下大悟,逐传正法眼藏,绍为四祖.

僧问:“如何是解脱?”石头希迁禅师曰:“谁缚汝?”僧问:“如何是净土?”石头希迁禅师曰:“谁垢汝?”僧问:“如何是涅盘?”石头希迁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这就是禅宗祖师,对于心灵彻底解放的一种表现,也是诸法实相。

如实的描述这个事件,仿佛是个警钟,点醒我们颠倒的心,看清我们心中紧抓不放的紫金钵盂,应把圣师看作是示现妙悟的菩萨,大家能从中获得些许感悟,进而努力的修正这颗迷妄的心,达到真如实相,真正了脱幻梦的根源,才不虚为人一世。

仙凡影尘录---一名道士的三十年灵异经历》小说在线阅读_第7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惭愧道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仙凡影尘录---一名道士的三十年灵异经历第75章

书籍
上一章
75/75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