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圣师下山是因为又一件神奇事件,这件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可以说是试道也可以说是魔障。终南深处的冬季,几个月都是大雪封山,出不去也进不来,对于俗人来说,那是艰难困苦,但是对于山里的修道者,那是正好的安冬。圣师内心具有强烈的道心,那年的冬季,他发心独自办道,所以就选择了一处山洞,用厚木板做了门,准备了安冬的食物,就从里边用杠子顶住洞口,在里边安心修道了。每天就是简单的食物,然后什么也不思量,就是一心坐禅,不知不觉的他就入定了,内心深处处于无比宁静的状态,但是无始以来的微细惑和根深蒂固的执着,就浮现出来了,在那一刻,圣师的心灵,浮出了一些烦恼执着,渴望母爱的他,仿佛在那一刻,他又回到了幼小的时候,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是他遮风挡雨的港湾,不知他的眼角有没有泪水,反正圣师跟我描述这段时,我分明看到他眼中的泪水,所以我能理解他的内心,也能够深刻理解修行中出现的障难,其实就是自己心里最薄弱的部分,也是自己最缺少和最深深抓住的东西,那是每个人的命根,轮回的根本,命运的根源,有位研习盲派八字的师父讲了一个盲派八字的道理,她说人命里最缺的,没有的,在此生就会成为推动命运的力量,正因你没有,你就会不由自主的去找,去追,命运就在此处体现出来,此点很真实,佛理也是这样讲,因果律就是如此,果依众缘,报通三世,有先熟有后熟,最重执念,引导着你去处境逢源,去后先来做主公,所以才有了千差万别的果报,你内心深处,最执着的最抓住不放的,内因外缘就会反复的在此点上,反复的折腾你,直到你坦然放下,彻底磨平,内心深处的东西就像是光盘上的划痕,虽然肉眼看不到,但是只要走到那里就会卡,承认不承认都是这样。那个紫金钵盂的公案,正是说明了这点。

明朝朱元璋建国后,赐给五台山碧山寺方丈金碧峰禅师一个紫金钵,很珍贵。禅师也非常喜欢。禅师定功非常了不得,有一天阎王派一小鬼来抓他,到处找不到。小鬼问监斋菩萨,金碧峰禅师哪里去了?菩萨告之在房间坐禅,但是小鬼说怎么就是找不到。菩萨教小鬼一个办法,禅师最爱那个紫金钵,去敲响它即可。果然禅师闻声动了念头,这念头一动,无常鬼就看到了,铁链过去就将禅师绑住了。后来禅师说:麻烦你给阎王老子说,过七天后再来找我,我把事情安排好了跟你去。无常鬼听信其言放了他。禅师明白缘由,待无常鬼走后,立即把紫金钵摔破,不再为心里有这一念爱好放不下而挂念。禅师于是再七天七夜大精进,七天限期到了,无常鬼再来找金碧峰禅师,却哪里也找不到金碧峰禅师。只见禅师在墙上留的几句话:“若要抓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若能锁得虚空住,再来抓我金碧峰。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紫金钵盂,那就是轮回的根源。圣师定中浮现出了他的紫金钵盂,那就是他渴望而没有的母爱,正因为他没有,所以他才坚固渴望,以至于形成了颠倒妄想。定中景象,浮起又消失了,无始的执着,使得他用心去追,各种生死幻梦,都浮现了,在那时他不知时间,也不知空间,甚至忘记了自己姓什名谁,但是就这个紫金钵盂在执着,忽然,他感觉自己好冷好冷,强烈的寒冷,使得他不得不出定了,睁眼一看,太神奇了,他竟然打坐在洞外的雪地里,而洞门还是在里边结实的顶着,想进去已是不可能了。圣师在这样的因缘下出定了,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一些内心的积聚,往往在一定时刻,压抑不住了,它们像雨后的春笋,阻挡不住的生根发芽了。圣师来到后山,跪在师爷面前求开示,师爷闭目无言,进入深深禅定,观察着这个缘起,一时明了,他告知圣师说,你的障缘生起了,定中打岔,被山神扔出了山洞,你下山行脚吧。圣师不愿意下山,不知为什么,只是内心有一丝对于红尘和未来的恐惧,仿佛山下的世界里,有着一种不可名状的缠绕。但是师爷说,不下山度生积德,恐怕住山,也还是这样的境界,直到疯魔,但是师爷很慈悲,给他授了记,告诉他,全国各地都可以去,就是别去XX省。得到了这个预记,圣师收拾行囊就走了。本以为能够凭着师爷的授记而抵挡缠绕的业缘,但是未能证得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任你聪明才智,对不起,依然还是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无念无相无住

圣师下山了,第一站就住在西安城郊的一座寺院,在那里小住了一些时日,山居的僧人与闹市的僧人,还是不同的,圣师在山中的清净,在这座大寺院里,被彻底打破了,每日络绎不绝的香客,和世俗的名闻利养,使得这位长期住山的僧人,煞是烦心。这时,正巧有一拨居士团体,来此大寺进香拜佛,一时被圣师的清净威严所倾倒,纷纷邀请圣师去他们的家乡弘法,这是正巧的因缘会遇,也是冥冥中因果律的体现,该来的终归还是来了,逃也逃不掉。圣师后来说,当时还是很慎重的,专门看了地图,一看这个地方属于XX省,不是师爷说的XX省,所以就放心随众居士前去了,这一去不当紧,一场磨难就像谷子碾米那样如期而至了。直到到了该地,若干时日后,接上了若干缘分后,圣师才后悔不已,这个地方是XX省与XX省的交界处,离省会很远,离XX省却只有30里路,所以圣师才错会了此处的归属,真是福至心灵,祸至心迷啊!

人生中就是这样,有些事情真的不是儿戏,有些人见不如不见,有些事做不如不做,觉得自己很厉害,可是一旦见了某些人,一点做了某些事,因和缘会遇了,那时就会了解因果的力量,不是以人力为转移的,那就不是你说了算的了,只能随波逐流,直到缘尽为止。圣师发现了自己的错会,很恐怖,就想马上改变,但是谈何容易,缘是很复杂和坚固的东西,从时间到地方再到人再到事,一旦踏入了这个缘时缘地缘人缘事,繁琐的纠缠,你是很难脱身的。更何况,人还有一个劣根性,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当时并没有出现任何障缘的缘起,每天还是许多的居士前来拜见,皈依,请法,古德说,度众要有度众的福德,因为度生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违缘,所以,对于度生的事业,也要随缘不能攀缘,随缘就是功德,攀缘就是利害。

圣师山居的性格,使得他与都市中的师父们,脾气不太相投,因为戒律的事相或是某些法理的见解,时常会有一些争执,而他的法缘这么好,看似好事,却带给他许多的烦恼。所以他那一段,时常就是从这寺换到那寺。我和圣师的相遇,就是在XX寺的传戒活动时,圣师当时作为三师,被迎请在此。XX寺本地,有一位香童,年纪不大的一个女孩,号称是泰山奶奶的弟马,自幼就很响名了,XX寺就坐落在她的庄子上,她很拥护佛法,号召她的信徒们捐款帮忙,护持这座寺院,在寺院传戒期间,原先寺院的东南角,有一棵大树,因为枝叶太繁茂,在盖一间大殿时,有些碍事,所以众师父诵持了金刚经回向,就把这棵大树给伐了,这棵树的根很繁乱,伐树时很不容易,当时小香童站在旁边观看,不知从哪就冒出一句,咱们这些人忙的跟猴似的,一旦树倒,咱们猢狲也散,后来寺院被毁时,许多人都想起了这句话。他的一些信徒也在那时皈依了,有人就请她观观众师父,小香童当面就说,某师父头顶有文殊菩萨,某师傅身后是阿罗汉,就是不观圣师,圣师的随从弟子就问她,她说,这位师父,逢小雨想回家,逢大雨想还俗,当时众人权当戏言,没有在意。

仙凡影尘录---一名道士的三十年灵异经历》小说在线阅读_第7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惭愧道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仙凡影尘录---一名道士的三十年灵异经历第7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