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来历
具体情况是曹根旺带一批人跟知府大人谈细节。我就在三清观主持科仪,炼制兵马。
初八
桐邱县的防疫环境不那么严了,我决定回去看一看。买了飞往关州的机票,我和无双经关州坐车回桐邱县。
在此之前,那个凶庙僵尸大将军的灵体,已被我基本收服,我问起了他的来历。
他,的确是汉末人,叫做杨昂,五斗米道君师、汉中割据军阀张鲁的部将。
建安十七年,马超以陇右之众攻打凉州,大军所到之处,各县望风归附,唯有冀城不下,刺史韦康(汉臣,归属曹操阵营)坚守。张鲁派杨昂支援马超,围城八月之久,刺史韦康见援兵不至,不得已投降。冀城到手之后,马超命杨昂杀了韦康。之后马超自封将军,领州牧,击败了夏侯渊的援军,一时风头无两。
国人打仗,历来认为『杀降不祥』,杨昂不敢违背风头正盛的马超,杀了韦康,但也深感马超残暴,统治不了多久。
果然,建安十八年,韦康一众旧部不满马超的残暴统治,串联聚众反叛。再加上夏侯渊的援军,马超战败失势,投靠张鲁。
张鲁很器重马超,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他,杨昂力劝张鲁,说马超为人残暴,生性凉薄寡义,为了利益,连亲生父亲都可以不顾,怎么会在乎外人,实在不宜引为心腹。
于是张鲁后悔了!马超知道张鲁变卦,于是就着这件事请求借兵反攻凉州。张鲁悔婚自感不地道,于是答应借兵。马超带兵攻打祁山,战事不利,撤回汉中。汉中的杨氏一族都听杨昂讲了马超的残暴,怕他如果真受师君张鲁重用,会对杨氏一族不利,故想暗害马超。
马超知晓后,恨不得立刻杀尽杨氏一族,只叹孤家寡人,没有资本,干脆把兵马交还张鲁,退入羌氐,后投靠刘备。
建安二十年,曹操征张鲁,张鲁欲降,但张鲁之弟张卫不听,率杨昂、杨任及兵马数万,据守阳平关,挡住了曹操的连番进攻。后来见曹军退去,以为解围了,就放松了警惕,结果曹军卷土重来,趁夜突袭,大破阳平关。张卫连夜逃走,杨昂身中三箭,逃回汉中时呕血盈斗。师君张鲁体恤下属,施法术救治,杨昂捡回了一条命。
张鲁投降曹操,全家被迁往邺城,又迁汉中五斗米道教众数万户入关中。杨昂因为身体原因,留在了汉中。
建安二十一年张鲁去世。张鲁本来身体好好的,怎么去了邺城不到一年就死了?杨昂认为是曹操猜忌师君,,派人把师君害死了。于是杨昂暗中联络刘备,打算颠覆曹操在汉中的统治。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攻打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几次大战后,刘备彻底拿下汉中。然而对杨昂非但不感谢,还将他幽禁。
杨昂怨气勃发,修炼师君传下鬼道,成为僵尸,灵体不灭,可日行千里。在后来夷陵之战时,向吴军传递汉军的情报,助吴军取得夷陵之战胜利。
曹操、刘备相继去世,杨昂怒气平息,缕缕显圣,百姓遂建『杨将军庙』四时祭祀。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大清同治年间回回乱,关中汉人被杀数百万,不少汉人逃入汉中,有全真华山派道士姚德嗣,无意间发现了当初张鲁修行的一个密室,得秘法数卷,修炼鬼道,召唤出了已经安息的杨大将军,以血食供奉,打击流串入汉中的回乱贼兵,护佑汉人。
姚德嗣的徒弟陈正缘,深感山河破碎,皆鞑虏之祸也!故庚子年闻听帝后西狩,遂以活人祭杨大将军,激发潜能,欲行刺。后因故未能成行!
民国十八年,姚德嗣感觉大限将至,传衣钵于俗家弟子董大锤。董大锤就是那个村子里的老寿星。董大锤跟着师父学了几年武术,因为闹饥荒,流离失所,为了吃饱饭,参加了西北军,后来归属宋哲元,参加了二十九军大刀队。
建国后,董大锤卸甲归田,回到汉中,重拾师父传下来的东西。经过修炼研究,再次召唤出了杨大将军,把他困在将军庙址内,搞出了一个夺他人气运加诸己身的邪法,给自己续命…
我听了不胜唏嘘,同时也好奇那段历史。问他张鲁为人如何。
“师君为人宽厚,厚待下属,爱民如子,轻刑罚,以宽宥待民!与世无争!”
为人宽厚,与世无争?既然与世无争,怎么会让你去协助马超攻打凉州?
“史书说张鲁杀张修,夺其兵马米巫,确有其事否?”
杨昂似是不满,辩解道:“张修天生反骨,传米巫,只为谋逆!与师君攻入汉中后,意图挟教众叛乱自立!故师君杀之,糅鬼道、米巫,教化汉中之民…”
“那为何张鲁又自立呢?”
“师君乃益州牧刘焉子侄辈,颇受器重,奉命镇守汉中。当值乱世,先有董卓威势凌帝行废立之事,后有曹操挟君自重,师君不欲州牧从乱臣矫诏,故每每截杀伪天使,保一方太平!州牧死后,一朝天子一朝臣,刘璋看不顺眼师君,杀师君全家,数次攻伐师君。师君念刘焉知遇之恩,留着情面,每以自保,绝不主动开战…乱世之中,师君保汉中十万户不受战乱之苦近三十年,此无上功德也!”
哟呵,这么说来,张鲁还真是有情有义的忠厚长者啊!
【正文】青春年华
桐邱县高速路口,展出48小时核算证明,扫码填表说从哪里来,到桐邱县干什么,归属哪里,填好之后放行。
到了雾烟山,豆腐观已经大变样了!填土造山,面积扩大了很多,各大殿也早就盖成,过了年工人师傅已经开工了,各大殿的门楹等处用颜料画图案。
我和无双上山随便看看,跟她讲雾烟山的一草一木,小时候在哪里有杂技表演,哪里有卦摊一条街,哪里是戏台…
雾烟山北侧山脚下,有一个新建成的寺庙,叫做白云寺,是附近佛门善信捐资盖的。寺很小,只有一座殿,历史上雾烟山有这么一个白云寺,但战乱等原因早已湮没,现在是打起昔日的名头。说是寺,其实跟附近村子里的土地庙差不多,占地也就六七十平的样子。这会儿寺门紧锁,显然这白云寺没有僧人驻守,是附近村民看庙,每逢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才开门。
在桐邱县,人们信佛道的不少,但普遍对当和尚道士不感兴趣!这是民风民俗的原因决定的!
据说,雾烟山东南五六公里双亭寺,建国前有个叫圆相的和尚,人家是正大光明娶妻生子的,两不耽误
大概,人们认为不婚不娶的和尚道人,都是表面宝象庄严,背地里男盗女娼,所以不喜僧道。双亭寺早些年还有尼僧驻守,最近这些年,尼僧也没了,大概是圆寂了,现在是附近村民代为守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