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加他们的积极性,我决定提高了所有人的福利,然后对他们的薪资水平也连升数级,不过他们自从开战以来所表现出的精神,已经是非常积极的了,几乎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来,所以增加福利与薪资,与其说是为了提高积极性,更不如说是我对他们勤奋努力的一种肯定与褒奖。
当然,这些举措所增加的投入相比起为了更好的打赢而继续扩军的投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后者才是占了新投入的大头,更多的无人军工厂、各型复杂武器平台的生产线、高新武器的研究室全部统统上马,只要能增产增效,任何条件,我都全部开绿灯,这就是有钱的好处。
在“超级工业化”的生产力与海量的财富这双重加持下,“山海集团”的军力增长曲线便开始从以前的四十度角迅速向上攀升,连续突破五十、六十、七十度,达到八十多度,接近于直线上升了。
而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从开战前后产生的实力飞跃,最重要的倚靠,就是“主城”的技术遗产消化,是它让我们步入了“超级工业化”时代,从开发的那天开始,时至今日已经有成千上万的技术成果被转化成生产力实现应用,可就算是这样,按照冉业成的估计,这站到我们能够开发的“主城”技术遗产,也不过1.8%左右,这座巨大的宝库距离我们彻底挖开,还早着呢,况且这还没算我们暂时无法开发的那些太过高端的东西。
因此,除了增加军费,这第二大头就是增加对“主城”那边的技术投资,这笔钱将更快更好地产出新成果为我们服务。
不过即便如此,加上原有的收入,我们的财政收支仍然有相当的盈余,这部分盈余主要分为两块,小块的进行对外援助,拉拢盟友,扩大实质层面的硬实力影响力,这与“文化自信基金会”那种软实力影响力增加正好是互相配合。
而大块的,则收入国库,充实作为“压舱石”,平时可确保经济环境的稳定,战时可作为备用应急款。
与此同时,针对“十字坡”的侦查与作战部署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达尾声时,我军已经用180万大军对“十字坡”形成了一个扇形的半包围,并另有50万作为后备力量在二线待命。
在火力方面这就更不用说了,所有能用的大家伙全部部署,特别是“武道”系统的数量也翻了倍,与前线部队的部署一样,以半包围的形式,利用山头的制高点,绕过地形阻挡,齐刷刷的都瞄准向“十字坡”。
另外,还有一种全新型号的弹道导弹也被运抵前线,这种导弹的设计是经过从开战以来的多场战例总结经验,根据前线需要而研制的,它的体积与重型洲际导弹相当甚至要更大,发射重量根据不同载荷可以达到275-300吨之间。
这个重量如果拿出去比的话,那堪称是世界最大的导弹,但是它的射程却并不远,在满载荷之下,只有1500公里,相当于刚刚迈过了中程弹道导弹的门槛,而它的特长,就是载荷大。
寻常的弹道导弹,近程的一半在数百公斤到1吨之间,中远程的则在2-3吨左右,洲际导弹看情况,轻型的射程更远而载荷与中远程相当,重型的则能达到5吨以上,也可以说5吨载荷是重型洲际导弹的一个硬性指标,而最高者像前苏联的r-36m,也就是北约所说的ss-18“撒旦”,该导弹在16000公里的最大射程下的最大载荷,能达到8.5吨左右。
相应的,r-36m的发射重量也是冠绝全球,达到了210吨。
而我们这款新弹,它的射程只有1500公里,但发射重量比r-36m还大一大截,这载荷的增加幅度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这还不是唯一的增长点,该导弹的载荷增长点主要有二,一是它射程近,所以不像洲际导弹那样需要一二级,或者最起码是第一级的助推段,这两段或这一段的重量往往就能占掉全部发射重量的一半以上,把这部分省掉了,那就剩去了大量的燃料、结构重量的负担,解放了这部分巨大的重量后,就全能用在载荷上。
二是该导弹本身超大的发射重量,除了满足1500公里射程的基本所需燃料、结构重量之外,其余的重量也都用在了载荷上。
再加上冉业成旗下的“导弹与制导武器研究院”为它专门设计了一个尺寸极大的弹舱,用来容纳巨大载荷所需的空间,要不然能带这么多却没地方带也不成。
有了这些作为保障,这种新导弹在1500公里内,一次能够携带65吨的载荷,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架重型运输机在不考虑航程下的最大载重量。
向1500公里外一次投射65吨的火力,这个投射效率已经超过了战略轰炸机,像美国以载弹量巨大而著称的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在载弹量达到30吨左右时,作战半径就得缩短到1000公里左右。
然而相比战略轰炸机,导弹是一次性产品,造价低廉且突防能力更强,面对严防死守的目标时,比轰炸机更合适。
当然,在面对大范围分散目标时,轰炸机的打击效率、任务弹性肯定要比一枚大导弹好得多,只不过眼前“十字坡”还有后面可能面对的各种“暗黑殿”的坚固堡垒以及较为密集且拥有完备防空反导体系的大军时,这导弹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它的到来,将成为我军战役一级最新、最顶尖的攻坚火力主力,而它的代号,就叫做“重锤”。
“重剑”导弹的直径超过6米,远超现有任何洲际导弹,头部巨大的整流罩最粗处更是达到了7.3米,推力只有一级火箭,从外面来看又短又粗,好似小胖子的身材。
并其弹头与弹舱都做过相应设计,可以不通过飞跃大气层就能投弹,这完全满足了在地下作战高度相比外面较低的环境,不过这其实并不难,因为它的射程近,所以本来对飞出大气层这种打高弹道的需求就不大。
这次一共运来2000枚“重锤”导弹,这么重的导弹,用机动式洲际导弹那种安装在发射车上的发射形式肯定不行了,最好是像部署在“马达加斯加”的“轩辕”导弹与后来研制的重型洲际导弹一样,采用地井部署,不过地井结构复杂,在这里要现修建的话太麻烦了,所以肯定不能用,而最适合的办法,则是在导弹发射中比较冷门的铁路发射。
这种发射模式在地表军事强国之中主要应用国以前苏联及现在的俄罗斯,还有国内为主,美国曾经做过相关研究,不过最终放弃了。
其代表产品是前苏联的ss-24和铁路型号的东风-31、41为代表。
而这些都是洲际导弹,它们起的作用就相当于“陆地核潜艇”主要用于核反击,补充地井与公路机动之间的空白。
铁路机动部署最大的好处是因为列车的载重能力远超过公路车辆,所以它能够携带并发射更重的导弹,所以打击能力要比公路机动型要强得多,而以列车作为平台,在铁路上飞驰就又具备了强大的机动性,这便比只能固定发射,容易暴露,被攻击时不能躲只能硬抗的地井型要强。
只是列车的载重再大也没有一个独立的地井承载能力强,铁路机动受限于铁路网的建设,没有公路机动灵活(因为公路机动也可以去没有公路的越野路段,不是只能在公路上跑),所以铁路机动的导弹,优势是相对于另外两种的劣势,真比优势对优势的话,铁路机动也有自己的缺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种相对优势,才能填补后两者的空白。
现在,为了建造矿厂将矿石成品运出去,铁路与公路等配套设施都已经铺设、建造起来了,而搭载着“重锤”导弹的列车,就部署在这些铁路上,这些铁路为运输巨量的矿石而设计,都是正儿八经的载重铁路,所以承载力上是毫无问题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