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保留下来的就是里面那380毫米重型迫击炮,这东西在伏击项阳时表现出了巨大的威力,而我们目前也没有同类武器,当然不是造不出来,而是此前没这个需求,但现在射程够用,威力够大,且还有这么多弹药储备,那不用白不用,所以就将它留下继续发挥作用。
另外的四座“附峰”也是如此,只是规格要小得多。
只是与“暗黑殿”时期相反的是,由于作战目标的方位180度转变,所以山前的那些工事目前对于我们来说作用不大了,新修建的全部都在山后,并比山前更加充分的发挥已有工事的作用,还对一些射角较好,位置优越的工事实施了额外加强。
而垂直发射的各型火力倒无所谓,因为能够全向打击,所以是前还是后并不影响,而就我们的需求来说,此时山前与山后已经调换了。
总而言之,这五座山上的火力,全部对准了“长石崮”方向,等都准备好的那天,就是对它开打,并掩护施工的那天。
在这期间,施工力量已经陆陆续续到场了大批,加上我们本身自带的,这规模不小了,按照基本安排来说,为了安全起见,施工要等到整个打击、掩护体系全部建成才能开始,对“蜈蚣岭”前前后后的改造,也用不了这么多人,所以如果没有更多的工程要干,那这批人在体系建成之前就得闲着,这是一种很严重的浪费。
不过正好在颜悦瑶的计划中,这个打击、掩护体系包括但远不止“蜈蚣岭”,除了对它们实施改造之外,向两旁延伸的大量经过考察适合作为制高点的山头也都被标注出来,那这些施工力量就有用武之地了,颜悦瑶一“参执总长”的名义一声令下,超过六位数的施工大军全面开动,对两侧这些标注山头开始军事化改造。
这种改造的施工量比建矿场对地形地貌的大改要小的多,再加上施工大军的效率也高,所以没用多久,山头纷纷被改造完成,与“蜈蚣岭”的前后相差不到一天。
而改造的项目主要还是在上面修筑工事、各型火力平台的射击阵地,以及完备的通讯及指挥系统等。
最后是组建机动兵团,这个好说,因为地形眼下依然还不能满足大规模机械化兵团的展开,因此机动兵团以配备飞行组件的“重型动力装甲”为绝对主力,武装直升机、武装飞行踏板作为辅助。
然后还有海量的各型无人机。
其它如轰炸机、歼击机一类航空兵力量自不用说,这些都是空中单位,但并不代表没有地面部署,除了各路包括妖兵在内的步兵之外。
另外,随着工程力量到达的,还有三个“新玩意儿”,并且这三个东西还都与李嘉豪有关,它们的作用也个顶个的好,因为它们的出现,帮我们成功解决了在山地地形上地面没有重型武器平台的难题,也帮我们又多了一种新的强大火力。
而之所以说这三个东西都与李嘉豪有关是因为它们都是当初李嘉豪发明并与我们合作,确切的说是与冉业成合作研发出来的成果。
这第一种是早在前往波兰“猫头鹰山区”时他驾驶的那种“蜘蛛车”,这车的设计理念非常先进,甚至可以说是把全地形的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更是让多足类机械平台终于达到了实用阶段。
后来“复兴社”的“联动机甲”模仿了“蜘蛛车”的理念发展出来的产物,而这么算的话,之前我们碰上的“暗黑殿”的“山地战装甲”其实都是“蜘蛛车”的徒子徒孙。
这好东西谁都会模仿,“复兴社”模仿了,“暗黑殿”模仿了,我们自然也模仿了,只是因为之前没有这种大规模的地下复杂地形作战需求,所以开发工作并不紧迫,因此没有这两个天天要在地下活动的冷血人组织这么积极,也就落到了后面。
直到战略决战开始,特别是要进攻“无峰山”前,我们知道需要一种可以克服地下山地形的平台,而对“蜘蛛车”的消化吸收再发展,就是不二选择,因此它的开发进度也陡然加速,只是再加速也没赶上在“无峰山”的首战,毕竟开打的时间不等人,不能为了等它而让敌方准备的更加充分,所以在拿下“蜈蚣岭”之前的战斗它都没赶上。
不过能在进攻“长石崮”之前实现量产,这也算很快了。
在基础设计上,它以六条八轴机械腿作为行动装置,足底拥有可适应各种不同材质的材料制成,能保证不仅可以克服复杂地形如履平地,横向在墙壁上移动,甚至还可以倒着在房顶、洞顶上跑。
驾驶舱为单人,整体被第三代“如意铁”装甲包裹,轻薄的同时防弹性能极好,而在全封闭的驾驶舱中,则使用大量外置传感器感知战场情况。
武器装备上与“重型动力装甲”类似,“重型动能多用途导弹”、近程防空导弹、口径高达60毫米的超重型榴弹发射器,还有40毫米的埋头弹火炮,这些都被集成在一套位于其顶部的遥控武器站上。
在使用上驾驶员的主要职责是判断战场上的战术形势并发出作战指令,接到作战指令后机体内的人工智能系统会指挥全机自动识别,自动交火,无需人工干预。
名字方面,冉业成为其亲自命名,称其为“无疆行者”,这个名字很简单,但又很明白的说出了它的特点:到了任何地方都能畅通无阻,没有任何地形可以难得住它,对于它来说,想去哪里是没有限制的。
这次送来的,是第一批量产型“无疆行者”,一共3000台,通过运输潜艇从配套弹药,再到零部件,还有各种维护所需的一切乃至经过大量专业培训的驾驶员,全都一起送过来了。
第二种是曾经在“马达加斯加之战”中使用过的经过改进的“重型动力装甲”,改进的地方是将原状的武器装备全部拆下,换成了李嘉豪发明的“人体能量发射系统”,也就是发射内力作战,只是当时在马达加斯加时那还只有10台,并且都是刚刚具备基础作战能力的原型机,还远未发展到完全成熟的状态。
而现在送来的,就是它的成品了,成品被称为“武林盟主”。
这个名字的含义就很简单了,这“人体能量发射系统”的概念是李继豪发明的,使用的内力也是按照他的标准来生成的,而他又是“武林盟主”,所以索性就把这种特殊的“重型动力装甲”以此命名。
“武林盟主”相比原本的“重型动力装甲”,改进的地方也远不止是原型机上只是把武器系统给换了,而是还在行动装置上做了“大文章”,既内部所蕴含的内力不仅可以用来直接发射出去打击目标,还能从双足上喷射出去,让“武林盟主”具备中低高度连续飞行能力,机动性直线上升,相比于原版还需要使用飞行组件才能飞,它无需任何改进,可以直接起飞,只是在最大飞行速度与最大飞行高度上要差一些,可相对的是在中低空,尤其是超低空的灵活性要超过原版+飞行组件的配置很多。
除此之外,它的内力输出总功率、有效射程都比原型机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还有了调整攻击模式的功能,既攻击坦克、永备工事这种点状硬目标时会将内力集中在一起,打出一条线,如破甲弹那样用全力击一点,以击穿厚重的装甲与工事墙壁,并在击穿后迅速发散炸开,轰击杀伤里面的成员和设备。
当面对大量步兵这种数量多,较为分散的软目标时,则可以将内力最大限度的分散化,呈扇形打出去,这时内力的射程、威力会大大下降,但覆盖面会大大提升,能够将穿戴动力装甲的冷血人步兵在200米内震荡致死,并以此能覆盖正面70米宽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暴露在外的,都属于致死范围。
最后还有一种对付空中目标的模式,既像我发射电球或火球那样,将内力集中成一个硕大“能量态弹丸”,打到空中后自保,像一枚防空导弹那样,以巨大的立体杀伤空间,将被套进其中的飞行物毁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