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么大编制,那么多的火器对弹药的需求自然也是极大的,而为了保证弹药的补给通常,我们还在从港口到各型武器的发射阵地之间建立了密如蛛网的补给线,有公路组成也有铁路组成,一些对时间需求紧的更是开辟高空与低空航线实施空中补给,高空使用重型运输机,低空使用“核直-1”这样的超重型直升机。
另外,这么安排抛开前面说的为了减少伤亡,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在与集团军司令员们的军事会议中,吕杨也被我叫来了,没别的目的,就是让他给这帮司令们说说“背奎谷”的情况,让他们好好了解一下,对如何进行战役部署有更好的安排。
毕竟吕杨就是从那里出来的,对那里比我们当中,包括颜悦瑶在内的任何一人都要了解。
这事早在将其收降之后就在进行,只是他要根据回忆绘制一个“背奎谷”内的城防图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为了抓紧时间,火力准备、调兵遣将等工作要么要么早已,要么与他制作城防图同时进行,反正要等到他做完再制定计划那肯定是不行的,因此,以在以前掌握的情报为基础,外加宁可过剩不可不够为原则,这才有了这番“多多益善”。
而等吕杨将“背奎谷”的城防图画出来后,先递交到我这里,我一看就心说幸亏我们准备的多,要不然还真不够用。
因为从吕杨提供的信息中显示,“背奎谷”的大小掩体厚度,尤其是主体的厚度,远远超过了我们之前的预期,比如最厚的正面主城墙,直线厚度竟然达到了30米!并且使用的是强度超过均制钢的人工加固材料,和当初展开战略级“气象控制武器”那个发射阵地头顶上能抵挡“引力炮”的材料一模一样。
这就等于让我们去打相当于厚度超过30米钢板的目标,那火力少了怎么能行?经过计算,我们当前准备的这些比达成目标的最低限度高了不少,但具体的打击效果还得视情况而定。
不过好在我们准备了足够的备用弹药,所以我在看到吕杨的报告后,立马改了主意,将原本持续一小时的火力准备时间,延长至两小时,所动用的弹药量,直接翻倍。
而“背奎谷”的其它部位虽然要比主体薄弱的多,可也大多都在10米上下,最低的没有低于5米的,这样的防御,就是用核弹头从头覆盖到尾,也未必能一口气就撼动的了。
至于为什么在当代精确打击、大威力弹药早已普及的现代,“暗黑殿”还要在这里修建充满了中古风格的厚墙巨城,这还得从两方面说起。
第一,现代武器对坚固建筑物的破坏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要不然也不会出现极为残酷的城市攻坚战,尤其是在大型城市的主要建筑都升级为钢混结构后更是如此,类似155毫米榴弹这种内部装药普遍6-8公斤,多则10公斤左右的弹丸,如果以此去攻击一栋钢混大楼,最多就是在墙体上开洞,想要三两炮把整栋楼给打塌,那是做不到的,要做这种事,要么使用大当量的重磅航弹,要么使用特制的大威力攻坚武器,或者是直接派工兵部队上去进行定点爆破。
否则单凭地面火力彻底摧垮一栋大型建筑,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类似的战例从二战到现代可以说数不胜数,最典型的几个如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战,柏林战役,苏军动用数万门火炮,对柏林市区实施猛轰,进入市区后更是动用b-4这样的203毫米自走榴弹炮(自走非自行,后者可独立长距离机动,而前者则仅具备短距离移动能力)对总理府大楼进行抵近直射,饶是如此,巷战也进行的非常残酷,大部分经过加固或本来就很坚固的建筑也仍然在饱受摧残后屹立不倒,比如上述的总理府大楼,被如此反复炮击后,主体仍然没有致命伤,苏军士兵还得在付出巨大伤亡后才攻进楼内,肃清内部的德军守军这才成功将其占领。
还有发生在1992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市区内俄军炮兵、航空兵火力对车臣武装的据点也是反复打击,但地面部队进入后还是得逐屋逐巷的争夺,并伤亡惨重,那些战地照片上也清清楚楚的显示,格罗兹尼的建筑即便被打成了稀巴烂,但基本还都能杵在那里就是倒不了,车臣武装以此为依托,打的俄军头疼不已。
再近一些的叙利亚战争中,叙利亚政府军和叛军之间的城市争夺战也说明了这一点,还是各种重火力拼命的打,让城市变成瓦砾堆可仍然是易守难攻,最后逼得叙利亚政府军研制出了一种射程很短,但威力奇大的武器,既“戈兰-1000”自行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只有三根发射管,射程只有几公里,发射装置安装在一个t-72坦克的底盘上,但每一枚火箭弹的口径都高达500毫米,每一枚内部的装药量则都达到400公斤,一枚甩出去威力和战术弹道导弹差不多,完全不是常见各种自行加榴炮能比的,而这种弹药在直接命中后也才能保证将一栋建筑完全或彻底摧毁,这也就是方才所说的“特制的大威力攻坚武器”,除了这个,叙利亚政府军还动用了俄制2s4“郁金香”240毫米自行迫击炮、前者牵引型号的m240型240毫米迫击炮这等大口径,大装药的火炮在巷战中进行“拔点”作战。
(未完待续)
第三段:
换言之,对待城市中密集而坚固的建筑群,现代武器虽然可以高效摧毁,可并没有达到那种“摧枯拉朽”的高效,这并不是因为现代武器的破坏力小,而是因为建筑学与材料学也在不停的进步,让建筑的坚固性逐年提升,面对外界的打击,也不是任人宰割。
那么话说回来,民用建筑尚且如此,这完全堡垒化的一个巨型军事要塞得有多难打是不是就可想而知了?前面说过,常见的火力对“背奎谷”这种目标屁用没有,什么155毫米榴弹之类的弹药打在上面和放个炮仗没有本质的区别,更不用说吕杨提到了那里的主城墙厚度达到了30米之巨,这样的厚度就是青石垒砌而成的也不好办,那用强度胜过钢板的人工加固层来做,简直就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如果不是我们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那就这个据点交给外面的各国军队去打,不夸张的说,99.9%的军队都一点办法没有,只能干瞪眼。
第二则是这里的地形决定了建造堡垒是一个很划算也很正常的选择,三面环山,地形稳固,不怕被绕后,作为一座孤城进行坚守的话,它的地理位置简直是合适的不能再合适了,如果再在这里建成一座庞大而坚固的要塞,就如冷兵器时期的君士坦丁堡一样:几乎无法被攻克。
当然,这是对于当今世上99.1%的军队而言,但我们就是那另外的0.1%。
而“暗黑殿”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在这里建造了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要塞群,即便是我们要打,也得做足了准备,拿出不惜一切代价的精神才行。
况且“背奎谷”的前方还有大量的战略缓冲区,包括“新集里”,包括那些重镇都是,“暗黑殿”是在“新集里”会战中惨败于我方,又被掐断了生命线,彻底失去了战场控制权,这才让“背奎谷”落入了被骑在头上打的境地,否则的话,但凡我们没能彻底赢的“新集里”会战的胜利,双方如那个总督最初所希望的那样陷入僵持,那“背奎谷”的安全就一点问题都没有。
到时候它就极有可能变成一个类似宋末元初时期元军南征时碰到的“钓鱼城”那样的硬骨头,难以撼动,即便最终拿下,也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伤亡和时间代价。
不过万幸的是,我们之前打赢了,现在的情况没有这么恶劣。
但是,“背奎谷”即便是被我们骑在头上了,面对这么坚固的目标,我也不得不将火力增强到一个让我自己都感觉骇人的程度,才能稍稍心安还无法完全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