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暗黑殿”用这么大威力的武器先摧毁我方的基地群,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掐断我军在这里的战争潜力,这说明它们也预料到了这场大会战极有可能是一场“绞肉机”般的残酷消耗战,看谁耗得过谁谁就能赢,这样的情况不仅是我们,它们也是不想见到的,所以就企图用这一招灭了我们持续作战的资本,然后再行战场上的对决。
至于为什么不去打击那些被我们占领比充分利用的城市群,应该是还想再夺回来自己用,毕竟本来就是它们的地盘,如果想抱着把我们赶回去的思想,那全都打烂了其实也是它们自己变相的损失。
而我为什么能这么淡定的看完这一切,是因为在这些极端天象抵达之前,绝大部分能转移的都转移了,这其中也包括我本人,没来得及转移的那被摧毁也只能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比如那36架“重歼-1”歼击机。
转移的地方自然就是地下,在这里建基地群时已经全面吸收了在“山海世界”对抗“朱厌”大军时的经验,地面设施开工的同时,地下也在开工,而且优先等级更高,地下设施的建设目的除了一部分就适合在地下之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地上设施的备份,也就是说,我们考虑到了地上设施被全部摧毁后应该怎样继续运行的问题,所以地上能干的事情,地下这一套也能干,并且还干的更好,因为地下设施建设的标准比地上还高一些。
正是因为地下建设成本高,这才投入了更多的资源,本来还有人向我提出过质疑,认为没有必要花这么大的精力建一套和地上一模一样甚至更强的地下设施,但我给质疑者的答案就是这面对的是手中有大量毁灭性极强武器的“暗黑殿”最强主力之一,别说是不建,就是建了我都感觉不保险。
而现在,地下设施的作用就立马凸显出来了,虽然地表被夷为平地,导致损失非常惨重,但我们的组织体系、指挥体系、作战体系并没有瘫痪,更没有被摧毁,而是经过地上地下的无缝连接交接后,仍然在持续而通常的运行。
另外,我们对付“暗黑殿”的手段,也为了安全起见藏在了地下。
那至此,说完“暗黑殿”的手段,就该说说我们的了。
我们与其对攻的主力是“引力炮”,该武器在此之前已经实验成功,既集团全体核心成员观看了海面上的那次试验,当时是使用发射至外层轨道上的“引力炮”通过发射引力波将大块的陨石引导至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实施精确打击,威力极大,也是可以轻松地表任何目标的存在。
而这样的试验那次只是第一次但并不是唯一的一次,在那之后又进行了几十次相同类型但规模不同的试验,这些试验中验证了大量技术要点,不仅让该技术更加完善成熟,也收集了大量珍贵实验数据帮助突破了后续的一些技术难题。
同时,“引力炮”也发展出了陆基版本,不仅能发射到轨道上部署于太空之上,还能部署在陆地上用于攻击各类目标。
目前我们在这里使用的就是陆基版;相比于太空版的,陆基版因为供能方便,所以体积更大、功率更强,主要作用是配合天基版,一起发射引力波作为反卫星武器摧毁敌方的轨道航天器,同时吸引近地轨道附近的小型天体砸击敌方地面、海面目标。
同时还在发展能够装备在主力战舰上的“舰载版”,甚至是大型飞机上的“机载版”。
虽然说陆基版在明明功率更大,却因为部署方式的原因在战略打击能力上不不如天基版,但放在这里,放在这场发生于地下的大战中,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敌我双方的头顶,不再是天空和外层空间,而是厚厚的地壳。
地壳由无数的岩石组成,对准对方头顶的地壳发射强大的定向能“引力波”就能引发成片的巨石脱离原本的束缚向下坠落并砸向下面的敌军,轻则把它们砸成肉饼,重则就把它们集体活埋。
而为了不引起大规模的坍塌,在功率与这里地质特点的计算上,我们也是下了大功夫的,所以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需要担心的要点。
话再说回来,我们在这里一共部署了12门大型陆基版“引力炮”,每一门的后面都有一台类似国内“核电宝”一样的小型箱式核反应堆独立供电,保证能够以最大功率发动攻击。
12门“引力炮”全部部署在有大量人工加固层与自然岩层混合保护的50米地下,并预留了一个360度的环形可射击孔,可以向外部以各种角度发射,这种设计就是专门应对这里的地下战场而做出来的,因为不需要考虑直射,只用想怎么把对面头顶上的岩石怎么给“拉”下来就完成了最关键的一步。
而我们攻击的目标和“暗黑殿”正好相反,它们打的是我们的后方基地,我们打的是它们的前线主力,以求在最大限度上消灭其有生力量后再出动自己的主力进行决战,并一战定乾坤。
当随着我的命令发出,所有“引力炮”全部全功率开启将引力波发射到对面头顶上的时候,它们不知道的是,它们的灭顶之灾已经到了。
那些原本非常坚固的巨大石块在超强定向能引力的“拉扯”下开始快速松动,并在不到十秒钟之内先后脱落。
而这第一波“拉”下来的岩石里,很大一部分正是普遍存在于这里负责照明的“矿石”,然后与其夹杂在一起的则是大量其它种类的巨石;看着前者挂着光亮从顶部坠落,我突然想到这几个地点虽然已经被“暗黑殿”经营已久,但肯定不是一开始就在这里的,因为最初的冷血人在地下生活根本不用照明,它们完全是靠着生理特征适应地下的黑暗生活,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让它们对光源产生了越来越强的需求,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我还想过到了现代,它们会用聚变反应堆制造一堆“人造太阳”挂在头顶上,然后像开关灯一样来人为的制造白天和黑夜,但等真来了才发现我把简单的事情给想复杂了。
眼前的“矿石”光自然由安全,而且既不费电,也没有建设成本,简直是天赐之宝,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白天与黑夜的区分,头顶上永远都是亮的,这让乍一进入此地的人类有些不太适应,不过在这里生活已久的人类则早就适应了。
那么也就是说,这几个地方是“暗黑殿”在文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度后才占领的,并不是它们原生的那些黑暗地带,也许是为了纪念自己来自于黑暗之中,所以才将这个组织用“暗黑”二字来做命名。
至于它们原生的黑暗地带,根据情报显示,早已弃之不用,除了留下了一对它们的古代遗迹之外,再无其它,所以我们也没有去打的价值。
而方才说这一波“拉”下来的不少照明“矿石”,不过掉下来的这些“矿石”并不会影响照明的强度,因为这“矿石”的厚度不止一层,“拉”下了这一层,往里还有另一层,没了前面一层的遮挡之后也能发光,并顶替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