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
(二十)“进攻!”(三)
当打头阵的高速气垫船冲上岸,将正面的防浪板放下,冉景成一马当先从中冲出,他身后跟着的就是项阳,冉景成手持一门“波动炮”,这是“主城”技术遗产下的最新型单兵武器,不过说是单兵,但它的尺寸相对于轻武器来说还是非常大的,也就冉景成这种体形可以使用,平均身高超过3米的独眼人战士也可以使用,只可惜该炮的刚刚研制成功,生产工序复杂,用料严苛,产量因此很低,造价也就很高,并且它的身上应用了大量还尚未成熟的技术,所以量产后的状态并不稳定,因此,在一次生产了7000门后只挑选出其中状态最稳定的1000门作为武器装备一线部队,这冉景成手里拿着的,便是这其中最好的一门。
在其他的1万明独眼人战士中,平均每百人中有一门,既大约一个连中会装备一门这样的“波动炮”,通常由战斗力最强的尖兵使用。
而满身黑科技的它威力自然也是非常强大的,这炮最厉害之处就是在一个固定3000米的固定范围内,发射出去的能量波不仅不会衰减,反而还会随着飞行距离的增加而持续增强,又因为增强的这个过程是一波一波的形式,便故此得名,在发射时,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能够根据使用者的调节而改变能量形状,比如说要对付点状目标时,能量就能以最集中的状态发射,打出去后是一条很细很细的光柱,这时候的穿透力是最强的,在3000米内可以轻易击穿当代三代后期型号主战坦克的车体前装甲。
但要对付的是大宽度目标时,能量就可以变成一条横向的光线,在打出时从一个光球拉成一条线,并横扫过去,可以将数十米宽度内的敌人统统覆盖,并将其切割而死,在极限宽度下的切割力,足以将步兵战车从侧面切开。
还有在对付集群目标时,则能将能量打到目标上空,然后炸开,如同一枚空炸的炮弹一样,在敌群中间来一个“肚里开花”。
作为一种纯能量武器,它的耗电量十分可观,所以使用它的人,都会额外携带一块大型和电池专门为其供电,这样的核电池每一块有足足50公斤重,要比“有机机械生命体”内部提供动力的那种大得多,其足够支持“波动炮”发射500次,而这个重量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无法接受,但对于身穿“轻型动力装甲”的冉景成、独眼人战士来说,则是小菜一碟。
眼前,冉景成这一上岸,就碰上一个在刚才的多次打击中的漏网之鱼,这是一个角度刁钻,位置非常隐秘的暗堡,只露出射击孔以及很小的一部分在地面以上,其余的主体都埋在地下,既不好发现,也不好打击。
我不知道暗堡里有几个人,但从随后喷射出的火力来看,至少不低于三个。
冉景成遂将手中的“波动炮”对准了安排,扣动扳机后只见炮口一阵亮光闪过,一个圈状的能量团飞射而出,当命中暗堡时迅速爆炸,这爆炸的剧烈不仅将暗堡给当场摧毁,甚至连向下一米多地面上的土石都被一起掀飞了,暗堡中的守军,都被炸了个尸骨无存。
这么说吧,这就相当于一下把一间屋子给炸的连一块砖都没剩下,顺带还把地基也给炸出来了。
项阳则手持着一支大口径电磁轨道枪正在射击,他射击的对象是稍远处一群被打散后正在试图重新集结的冷血人步兵,在电磁力推射出去的高速弹丸穿透下,这些冷血人步兵被当场击毙了一多半儿,而且是打了个血肉模糊。
“过瘾!过瘾!哈哈,真过瘾!”项阳边打边说,这是他首次登上真正的战场杀敌,所以显得非常兴奋。
他说着,就端着枪准备往前猛冲,不过被冉景成拉住了,他用粗重的声音说:
“大侄子,别着急往里打,先建立滩头阵地,准备因对它们的反冲击!”
这话说的是大实话,项阳一听,立即点头,说:
“好嘞冉叔,我这是太高兴了,一时没忍住。”
冉景成没说什么,拍了拍他后开始招呼身边的人马向着四面散去而不是继续推进,将周围坑道、掩体中的残敌全部清剿干净后,立即建立临时防线。
(未完待续)
第三段:
相比于天上的“毒蜂”,从两边过来的“飓风”步兵其实是这些殉爆中遭到波及最严重的,坦克被炸个稀巴烂,那飞出去的每一块重量都有十几几十公斤的金属残片速度都相当高,被打中后极为致命,即便它们身上穿着厚重的防护装备,也容易被巨大的冲击力打倒在地动弹不得,而一些更倒霉的被凭着削出去的碎片击中颈部、面门这些防护相对脆弱的部位,那基本当场就死翘了,并且是身首异处或者是脑袋被打个稀巴烂。
不过“暗黑殿”的反冲击兵力并不止这些,这只是先头部队,后续力量也在陆续到达,从第二批开始,“铁刺”坦克与冷血人步兵成为主流,战斗力比“铁矛”坦克配“飓风”步兵要弱,但数量要多的多。
而我们这边的后续兵力也在持续登陆,这时候就看谁的爆发力强,谁就能把谁打垮,我们如果垮了,就得被赶下海,它们如果垮了,我们就站稳脚跟了。
就目前来看,我对战局还是很有信心的,别看“暗黑殿”来势汹汹,但当年装备劣势的情况下都没怕它,现在装备比它们只好不弱,那更没有打不过的道理了。
作为总指挥,在一些战术问题上我也下达了原则性的命令,那就是具体怎么做我不管,但要按照这个目标做,这种命令中的第一条就是让前线的“决胜”坦克不要管其它目标,就摁着“铁矛”坦克打,不管是改进型不该进型的,有一个消灭一个,其它目标则交给其他人去管。
因为对面出现了“铁刺”坦克,那正好可以由“巨灵-2”坦克来对付,双方的坦克配置都是一重一轻,一强一弱,这样兵对兵将对将的打,也算得上是各司其职。
地面战斗中,以“决胜”坦克为核心的力量借助装备性能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较大的战术优势,“铁矛”这种曾经让我们十分头疼的坦克,如今却成了“弱势群体”,它们想要击毁一辆“决胜”,自身就要付出3-4辆的代价,也就是交换比达到了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