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阳,项颜,项勋,还有向小傲都显得很兴奋,尤其是项颜,几次想去周围采摘那些艳丽异常的花朵,但不用我与颜悦瑶说,就向小傲给阻止住了,理由也很正当,就是这里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未知的,虽有《山海经》的记载,但那里面的内容与眼前的实地考察还是相差甚远的,只能打个底,有个最基本的概念,而无法作为具体的行为指导。
前面说这里的地面环境与地球高度相似,无害的异兽与美不胜收的花草是最直观的区别,但那只是地面,在空中,有一个更明显的,甚至是标志性的区别,那就是这里的天上,有三个太阳。
它们的大小都比在地球上去看太阳时要小不少,发出的光也弱的多,但三个加在一起就能保证此地的照明与另一边相同。
“想不到这里还是一个‘三恒星系统’,那以此为中心,有大气层、外层空间的概念吗?”项阳说。
“这个暂时还不知道,等下发射卫星之后就清楚了。”颜悦瑶说。
如颜悦瑶所说,一会儿发射卫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能否在这里建立完整作战体系的关键。
眼下值得我们庆幸的是,这里的引力、平均气温等主要基础指标,都与地球相当甚至是完全一致,而空气中的各类气体含量也完全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无需做任何调整,为此做的准备也就不需要再拿出来使用了。
长话短说,两家人马在大半天的时间里完成了临时部署,并按照计划,在隧道出入口位置建立了一个大型临时基地,这个基地由6个小型分基地组成,四周全部被严防死守的防线所覆盖,等于以基地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环形防线”。
接着下一步,便是找到相对平坦的地面,将机动火箭部署到位,准备发射卫星建立临时的“天地互联网络”。
就像在我们进入之前,先要用无人机飞进来踩个点一样,在发射真正的卫星之前,要先发射几枚探空火箭,看看这里的高空是个什么情况,如项阳问的那样,有没有外层空间,如果没有的话,或者有而物理环境不同的话,那卫星能不能用就还是个问题。
发射“探空火箭”的事情由“山海集团”负责,火箭本身具备2000公里的射高,在地球上足以打到中层轨道,然后通过自身携带的传感器向回传送信息。
在临时基地的“航天控制中心”里,一众技术人员经过倒数计时将火箭成功发射后,就都紧张的手下大屏幕前等待着数据反馈,其实不仅是他们紧张,我与尤琦也捏着一把汗,盼着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随着探空火箭上的传感器将第一批数据传回,控制室内的专家们先发出了一阵小小的欢呼,随后就有指挥长向我报告:
“项王,冉王,根据目前数据显示,外部有轨道存在,同样是真空环境,具备发射卫星的基本条件,而且这里也有一层大气保护,不过厚度更大而密度更小。”
“好,辛苦你们了,接下来的工作还有很多,在陌生环境里每一步都小心点。”我说。
“现在开始卫星发射前准备吧。”冉业成看了一眼时间后说。
“是!”指挥长向我们俩说。
“二小姐,这第一步,还算顺利。”我说。
“嗯,有了卫星,再有无人机等大气层内飞行器配合,我们就能快速建设一个‘空天一体化’侦察体系,这对我们第二步探索的展开,意义重大。”尤琦说。
我对她的观点表示了赞同后,又等了大约20分钟,发射前的检查工作全部完成,随后运载火箭开始按照顺序,一枚接一枚的升空。
火箭如何将卫星抛出兵入轨这些过程自不用说,就说入轨的卫星展开太阳能帆板,进入工作模式,开始对地以及对周围恒星系统进行观测后,包括我与尤琦在内的所有人,都震惊了。
因为我们发现这里的结构,球体,而是一个平面,那三颗类似恒星的发光体就位于这里的正上方;另外,它们是悬在头顶保持相对静止的,而运动的则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平面土地,也就是“山海世界”。
后者会以匀速,以这三颗恒星为中心,做顺时针画圆的轨迹,与地球围绕着太阳转的椭圆轨道不同,这里的轨道是一个纯粹的圆形。
由于这里是个平面而不是球体,并且没有自转,所以导致这里没有黑夜,只有白天。
除此之外,前面说过,此地拥有自己的轨道,那么升空后的卫星,便会按照这个轨道由西向东的平运动,当运动到最东侧的时候,就会“撞”上某种不可观测能量层,这种能量层不会让卫星产生任何损坏,但会让卫星“回弹”,让它顺着原路再飞回去,等到了最西头的时候,也会碰上一个这样的能量层,然后同样是回弹,接着就是如此往复。
那么在横向轨道之外,这里也有纵向轨道,经纬度与地球也是类似的,而运行的规则也与横向相同,都是在两边的不明能量层之间来回反弹飞行。
在看到这里的地形地貌之后,冉业成连推了三下眼镜,然后十分激动的说:
“在地球那边是天文界最大笑柄的‘地平说’理论,没想到在这里竟成真的了!”
“地平说”是有一小撮人非常热衷的理论,他们认为地球不是球体而是一个平面,还是一个圆形的平面,南极是这个平面的最外沿,并有一睹可以阻止海水外流的巨大而不可逾越的冰墙,中间就是世界四大洲的陆地,然后四周充斥着五大洋的海水,这个理论的坚持者反对宇宙大爆炸理论、日心说理论、相对论、进化论等当代自然科学的几乎所有主要理论,这些理论的时代局限性虽然也很明显,但还不至于沦落到被“地平说”所打倒的程度,由于臆想多于证据,所有试验都经不起推敲,外加类似于邪教式的极端和疯狂,这让“地平说”成了著名的伪科学代表。
而在这里,却存在一个类似的体系,只是没有什么冰墙阻挡,水不会流出去完全是因为这里类似于地球的引力因素。
“冉先生,不仅仅这里是平的,连那三颗类似恒星的发光天体也是。”尤琦说。
她这话提醒了我们,等把目光投过去看时,才发现经过卫星的观测,悬在头顶的那三个“太阳”,也不是球体,而是和这里一样的一个扁平平面,并且正对着我们这里。
“这里的引力与地球类似,但天体却都是扁平状的,并没有受到引力影响而改变形状,这说明此地再向外扩展的外层空间,其物理环境与我们所在的位面是不一样的。”冉业成说。
在这话里,冉业成提到“受到引力影响而改变形状”,指的是在宇宙中几乎所有大型天体都是球形的,这是因为在规模以上的天体会在内部形成向心力,而在无非自然力量的干预下,球形就是最自然的形状,因为它的任意一点距离中心点的距离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受力均衡之下只要体量够大,那么最终就会从各种形状变成球形。
虽然星球上有各种崇山沟壑,好像并不平,但这得看是从什么比例的角度上来看,以地球为例,就算是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放在地球的表面上,其实最多相当于一个人的脸上长了一颗小小的青春痘,根本对整个形状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
同样,除非达到物理概念上的绝对光滑,否则只要观察的程度足够微观,那么其表层也都有粗糙的一面,就像显微镜下的人类皮肤,其高低起伏一点都不比地球上的山脉峡谷小。
总而言之,是否光滑,得看是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上说,而这里讨论的是天体,自然就得用宏观来描述。
言归正传,对于冉业成的话,我说:
“那这么说这个‘山海世界’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规模有多大,还不好说,有可能很大,也有可能很小,非常的小,小到完全不是我们所在的那个宇宙能比的,我个人倾向于这种可能,因为我们在没有坐标的情况下随便打开一处都能进入这里,说明此地的‘宇宙’是一个比它本身大不了多少的环境。
‘交错空间’本身就是如同水中的气泡,互相独立但大小不一,有的很大,大到破掉后能产生巨大的漩涡,有的很小,小到肉眼都不可观测。
假设我们所在的宇宙与这里的大小关系就是这样,那两边就是两个性质一样,但体积相差甚远的气泡。”冉业成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