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大合作”(下)
尤琦说到这里,除了更早知道这些的玄圣以外,其余人都是面面相觑,而我琢磨了一下,想到一个问题,便说:
“二小姐,容我猜测一下,是不是后来在巴蜀地区的这片‘内陆海’无法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了,他们需要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所以才进入了大洋之中?”
“是的项先生,他们通过‘内陆海’与大洋之间的相连,进入其中,其实早在‘三星堆’文明发展之前,夏族人就已经进入大洋发展,到了那里便发现了适合自己生存的更广阔的天地,只是在大洋发展的同时,位于巴蜀地区的‘内陆海’并没有被放弃,双方一直处于一种并行发展的关系,这段时间持续了大约200年左右,大概是在距今4800-4600年之间,只是后来经过地质运动,两者之前的相连不断被挤压,直至最终消失,‘内陆海’便不可避免的变成了一潭死水,失去了继续留下去的意义,直至完全干涸形成了现在的四川盆地,而夏族的留守部分便赶在这之前,举族迁徙,离开了巴蜀,进入到了大洋之中与之前就已经在那里的其他族人汇合,待‘内陆海’和大洋之间的地下通道完全闭合并干涸后,就留下了他们没有带走的‘三星堆’文明遗迹。
而在那个公元前的时代,夏族的发展是非常不均衡的,别看‘内陆海’的面积小,资源少,但因为是夏族的兴起之地,所以军事、科技、经济等方方面面都要领先于大洋中的同类很多,这就好比是一个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在物质上的丰富程度要远高于一个面积可能超过其几十上百倍但欠发达的省份一样。
但由于当时相隔甚远以及交通条件限制,导致两头的夏族人无法互通有无,因此发展的差距就越拉越大。
之后这一切都随着地质运动导致的‘内陆海’封闭而失去活力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内陆海’中的夏族为了生存而迁徙,带上所有的发展成果,转移到了大洋中之后也把那些先进的技术一同带了过来,相当于教化了大洋中还较为初级的同族。
这样一来,两边的优势就终于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互补,又有了技术,又有了资源,此时的夏族,才算是真正的‘如鱼得水’,因为‘海广人稀’,广阔深邃的大洋中所蕴含的资源远远不是那一片小小浅薄的‘内陆海’可以相比的,更比他们的人口所需要的要丰富的多的多,那先原本因为‘内陆海’不够大而限制他们发展的因素,在这里全部得到了解决,这与高技术的一配合,便让这个时期的夏族人文明的发展堪称神速,真的是日新月异。
这也为他们后来称霸全球五大洋,奠定了物质基础。”尤琦说。
“他们在水下如何呼吸?我有这‘避水咒’可以使用,但他们既然没有玄门术法,就肯定在生理上有这方面的特长吧?”陈老大说。
“他们的身体结构是扁平状的,肋骨是以一种斜着接近于垂直的角度发育的,你可以想象为他们的肋骨相比华族人更接近于鱼类左右两边的鱼刺,除此之外他们的手脚都有蹼,整个轮廓也为流线型,非常适合在水中高速游动,如果将华族中的游泳冠军放到夏族中,那跟残疾没什么区别,不过夏族的地面运动能力同样很弱,若把他们的地面最高水平放到华族人中来,那也跟残疾没什么区别。
相比于其他方面,最关键的还是当属呼吸系统,他们早期的呼吸系统与鲸鱼相似,生在水中,但以肺部吸取氧气,后来为了更加适应更广阔的,更深邃的海洋环境,就进化出了一种介于肺与腮之间的新型呼吸系统,这套呼吸系统生长在他们的背部,内部有一个类似‘过滤膜’的结构,可以将海水吸进体内然后将其中的纯氧过滤出来供身体使用,同时还能在陆地上提取空气中的氧气,所连接的器官也是位于面部的鼻子,只是提取效率比华族的‘专业肺’低得多,再加上他们又极少在陆上活动,所以鼻子这个在华族中要与肺部配合几乎天天使用的器官,在他们那里的使用率很低,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鼻子基本退化了,夏族人的面部最大特征,就是没鼻子,只有两个小黑孔,或者是有也非常小。
而这个‘非专业’的肺在地面上的工作效率低下,进而造成整个心肺功率在陆地上只有华族人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也成了他们在地面上运动能力弱的主要原因。”尤琦说。
“那‘华夏’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族群是怎么结识在一起的?”单云台说。
之后尤琦把我已经知道的那段夏族帮助华族在5000年前炎黄战蚩尤中主导了海上战场的历史大概说了一遍,并在最后补充:
“华族与夏族在奠定了这个合作关系之后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持续到大概商朝末期,在此期间两边在各方面都互通有无,夏族向华族输出了大量先进的造船等海上交通工具的生产技术,这是商代造船技术领先于时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华族也向夏族输出了很多陆地上的技术,比如饲养牛羊马匹,建造屋舍等等,让他们也具备了在陆地上定居的能力。
只是到了商朝灭亡,时代进入西周之后,夏族内部因为夺权而爆发割据战争,导致两边的联系陷入了长时间的中断,一直到始皇帝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后,才又有过接触,当时的夏族人称作大型水上水下两用的高速交通工具冲出海面,与秦朝使节会面,那种交通工具比‘神舟’要小的多,但数量更大,速度也更快,名叫‘沦波舟’,也是水上水下都能用,是一种技术含量极高的水中交通工具。
在此之后,基本上每次华族改朝换代进入到一个大一统的鼎盛时代时,夏族都会派出代表与华族保持联系,比如现在也是如此。
直到现代,人类在水中检测到的很多‘uso’,也就是‘不明潜水物’,实际上就是夏族人的‘斥梭’或其它舰型,只是那些水下平台的先进程度,不是目前人类能够理解的。
当然,如果我们能一步步吃透‘主城’的技术遗产,也许夏族在水下的技术就不会显得那么高不可攀了,甚至还会被我们反超。
另外,在‘大夏国’在陆地上的技术很弱,就像他们的体质一样,比我们的差距不次于我们比他们在海中,比如一直到大概10年前,‘大夏国’还没有制式的陆地交通工具,上岸后的主要出行方式是靠‘11路’,而他们又不是很适应陆地的环境,所以一天最快的行进记录只有6公里左右,与我们的一日千里,相去甚远。
而且他们的军事力量也都是围绕着如何在海中使用而发展的,陆地与空战能力基本为零,这些方面他们都远不是我们的对手。
不过现在‘大夏国’也要加入‘主城’技术遗产的开发,那我们也都得加把劲才行,要保住特长,弥补短处。”尤琦说。
“这么说的话,我感觉这‘大夏国’也是为了嗅到了危机,所以为了保证自己在水下的优势不被超越才主动要求进入‘主城’科研计划的。”单云台说。
“不管怎么说,他们作为一直与我们同宗同脉的兄弟民族,能够加入‘主城’计划出一份力,都是一件好事,只是我们华族人在兄弟族面前,可不能被看扁了。”尤琦说。
“好吧,既然是这么好的朋友,就没有拒之门外的道理,刚才各位也都认可我的提议了,我也就不再多说废话,我代表‘“洪门”’,表示同意‘大夏国’加入‘主城’的科研计划。”单云台说。
“二小姐而关于我们在技术上需要加把劲的提醒,我完全认同,‘华夏’这次要同时站在先祖们留下的丰厚遗产上,那虽然在成果上会互通有无,但各自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也取决于各自的眼光、意识、重视程度、进取心、决心、投入、具体能力等方面,换句话说还是个各凭本事的事情,所以我们的确不能露怯,更不能让整个华族脸上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