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赤盘根”(下)
顺着颜悦瑶的话一想,还真是,这就是一只只冷血人的手放大了之后的样子,三根极长的手指,每根手指有多达六个指节都符合其特征,唯一不同的是冷血人的皮肤是墨绿色的,但这些“手”混合了“赤盘根”本身的血红色和黑色种子的黑色后,变成了一种很斑驳的颜色,有点大红布被洗掉色了的感觉。
“手”根据之前“赤盘根”的大小不一也尺寸各异,它们的手指上虽然有六个指节,但这些类似关节的部位根本就不会影响到它们的行动,弯曲时如同一根根无骨的橡胶管,甚至可以完成锐角对着。
在攻击方式上,它们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挥舞起如手一样的巨掌,以三根末端尖锐至极的手指去抓击目标,而且因为本身弹性非常高,这让它们发动攻击时的爆发力奇大无比,抡起来不管是竖着还是横着,都犹如一阵扑面而来的狂风,看到它挥舞的速度和带起的风声,我自问如果是“集团战士”在这里的话,即便穿了“轻型动力装甲”,那被打中后也得筋骨俱断,肝胆俱裂而亡。
除此之外,如上面所说,由于手指末端极为尖锐,所以在抓击时的破坏力也是相当可观的,李嘉豪、冉景成、小烊、巴立朗等人驾驶的“重型动力装甲”几次被正面击中,如刀的指尖扫过,愣是能在可以抵挡穿甲弹的坚硬装甲上开出三条均深超过5厘米的切口来,如果装甲稍微薄一点,那就会被它们给一下抓穿了,而且这也就是“重型动力装甲”本身的结构强度与坦克有的一拼,足够强大,要不然就算装甲本身不被穿透,零部件之间也得被打的当场散架。
而另一种攻击则是缠绕。既利用自身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特点,如巨蟒一样缠住目标并迅速勒紧,直至将目标勒死为止,那勒住后向内绞杀的力量之大,大到了我亲眼看着一太“集团战士”驾驶的“重型动力装甲”被缠住后经过仅仅三秒多钟的发力,除了正面主装甲以外的大部分其它部位装甲,都出现严重形变、内陷的情况,要不是“重型动力装甲”里面驾驶舱是一个一体成型、抗压能力堪比载人深潜器的球体,那这样的缠绕勒击破坏足以绕过保护面积有限的主装甲,并将内部的驾驶员给活活挤成肉饼。
这样的攻击让我想起了当初在“山海保卫战”中“暗空间”里遭遇觉图音“私兵”时那些体型巨大的“戮藤”,“戮藤”的戳击十分类似于这种怪手的抓击,只是没有后者灵活,力道也小得多,攻击频率差的更多,而勒击两者则如出一辙,只不过在具体的攻击力上,前者仍然比后者差的远。
联系一些这些怪手都出自于“大祭司”那里,而觉图音作为它的徒弟,看来“戮藤”恐怕也不是觉图音原创的,只是“大祭司”这种怪手的一个缩水版本,不知道这种缩水是因为觉图音能力有限暂时掌握不了,还是“大祭司”以师父的身份“留了一手”。
话再说回来,“重型动力装甲”相比于我们几人的身法,毕竟还不够灵活,所以在面对这样的密集攻击时想要躲开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在冉景成与巴立朗的指挥下,十台动力装甲先是集中火力,在一片区域内开辟了一块大约相当于两三个篮球场大小的“空地”,然后再在这片“空地”上临时组成了一个小型的环形防线,接着就是全力输出火力了,将靠近过来的怪手纷纷击碎。
不得不说,李嘉豪的这个用内力为弹药而设计出来的武器系统相比于其它热武器确实有一个特别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这里,这个优势发挥的更加明显,而这个优势就是它能“面杀伤”。
一般来说,“面杀伤”在军事术语中常用来描述爆炸类武器,比如各种炮弹中的高爆弹、杀伤弹,以及最经典的各种榴弹,但这些“面杀伤”一般指的是以曲射的方式从天而降的落入敌群之中爆炸,以一个圆形的范围向外扩散,并杀伤范围内的所有目标,相对的“点杀伤”就是精确命中某一个目标的方式,这类弹药里最典型的就莫过于各类型的穿甲弹了,一枚弹药对的就是一个目标。
而这里所说的“面杀伤”却不然,这不是以圆形为杀伤范围,而是以扇形,既发射出去后以发射点为中心,向外形成一个45°左右的扇形范围,范围内的目标都会遭到强力摧毁。
从弹道学的角度讲,这样的打法高端点与空空导弹的“定向破片战斗部”、中口径高炮使用的ahead(集束预制定向破片弹)弹药类似,低端点就跟霰弹枪差不多,都是直射出去但能一打打一片,不过如果只是仅此而已的话,那就不必如此多费口舌一说了,这“人体能量发射系统”不仅是在扇形范围内一打打一片,它还因为是能量武器的缘故,在攻击范围内是没有间隙的,比如说定向破片也好、霰弹也罢,它们都是以发射出去大量向同一方向飞出的破片或弹丸冲击目标以起到破坏作用,这样的话即便再密集的破片与弹丸,那中间总要有间隔,只是间隔的大小而已。
那只要有间隔,击中目标后也就是打出一堆窟窿来的效果,这种方式面对怪手这样质地坚韧无比的东西,最多打个“满脸花”,把表面一层打烂而已,就算穿透力够呛全部穿过去了,也只是降低它的战斗力而无法立即使其丧失战斗力,说白了就还是轻武器术语中“停止能力不足”的本质,那不要小看这个只是降低战斗力而无法立即丧失战斗力的概念,因为不能立竿见影的制止住对方的攻击行为,这对于单个或少量目标来说可能还不是那么明显,但在这里,在这种周围“呜呜泱泱”全都是怪手的情况下就显得很重要了,无法快速干掉最近的,后面的就会纷至沓来,而前面的还在攻击,等把前面的彻底打死了,后面的还有更后面的就都到了,如此一来,过不了多久就得早晚因为对方的攻击波次超过了己方可以抵挡的最大上线而导致防御崩溃,那剩下的事情就是完蛋了。
而说到攻击的波次,这些怪手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这些东西不是固定在地上的,而是会移动的!
不过这仅仅是移动,而并不是机动,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后者能一边跑一边有所行为,比如主战坦克的行进间射击就是能跑起来开火而且是精确开火,但前者那就只是会动而已,且在动的时候基本不具备什么其它的能力,要打还得停下来并且是停稳之后才可以继续。
这一点体现在怪手上就是它们当发现够不到我们的时候,就会自动向前挪,挪的时候身体下面会有一大坨树根样的东西共同蠕动,这是“赤盘根”的生理特征,原本“赤盘根”生长的密集而无需,打的时候也是一顿胡乱来,因此对移动的需求不大,但形成怪手后它们就有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不再如之前那样交缠在一起,不过密集还是很密集的,从空中去看,这下面就是一片从地下长出来的手在疯狂挥舞。
当怪手蠕动到自己可以攻击的范围内后,就会立马“坐下来”,它们的体内有一根可以伸缩的“刺”,当“坐下”的时候这根刺就会深深的刺入地下,同时周围之前蠕动前进的树根样结构也会立即分散在周遭地面上并发挥“赤盘根”的特点,深深的钻入地下,在这种双管齐下中固定自身,给自身的高爆发攻击提供一个可靠的发力点。
因此,我们在会师之后,这大片区域内的无数怪手都是在向着这边移动的,因为“环形防线”的目标最大,机动性也最差,所以遭到的攻击也就是最多的,而这样对其余几人来说却是一个大好事,因为这为我们牵制了大量敌方兵力,减轻了我们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