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三)“七军之战”(三)
“这是什么?怎么你们打仗还带宠物来?”王凯歌说。
“鹰钩鼻”大妖扭头看了王凯歌一眼,但并没有说话,还是扭头转向我,而发现我也是一脸疑问后,它便说:
“是这样的,这是我们妖王亲手培育的一条精怪,别看它现在不大,但只要放出来,可以迅速成长为一个可以碾碎一座小城的大家伙,相信一会儿用到它的时候,项王还有诸位会对它的能力感到满意的。”
这话让我想起了在“印度少林寺”比武时,陈老大在恒河上碰到的那条“黄鳝精”,那玩意儿就是平时一点点,使用的时候会变得极其巨大,不知道这个跟那个性质有什么不同,但既然是斗巨亲自培育的,那实力就必然不会是那种低级货能比的。
这些不同寻常的“秘密武器”之后,作为“山海集团”地面主力的最后一批,“巨灵-2”型主战坦克,与“神臂弩-2”型自行火炮也到了,相比于之前使用的“巨灵”型主战坦克、“神臂弩”型自行火炮,这两种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是与后者同一系列的发展型号的武器,在作战使命上没有任何改变,坦克还是突击的主力,火炮还是支援的主力,但在具体应用的技术上,两者之前已有天壤之别,毫不夸张的说,就像名字中的“-2”一样,新来的这两种武器,相比它们的前辈,都已经有了至少整整一代的进步。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它们都使用了全电技术,不管是主战坦克还是自行火炮,这个全电化还不同于国际上常说的用大功率燃气轮机作为原始动力发电,然后再以直流电的方式输送到各个部位,并以此带动全车的所有运作,这个是使用纯粹的大容量电容作为能源,不需要任何燃料,相当于坦克与火炮中的电动车。
按照以往人类的技术,想实现纯粹的电容驱动是十分遥远的,“山海集团”虽有冉业成这样的超级天才,但也不可能说把人类科学界挠头了几十年的难题说解决就解决了,因此最初的方案也是用燃气轮机为动力,发电后以中压直流电为输送,高效驱动全车,不过这一切在莱恩瑟找到我们要求合作寻找“第三块残片”后发生了改变,当时在我们提出的一系列条件当中,颜悦瑶提出的最主要一条就是让那边的“羽翅人”共享它们的“绝活儿”,既可以直接为“极电炮”这种纯能量武器功能的电容技术。
莱恩瑟答应后,包括上述技术在内的一切条件内项目全部打包送往“科学与科技研究院”—这是“山海集团”的最高科研部门,不管是赖以起家的军用技术,还是后起之秀的民用技术,都是听从这里的安排统筹进行发展,而冉业成就是那里的最高负责人。
因为早期经过了大量的前瞻性研究,所以集团在这方面的积累实际上并不差,而等“复兴社”的相关资料送过来后,冉业成那边的技术团队一看,根本都没用它们派出专家进行指导,当即就根据自己之前的研究成果实现了突破,我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是很欣慰的,欣慰的是我知道之所以能有这种情况,说明集团在电容领域的研究相比羽翅人,起码是“复兴社”的羽翅人,并不算差距太大,起码没有代差,只是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而已,这些资料成了捅破窗户纸的关键,让积压已久的技术难题瞬间迎刃而解。
而“巨灵-2”与“神臂弩-2”这两种武器,还有更早加强到“腾蛇旅”随我们来参战的支援型“重型动力装甲”都是在电容难题解决后的直接产物,前两者是实现了全电化,而后者是装备了小型电磁炮。
那么在动力实现全电化之后,火力与防护最先得到了发挥,火力方面与上面说的支援型“重型动力装甲”一样,都从传统的化学动力火炮变成了电磁动力炮。
防御上两者都普及了电磁装甲,不过“巨灵-2”型主战坦克的要更强一些,在模拟实验中,已经通过了当前的最高标准,既能够抵挡“铁矛”坦克那种135毫米“发射菌”动力主炮发射的大口径穿甲弹在100米内这样的超近距离上的攻击而不被击穿,更不会伤到内部的车组成员。
除此之外,“巨灵-2”还实现了无人炮塔、双人制车组的设计,“神臂弩-2”甚至只需要一名驾驶员就能实现全车的完美运作,可以说两者的自动化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那么“巨灵”与“神臂弩”两者在性能上都是国际标准的第三代产品的话,那比它们领先一代的“巨灵-2”与“神臂弩-2”就是第四代,特别是“巨灵-2”,它身上的技术甚至有一些都超过了国际标准的四代主战坦克要求,而当今世界公开研制成功四代主战坦克的军事强国还没有,在这一点上,借助外力发展的“山海集团”,可以说是走在了全人类的最前列。
不过虽然都是电磁炮,但“巨灵-2”与“神臂弩-2”上的因为具体需求不同所以原理上并不完全相同,比如说前者的电磁炮是“电磁轨道炮”,反应迅速,结构简单,更适合作为直射火炮使用;而后者的电磁炮则是“电磁线圈炮”,这种炮在开火时准备工作要略为繁琐一些,结构也更加负责,造价同样更高,对底盘的需求也更苛刻,不过优势是它对电磁能的蓄能上限与瞬时释放强度,都要明显高于“电磁轨道炮”,这让“电磁线圈炮”在最大射程、弹丸投掷重量上都要比“电磁轨道炮”强很多,所以它也就更适合装备口径更大的支援类火炮。
可以说,这两者是比“重歼-1”还要新锐的武器,“重歼-1”好歹有数年的发展史,但它们俩几乎就是“刚刚出炉”的,是冉业成命令加紧赶工制造的一批投入到这里来增援我们的,也算是给它俩积累一下实战数据。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批“巨灵-2”与“神臂弩-2”别看各自来的40辆,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它们身上几乎每一辆之间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是因为生产的太过仓促,很多细节还没来得及完全定型,按照正常的武器装备试验流程来说,此时它俩距离正是完全定型装备“山海武装”还需要一段时间,要不是这次战事紧急,也不会以这种形态出现。
但好在这些细微处的差别在具体的实战应用中并不算大碍,我唯一担心的是它们身上都是最新锐的技术,状态万一不够稳定,就可能出现“故障损失大于战损损失”的情况,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很常见的,比如二战时期苏德战场上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前期,德军就投入了当时最新研制出来的“黑豹”中型坦克与大名鼎鼎的“虎式”重型坦克,虽然这两型坦克在实战中的确表现出了巨大的威力,但却因为技术不够成熟等原因,导致在实战中故障频发,这让故障和难以维护成了比战损更具威胁的“敌人”,在再晚一些的“虎王”重型坦克中,这种问题变的更加突出。
不过“山海集团”可不是纳粹德国,我们没有把武器复杂化无上限的癖好,况且我也相信冉业成与他的团队,一定会解决好这个问题的。
尤家那边的主力,主战坦克、自行火炮等主力武器上还是与“山海保卫战”中一样,都是国内的vt-4、plz-52,这些武器都是同类中的佼佼者,战斗力值得信赖。
而最亮眼的莫过于来之前就提到的“青龙勇士”与“虎贲勇士”,还有“野人战士”,这三种都是人形但又非常人可比的士兵整齐的站在一起,在月光的照耀下,犹如一排排钢铁铸就的城墙,打不打先不说,那威势就不是普通人类士兵能比的。
另外,这次尤家手笔最大的地方也在于此,这次除了带队的虎牙是个作战人员中的人类以外,其余没有一名普通人类的步兵,全都是上述三者,这三者每一个拉出来战斗力都相当于一辆“小坦克”,这次尤家一共带来了两种勇士各1000名,“野人战士”500名,1500辆“小坦克”的实力如果运用得当了,那是任谁也无法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