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来而不往非礼也,我见敌方来势凶猛,遂也使出了全力,不仅使出全力,还把左臂上装的“磁场倍增器”的功率开到了最大,在我的全力输出与后者的配合之下,我在左臂上也打出了一道宽幅不逊色于对方多少的巨大电流,这次电流在空中二次对撞,“咔”的一声响后不仅是产生了巨大的“电球”和炽白,同时还冒出了大量的火花,大量是多少呢?就是多到好似下了一场火花雨一样,整个视觉所及的范围内满眼都是。
同时巨大的能量在对撞后向四周释放,通过空气传导的残余电流与热能将附近方圆数十米内的树木树冠都给瞬间碳化了。
是的,不是引燃了,而是瞬间给打成了黑炭的样子,碳化成了木炭,但别看这样,却并没有引发明火,这倒是合了上面那个“大果冻”的心意。
以这两次为例,在随后的十多分钟里,我就跟着家伙展开了这样的“对招”,就是用雷电互劈,不过总体来说我终究是吃亏的,因为我的功率到底还是比它不差多少,毕竟可这玩意儿太大了,它能同时劈下来几道、几十道闪电,我可不行,我就这么一个两条腿两条胳膊,两个膀子架着一个脑袋的人,况且目前还只有一条左臂能放电,因此这么对着劈根本对不过它,经过几番交手下来,我除了顶过去了最强大的几道电流之外,也被一些功率稍小一些的给劈中了好几次,而好在我在这之前阵前领悟了将磁场汇聚成护盾的本事,这闪电打在上面只要不是功率特别大,就无法击穿,而在无法击穿的前提下,它劈下来的闪电不仅不能伤害到我、老特,还有周洲,反而还起到了一个给我的“磁场护盾”“充电”的作用,几次下来让我有了更多的电磁能给“磁场护盾”增强,让本来还得依靠“轻型动力装甲”来抵挡最后一部分攻击的“能量撞击”都彻底无法击穿了,等于大大增强了我这边的生存力。
但多电流下劈对我来说还是有危险的,因为我此事对电磁能的承载力也有一个上限,它“噼里啪啦”的劈个没完,别看是给我充能,可充多了我也受不了,就像一块电池在没有充电保护的前体下被无休止的充电会被冲“鼓了”是一个道理。
若是真的超过了我的上限,我轻则由内而外的从五脏六腑到外部表皮都得被集体烧伤,重则就得跟正常人一样,被当场电死。
因此当我感觉自己对电磁力的承载能力已经抵近极限时,就得拼命的放电反击,一方面是消耗已经储存的部分给自己接下来可能再“被动充电”留出空间,另一个方面就是阻击对方的闪电,这也是对颜悦瑶的有效支援。
而只有一条手臂如何面对多道闪电的同时攻击,我的办法就是拿出“亚王槊”,使出用槊头放电可以打出连锁闪电的效果去对抗它,槊头作为一个总的“发射器”,发射出一条粗壮主电流后在空中分散出密集如蛛网的相对细小的分支电流,这些电流去有下向上的迎击“大果冻”的多道闪电,效果好的可以做到1:1的交换比,差一点的也能2:1,总之还能有效应对。
我和它就这么又是几番对战下来,我以这种战术和它打了个半斤八两,谁也没占到便宜,毕竟我的电对它这么一种可以产生并操纵雷电的东西来说估计是没用,那么它不电到我,就算是我成功了。
而颜悦瑶在这期间可没闲着,我将“大果冻”的注意力都吸引走了之后,有力地支援了她的行动,我一边和“大果冻”对招,一边用余光看到颜悦瑶终于成功的飞进了它的下沿,并钻了进去,不消多时后又钻了出来,而手里多了点东西。
等她飞下来之后,落到我的跟前把手里的东西又仔细看了几眼,好像在确认什么,并在完成确认后对我说:
“我知道这是个什么了!”
“什么?”我没有多余的话,直接问。
“这应该是个‘大气生物’!”
(未完待续)
(六十一)“大气生物”(中)
“大气生物”,这是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的一种生物概念,指的是假设在大气层中,存在一类体积极大但密度极小,以风雨雷电等气象能量为“食物”的生命,它们在空气中穿行,就像人类在地面行走、鱼类在水中畅游一样自如,这个原理与冉景成开启的“猛禽人格”可以在空气中“游动”有一定相似性。
从生命形式的角度来说,“大气生物”的神秘性甚至要高过之前所提及的“硅基生命”,毕竟后者还是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但前者就相对显得虚无缥缈的多了。
如果眼前的这个“大果冻”是“大气生物”的话,那发生在这里的很多现象就都可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了,而这些想法我还只是刚刚有了个大概,颜悦瑶就已经组织好语言说出来了,她说:
“这个‘室内森林’的独立大气系统,其实就是为了养活这个‘大气生物’而存在的,同时它也负责控制这里的气候环境,降水、起风、气温冷暖都归它管,而下面的森林属于维持这个小型生态体系的关键,所以它在发现有大火燃起之后才拼命扑火,并且在扑火结束后对我们发动了无差别打击,因为在它眼里我们都是入侵者,虽然火是‘暗黑殿’放的,和我们没关系。”
“你的意思是说这家伙具有控制这里天气的能力?”我说。
“对,这里的大气系统相当于一个鱼缸以及里面的水,它就是鱼缸里的鱼,而鱼缸与水是鱼生存的基础,但反过来说鱼缸里的一切也都是它说了算,它就是这里的主。
我想这种‘大气生物’肯定是被这里曾经的那个文明专门培养出来的,因为如果这些树木植被是用来改造所到之处的环境的话,那这种‘大气生物’明显就是改造当地气候的,两者相辅相成,离开谁也不行。
而且你看这是个全封闭的所在,它都能够维持这个生态体系的正常运行,那如果去了地下,它完全具备在地下让那里逐渐形成不同于地面的气候体系的能力。”颜悦瑶说。
“这么说的话的确逻辑上都能串起来了;但我记得‘大气生物’是密度极小,用肉眼几乎看不见的东西,这个也太明显了,这么‘一大坨’啊。”我说。
“那是它想让咱们看见,在它没出手之前,我们哪里看的到它?只能看到蓝天白云而已,这说明这是个高级的‘大气生物’!”颜悦瑶说。
“什么意思?这东西还分高低级吗?”我说。
“你说的那种密度很小,肉眼看不见的‘大气生物’就是低级的,它们对于人类来说基本没有存在感,靠着吸收大气中的自然现象产生的能量为食,只能在大气中随波逐流,不具备控制、改造环境的能力;而像这种高级的‘大气生物’,有实体,它们不再依靠自然现象的能量,而是可以自己创造自然现象,也就是控制天气,在它们的控制范围内,风雨雷电是随心所欲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这种高级的,不仅能够对天气实施控制,而且不再随波逐流,可以将一个地方的大气系统根据自己的需要实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