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没规定坐骑的种类,骑大象就自然是被允许的;对方并没有使用火器;对方虽然有负责发射连弩的“帮手”,可那是猴子不是人,驾驭巨象战斗的骑手则确实就是一个人。

如此一来,即便去交涉,“印度少林寺”肯定早就准备好了基于上述理由的说辞来对付我们,在口角上恐怕是占不到便宜。

话再说回来,刚才颜悦瑶提到了象兵,这种在冷兵器战场上露脸次数不多,但只要一出现就能凭借着自身独有的一些特征(比如身躯庞大)给亲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兵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曾成建制的使用过,只是限制太多,未成主流。

其中我们现在所在的国家,也就是印度,便是曾经大量使用象兵的国家之一,这个历史在印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当时的古印度统治者亚百格皇帝,他用精心训练出的300头象兵集中使用,攻击有8000余人守卫的希托安要塞,守军被象兵的巨大声势所震慑,士气跌入谷底,同时要塞的木质工事也经不起象兵的巨大冲击被纷纷攻破,而结果就是此役亚柏格凭借着象兵获得了全面胜利,占领了希托安要塞。

而放眼到全世界,比古印度更早训练大象用于作战的,则是在公元前1600年前的我国商代,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就有相关记载,在后世更多的史料中则详细的说明了那时候的殷商军队已经驯化了黄河流域的亚洲象,为它们披上重甲,充当冲破敌阵的先锋力量,那地位放到热兵器时代来说的话,就相当于专门突破轻型、中型坦克“啃不动”的坚固防线的重型坦克。

三国鼎立时期的蜀汉王朝在与云南蛮族作战时就曾经遭遇过大大量象兵的攻击,甚至更早的大秦帝国南征百越时也有与当地地方武装所训练的象兵有过交战的记录,再往后说明代,甚至设立了专门的“驯象卫”,专门用来驯化与训练战象,实力达到顶峰时更是同时拥有上千头战象。

这些战象在后来的远程交趾国(也就是古越南,下同)、评定广西土司叛乱等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外方面,在后来诸如缅甸,包括颜悦瑶提到的古暹罗国,也就是古泰国,包括交趾国,都有大规模使用象兵的记录,其中缅甸的象兵还多次打出过让清兵损失惨重的战例。

更有传说说当年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之所以没能征服古印度,除了是难以逾越西藏高原的天险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遭到了象兵的强力阻击,不过这种说法只是一个传说,并未有多少可信的考证。

至于最终象兵没有成为冷兵器战场上的主力并直至被淘汰则有很多原因,总结起来大概有三条:

一是大象本身智商较高,这导致它虽然能理解驯养人员的指令,却跟猩猩这样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一样,有很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在残酷厮杀的战场上,战象很容易因为胆怯而逃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跑掉了都是轻的,严重的还会反过头来踩踏己方阵型。

二是战象的饲养成本实在太高,远远高出马匹等其它奇蹄目动物,一头成年雄性大象每天至少要消耗二三百公斤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这在物质与生产力以及运输力本来就不发达的古代,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很多时候保证大军出征的军粮都是一件难事,哪里还有多余精力去照顾需要精心伺候的战象。

三是受地域影响严重,大象体表毛发稀少,本身属于喜热怕冷的动物,不适合在北方高纬度地区生存,这也是为什么爆发有战象参与的战争不是在南亚就是在东南亚等这类亚热带乃至热带地区的原因,寒冷地区也不适合大象的繁殖,这就导致它的作用范围很有限,养殖场地也比较苛刻,这里面的前者其实跟骆驼骑兵有点类似,阿拉伯帝国的骆驼骑兵当年可以击败十字军的重装骑士,其中一大法宝就是靠自身对沙漠环境的高度适应,但一旦走出了沙漠,那骆驼骑兵就“玩不转”了,这跟战象走不出亚热带与热带地区一样。

综上所述,象兵这种看似威力无穷的兵种,在“实用是唯一真理”的战场上,名噪一时但也如昙花一现,并没有像骑马的骑兵那样,贯穿了人类数千年的整个冷兵器战争史,甚至在早已是热兵器统治时代的今天仍然还有小部分的保留。

再说眼前这头巨象,其无论从体格、配置、定位等所有方面说,都属于是标准的“顶级战象”,只是还是最初说的那句话:它太大了,它远远超过了我所知道的世界纪录的最大大象“拉贾”,甚至还轻松超过了以庞大著称且已经灭绝的猛犸象。

作为马上就要下去跟它和它的主人较量的我来说,在临上阵之前,我决定把这个疑问说出来,本来是想等打完了再回来说的,可想想这种问题不吐不快,就改变主意先说了再说,说不定还能获得到什么可以帮助我取胜的关键信息呢。

想到这里,我便开口:

“为不违反规则先放一边,难道各位都没看出来这头大象实在是大的离谱了吗?象王‘拉贾’在它面前,也是个‘弟弟’。”

“确实,这头大象太大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大象,比这不会是某种没有完全灭绝的史前物种吧?”周洲说。

“这种规格的巨象在历史上实际上也是有所记载的,只是史料里也没有说明它到底是什么种类,只说了它作为战象参战的过程。”颜悦瑶说。

“嗯?什么史料里记载过这么大的大象?”我说。

“那是写在‘隋攻林邑’之战的资料里,公元604年,隋文帝发兵南下,讨伐东南亚小国‘林邑国’(该国的地区大概位于现代的以顺化市为中心的越南北部地区,该国自东汉以来,就时常袭扰中原王朝,并多次被打败,只是本性难移,到了隋代时期还是如此)。

当时经过一番激烈交战之后,小小的‘林邑国’自然抵挡不住隋军强大攻势,开始全面溃败,而林邑王为了扭转败局,亲率一支本国最精锐的象兵部队进攻隋军,这支象兵所使用的战象可以说是整个古代人类战争史上象兵的巅峰,其象后背可承载三层塔楼,外加十多人。

开始时由于隋军没有准备,被这种巨型战象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而隋军主将刘芳急中生智,他先命令士兵在复杂地形上挖下大量陷阱,然后再派兵引战,交战后立即诈败,诱敌深入,林邑王不知是计,遂率领战象进行追击,结果几乎尽数都落入了隋军事先设好的陷阱之中,这些陷阱的深度都在7-10米甚至更深,战象落入其中后根本爬不上来,早已在两旁埋伏好的隋军士兵这时候就趁机杀出来,用劲弩进行攒射,以密集的箭雨在近距离射杀这些巨兽,更有直接把烧好的热油泼下去并用火点燃,将战象及其驾驭人全部烧死。

而林邑军也因此尽失精锐并大败,直到后来整个‘林邑国’完全战败,开始成为隋朝的附庸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颜悦瑶说。

“那这跟眼前这个巨象为什么能长这么大个儿有什么关系呢?”巴立明说。

“我知道关系在哪里了,关于大象这东西我还是了解一点的,我记得二战时期日军占领缅甸的时候就为了能在山岳复杂地形下大批量的运送军需物资,就强征了很多当地的亚洲象作为托运工具,按照他们最初的设想,大象体型庞大,应该有比马匹、骡子等动物有起码高出数倍甚至是十几倍的载重能力才对,但在实践之中发现大象的力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

尤其是在载重方面,日军强征的缅甸象的平均载重能力只有300公斤左右,还不如一些专门用于干重活而培育出来的重型挽马以及驮马。

非洲象虽然在平均体重上要大一些,负重能力也要强一些,但与亚洲象比并不本质上的不同。

可颜美女刚才说的‘林邑国’战象却完全突破了这种限制。”李嘉豪说。

(未完待续)

狂澜——探险、夺宝、激战,看一个小人物终成一代枭雄的热血传奇》小说在线阅读_第76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有骨难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狂澜——探险、夺宝、激战,看一个小人物终成一代枭雄的热血传奇第76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