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第四项:“短兵步战”(二)
不过在我这心中的疑虑还没落定的时候,就见小掌柜把这支63式自动步枪我手里一端,然后先伸手摘掉了枪前段的一块布,接着下面就露出了一根明晃晃的63式三棱刺刀,接着用手在枪前一抓一掀翻再一抬,伴随着“咔”的一声机械卡榫闭合的声音,这根迎着太阳闪着寒光的63式三棱刺刀被他从枪下从折叠状态打开至使用状态。
原来如此,原来小掌柜说的短兵是这与63式自动步枪组合在一起的63式三棱刺刀,当年这支枪为了在肉搏战时让战士能够更加迅速的将刺刀装好,以及防止刺刀丢失,就采用了将两者固定在一起的设计,刺刀在不使用时向后折叠收起,使用时就翻出来用卡榫固定,然后就可以进行拼刺作战了。
类似的设计在部分56式冲锋枪(实为自动步枪)上也有。
相比于56式冲锋枪上使用的钝头53式三棱刺刀,63式自动步枪上使用的63式三棱刺刀则采用了锐头设计,同时刀身也更长,更适合在白刃战中刺入有一定单兵保护措施的敌方人员体内,长度的增加则也适合抢占进攻的先机。
而说起这63式自动步枪,那在国内的枪械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型号,在它诞生的时代,国内步兵还以56式半自动步枪为主武器,以56式冲锋枪为正副班长使用的支援武器,考虑到前者精确射击能力较好但火力压制性能不足,而后者火力压制能力较强却缺乏200-300米左右的精确射击能力,为了将两者的优点相结合,于是就有了这63式自动步枪,那时候它的设计理念被总结为四个字,既“步冲合一”,这里的“步”指的就是56式半自动步枪,“冲”指的则是56式冲锋枪,“合一”那自不用说,就是结合两者优点的意思。
而该枪完成设计并批量生产后,早期品控严格的产品受到了部队试用单位的一致好评,认为该枪在完全继承了56式半自动步枪的精确射击能力的同时,还拥有了比56式冲锋枪更好的火力压制性能,之所以能在火力压制性能上超过后者,主要是有更长的枪管与枪身,这让射击更加稳定,具有一定射击经验的老兵都能够用它打出落点非常密集的长、短点射,新兵上手的速度也很快。
直到美军入侵越南爆发越南战争后,63式自动步枪也迎来了服役生涯中最主要的一场大规模实战。
在这场实战中,国内援助到越南的大批63式自动步枪同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以及前苏联援助的AK-47、AKM等自动步枪一道,对美国及其附从国军队造成了大量杀伤,尤其是当时在越作战的西方军队已经摸准了56式冲锋枪和AK系列近距离火力猛烈但中远距离射击精度差,56式半自动步枪射击精度较好但火力较弱的特点,并时常能利用些轻武器各自的缺点及配合不当露出的空挡进行有效反击。
直到他们遭遇到了63式自动步枪后,算是被打了当头一棒,因为他们发现这种枪既打的准,火力很凶的很,是一种“全能步枪”,其中澳大利亚军队在遭遇越南游击队使用63式步枪的记录最多,他们乃至美军对该枪的评价都非常高,甚至还会缴获使用,并因为不知道具体型号而为其取了一个“68式”的称呼。
直到63式自动步枪彻底退出现役少量步入北美枪械市场后,它仍然非常受欢迎,很多北美地区的枪械家以拥有一支原产于国内的63式自动步枪为荣,而且它的起拍价格也相当高。
以上这些经历对于一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枪械来说,绝对算的上是传奇了。
只是传奇归传奇,63式自动步枪本身的发展历程却并不顺利,堪称命运多舛,虽因为性能优异,再加上早期生产的用料很足,可靠性高,质量极为过硬,所以在国外名声斐然,但它在批量生产的中后期正好赶上了国内的十年浩劫,在当时那个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为了“多快好省”的快速生产,好用它来统一换装56式半自动步枪与56式冲锋枪,就提出了大大超出厂家产能的生产指标,这导致厂家为了能够快速生产63式自动步枪,就对生产标准一降再降,用料一降再降,甚至对原始结构进行粗暴的简化,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从那时往后生产出来63式自动步枪质量相当堪忧,可靠性很差,故障率高,性能下降也非常严重,这些质量不过关的产品被装备到部队之后,自然是经不起考验的,没用多久便问题频发,导致部队对大批量装备时期的63式自动步枪印象很坏,上下级都不喜欢该枪,甚至出现过开枪后抛壳窗向后喷火、炸膛后机匣盖崩飞打伤射手致残等恶性事故。
然后在这种强烈的不满之下,有一些基层部队向上级提出抗议,喊出了“还我半自动”的口号,而这里的“半自动”指的就是之前的56式半自动步枪。
再后来迫于这些为了追求片面产量而偷工减料的产品的确是不堪大用,最终已经铺开装备的63式自动步枪又大规模撤装,换成了上一代的56式半自动步枪,等于转了一个圈又走回了原点。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整个80年代,对越边境战争爆发之后,不符合标准的63式自动步枪全部回炉重造,还是因为56式冲锋枪精度不佳,56式半自动步枪火力不够的问题,部队再次想到了它,然后按照标准流程使用当年铺设的生产线又生产出来的一批新枪装备前线,用于对越作战。
有了质量的保证,63式自动步枪的优异性能再次被发挥出来,只是这次仍然没有让它“咸鱼翻身”,因为虽然比56式半自动、冲锋枪强,可那时候81式自动步枪已经定型生产,在战场表现上不仅优秀,而且设计理念也更加符合当时的主流,这样就使63式自动步枪失去了最后一次能作为部队主力轻武器的机会,从此便成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回忆。
由于该枪在国内轻武器的发展史上地位特殊,且在国外名声很响,这就让我对它有不小的关注,我曾经高价从北美枪械市场买过一批原装的63式自动步枪发到位于西哈努克港的综合训练基地进行实测,我对该枪的手感是作为那个年代的产物,它堪称“顶级好枪”这四个字,在经验丰富的战士手里,能够发挥出相当大的威力。
只是这小掌柜为什么会拿着这么一支名声大但实物却很少见的枪?莫非他跟手里这支枪还有什么渊源?
我琢磨这些的时候,小掌柜已经用一根蘸了枪油的布将那根三棱刺刀擦的油光发亮,刺刀立在面前,闪闪发亮之下,在这一刻与他刚毅的脸交相呼应,给人一种“这场比武舍我其谁”的杀气,看到这里,我忽的从心底升起了一股对他能比赢这场比武的强大信心。
只是小掌柜虽然在来时应付本地地头蛇的时候表现出的身手却是不错,可刚才对那释岩德的观察也说了,那人绝非善类,双刀的水平肯定不是寻常之人可以抵挡的,又有某种横练功夫护体,小掌柜用刺刀跟他单挑,这在技术层面还是不能让人放心的,所以我就趁着他刚擦完刺刀还没站起身这会儿,问:
“小掌柜,你专门练过拼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