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东西身上真正厉害的技术,除了前面说的它们实现了将压缩气体按照自身想要的方式喷射出去形成‘气罩’之外,就是你刚才问的主动力了,我拆开后发现它动力核心是一个产生‘离子风’的装置,通俗点讲,就是这种‘钟形飞行物’属于现在一种研究很火的‘飘升机’,‘飘升机’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利用‘别费尔德-布朗’效应的一种离子推进飞行器,属于‘反重力’动力的技术范畴之一;而这个目前有很多国家的研究单位甚至是民间发明与科技爱好者都制作出来了不少样机,但那些样机,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不过是一些用铝箔片以及一些简单的支撑物构成的简单物体,仅仅能够悬浮在空中而已,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但是这个东西可就不一样了,能飞的这么快这么高,关键还是个这么大吨位的战斗平台,这真是太了不起了。
另外,我在研究中还发现,此物内部还装备有一个极为高效的磁力装置,这个装置利用自身发出的磁能与地磁相斥,产生磁力,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磁极上任意变换,如何变幻则是根据外界地磁场的变化而定,外界是正它就是负,外界是负它就是正,能永远与外界相斥,而该装置的作用则是配合‘飘升机’原理的主动力对‘钟形飞行物’的姿态进行调整,而它的机动性能如此强大,就是源自于此。
而按照人类的技术体系来说,利用磁力推动机械做工这个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使用磁力作为能源驱动动力装置最终让飞行体起飞这个换技术人类目前已经初步掌握了,但那是利用‘内磁循环’的原理,也就是正负两极都是人造的,并且都安装在飞行器的内部,可这个居然利用的是天然的地磁,也就是‘外磁循环’,要掌握这个技术,首先像我前面说的那样,要对地磁的利用率要非常非常高,然后是还要有一种类似于‘能量倍增’ 的技术在里面,让地磁的磁力作用在‘钟形飞行物’上时会被大大的‘放大’。
就这两项技术,都是目前人类所玩不转的,比之前咱们建国道的‘发射菌’、‘燃料菌’的技术含量可要高得多,由此不得不说这冷血人的科技水平虽然按照我的判断应该没有对人类形成全面优势,要不然就不会这么狗苟蝇营了,但是在某些方面,它们的优势是非常大的。”冉业成说。
我听了个一知半解,但差不多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可也插不上什么话,就只能点点头说:
“那就是说冷血人的技术体系里肯定有比人类强得多的绝活,但人类也有比它们强的地方,而且人类比它们强的领域肯定比它们比人类强的领域多,所以这才形成了整体上还是人类占优势,它们只能再暗处搞小动作的局面。
要不然它们也不会这么费尽心思的想要去找那个‘伽马炮’的遗迹去当直接翻盘的杀手锏了。”
“嗯,我也是这么想的,整体竞争不过,才会选择剑走偏锋。”冉业成说。
随后我又开始仔细看第二份的详细内容,这个就比第一份的好理解多了,简而言之的说这种武装飞行踏板的动力为等离子发动机,按理说这种发动机的特点是推力小而比冲高,并不适合在大气层内使用,一般是作为航天器才外层空间逐渐加速以及调整姿态时用的,而这个之所以能提供这么强大的推力把能站着人,携带这么多武器弹药的武装飞行踏板给轻易推起来来回飞,是因为这个发动机不是单纯的等离子原理,而是一种在拥有等离子体发动机性能的同时,还具备化学火箭发动机高推力,低比冲的特点,这种“可调比冲”动力在20世纪70年代时华裔工程学家张福林曾提出过一种名为VASIMR的发动机设想,便是此种结合了等离子发动机与化学火箭发动机各自优势的产物。
只是这种看起来很完美的动力装置发展起来同样也是困难重重,到现在为止已经30多年过去了,也没有出现跨越性的工程进展。
而该动力的关键之一还是要产生磁场约束,让电离子通过磁场时被其中的电场加速,然后再从喷口高速喷出,从而形成推力。
不过它作为航天级别的动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颜悦瑶驾驶的那个“高级版”能有把一堆钢制枪械融化,差点把我给烧死的尾流温度。
结合第一份研究成果报告中关于“钟形飞行器”里对磁力的深度应用,我说:
“看来这冷血人在开发磁能这方面的造诣着实不浅,在一些新概念动力的领域也比人类强的多。”
“是啊,它们当年为了躲避伽马射线暴而久居于地下,那里的磁场强度比地表要强得多,所以它们根据周遭的环境也就研究的更深入。”冉业成说。
“嗯。”我应了一声再仔细去看第三份报告中的详细内容。
这个就更简单了,以我的知识储备可以很轻松的理解其中的内容,这里面说明了《千奇录》书中可以又微动态立体成像的关键,从空间上讲,这每一页都有一指半厚的厚度就是其中一个,每一页这么厚但中间却是中空的,在中空的书页之中,里面铺设有各个角度的拓画,而这个拓画不是平常常见的平面拓,而是“全形拓”,这个工艺在近现代之前那绝对算得上是一种成像的“黑科技”,因此其本身就有了“古代立体成像技术”的美称。
而且这里的“全形拓”还不是一般的黑白色,而是全部上了彩的,也可以说这是比“全形拓”要更高一级的“全彩全形拓”。
为了配合这些“全形拓”,在中空的书页里面还装了大量由天然高纯度宝石研磨而来的光学镜片用于反光,这种反光经过严谨的角度与书页上的透光孔位置以及形状的计算,最终将内部“全彩全形拓”所展示出来的画面给投射出来。
这是我们看到的立体图像的第一步,然后上面的细节能动则是因为“全形拓”不仅是一个单个图案,那些动态的部分还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的;具体说起来就是先在原本固定的图案中加入了一种据称是用树精的血制成的颜料,然后由里面的宝石镜片在缓慢但持续的变换角度中每个角度不同,照到的颜料位置也不同,由此一来每照到一个地方就会显示出不同的图案,在不断地变换中连在一起的“连环画”式图案就以接力赛式的形式循环出现,并“反复播放”,这样最终呈现在观看着眼前的就是立体图像中的一些细节,可以在某一个范围内不停的处于动态状态。
至于是什么力量让这书中的宝石镜片可以不停的变换角度,按照冉业成的研究结果来说,就是这书的书桩里面有一套精巧的机关,机关的原理为发条式,上弦上到满后书锁关闭时就一直处于待机状态,只要书锁一打开,便会被触发启动,然后只要有人翻开书,就看到它起作用下出现的微动态立体图。
而这发条机关若是用没了动力,画面就会失去动态,变成只是立体的形式,可上满了之后要放到完全没有动力,这书可以持续支持微动态画面存在至少七天七夜,应当说相当耐用,以及宝石镜片转动所需要的消耗也是极少的。
还有那种树精血绘制成的颜料,这个作为乡野传说姑妄听之,但已知的公开历史文物中的确有类似的东西,比如宋代的《落霞栖牛图》,这张堪称神作的名画里,牛与牧童等细节就会根据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据称是其中的特殊颜料可以对周遭环境的湿度有所感应并产生变化。
只是《落霞栖牛图》不论是从水平、效果、手笔还是技术含量上来说,都无法与这《千奇录》相提并论。
“冉老哥,这本书成书于明代,而制作书皮的金属是黄铜,黄铜这种铜锌合金的冶炼技术还就是在明代发明出来的,这正好也能对得上;另外,那就是说实现书中奇观的技术在明代就已经有了,简直太神奇了,这是继‘云巅之城’之后,又一次刷新了我对古代科技的认知,虽然‘云巅之城’不是我们,而是‘羽翅人’建造的。”我说。
“是的,而且说得更确切一些,‘黄铜’作为铜锡合金的代名词最早出现的时间《明会典》,里面明确提到就是嘉靖皇帝时期。
至于技术的神奇,在我看来是古人的世界观相比现在更加淳朴,节奏也更慢,所以他们虽然没有很多现代的高精尖技术,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把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技术发挥到极致,只是这些成果随着工业革命的席卷,就被淹没在历史之中了,当后人再将它们翻找出来的时候,便会为当初发明它们的年代与人,感到由衷的震惊与敬佩。”冉业成说。
“老哥的意思是说古人总能有一些放到现在看起来都惊世骇俗的成就,是因为他们生活节奏慢,所以能有更多的精力去钻研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并最终产出令人咋舌的成果,对吧?”我说。
“嗯,可以这么理解。”冉业成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