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研究成果报告
鉴定师闻言就停下了手上马上要翻页的动作,这次电话没有免提,我是接起来听的,所以听完之后还得把赵代表说的内容给大致复述了一遍,挑关键内容讲完后,周洲眨了眨眼睛说:
“这就有点不现实了,这艘船如果存在的话,那不可能不被发现,人类对地观测自从进入卫星时代后,全球的所有海面早就被掠过无数遍了,看这船的体量如此之大,而且还是艘‘幽灵船’,那怎么可能不被卫星发现?‘复兴社’有这么高的技术实力更不可能连这么大个目标都找不到。
这等于现在让我们去找一艘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船。”
“这个也不一定,比如‘云巅之城’这么大个东西在天上飘了1000多年也照样没人发现,要不是咱们找到的话,还不知道得过多少年才能有人知道它的确切存在,只是可惜了这么精巧的一个建筑奇迹,最后坠地了。”我说。
“我认为书中记载的大雾是一个关键点,我感觉这大雾绝对不是巧合,毕竟两次的出现与消失都伴随着雾气,明显是怪船与大雾之间有某种联系,那么我们则可以通过这一点作为切入口,从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查找海雾出现最频繁的位置,说不定能有所发现。”徐布说。
“徐兄弟这个建议好,我用大数据去查一下不是难事,不过分析要有一个过程,大家还得等一等,今天下午开始的话,最快也要明天这个时候才能出确切的结论。”冉业成说。
对于我们之间的对话,鉴定师与孙天涯还是插不上嘴,只能干听着,我看他俩有点尴尬,特别是鉴定师,站在那里也不知道得做点什么,便说:
“那就先这么定了,咱们等冉老哥的分析结果再做决定,这本书到现在才翻到第四页,后面还有很多内容,不如今天开眼开的彻底点,咱们一页一页的把这《千奇录》都看完,如何?”
我的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因为众人不说可谁没有好奇心?都对《千奇录》后面记载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基于此,鉴定师就开始了继续翻动。
长话短说,这本《千奇录》一共有22页,的确对于这么厚一本书来说实在是太少了,但其中的原因前面也说过了,因为它的每一页都有一指半的厚度,再加上正反两面的书皮更厚,快接近三指了,所以正书的厚度才这么夸张。
而后面的18页里,每一页都用同样堪称神奇的方式记录着一个在正史以及已知的野史上都不可能有记载的所在,这些地方大多数是某个或宏伟或精巧的古建筑物遗迹,少部分是既有怪船这样的“非正常交通工具”,也有类似传说中对“亚特兰蒂斯”这种所谓的“失落的大陆”,也包括一些小岛,比如说书中记载到的一个用现代地图来看是在印度洋上的小岛,这座岛由于在大陆漂移中与其它大陆分离,上面的生物进化与外界阻断,导致从那里能看到很多第四次生物大灭绝中就已经绝种的史前生物。
后来这座小岛怎么样了就不得而知了,但从岛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正在喷发的火山来看,估计是最终在一次剧烈的喷发后,彻底四分五裂而沉入了海底,所以现在是彻底看不到了。
在看完《千奇录》后,周洲说:
“虽然书中记载的这些地方有一些已经去不了了,但要不是咱们有重任在肩,那我还真是很想把还有希望能去的那几个地方都去一遍,它们简直太神奇了。”
“唉,我要知道这书有这么大的来头,里面的内容这么离奇,使用的成像技术这么牛X,我哪还能把它当垃圾一样堆在库房里啊,我开始就以为这最多就是本类似《海内十洲记》的志怪小说,完全没把它当回事,别的不说,就这种成像技术,那就是无价之宝啊,我出去卖个10亿都肯定有人要!真是悔死我了!”孙天涯长叹了一口气说,他此时的状态就有点恨不得抽自己几个耳光才解恨的样子。
而说到这《千奇录》中的立体还是“微动态”的立体成像技术,我也感到非常好奇,便说:
“老哥,你能研究一下这这种立体动态图是怎么做到的嘛?感觉这个技术的确是太牛了。”
“这么奇特的技术,就是项兄弟不说,我也会不研究到底不罢休的。”冉业成说。
之后就是散会,孙天涯暂时留在我们这里,从我们的角度说,怕他回去再叫“暗黑殿”的人给抓住然后说出去一些在这里听到的信息,而从他的角度讲,这会儿让他回去他也不敢,原因同上。
时间转过天来,上午我提前找了冉业成一趟,想问问他对海雾的数据分析近战如何,他说:
“这个还要再等等,估计下午13点左右就能出来,不过这三个的结论我已经有了。”
他说着就向我指了一下面前的大屏幕,上面从左到右显示着三份文件,我仔细挨个看过来它们的题目,看到这第一份上写的是关于那个“钟形飞行物”的研究报告,这东西在截杀我们的时候被击落了一个,经过小烊组织人手将其成功打捞上来后就拉到冉业成这里来研究了,经过2天多不到3天的时间,这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
而第二份上写的是关于“暗黑殿”在外蒙袭击我们的时候用的武装飞行踏板的研究报告,在那场战斗后,我们也将一些“冷血人”驾驶员被击毙后坠地无人操作,且状态相对最好、最完整的带回来做研究,其实这里面最具研究价值的还是颜悦瑶使用的那个高级版,抛开战斗力、规格等硬指标不说,就她那个拥有的无人驾驶与待机功能就比其它的那些低级的先进不是一点半点,但是让她跑了,那就没办法了,想起这事来,我还感觉挺无奈的,让这么一个女人在我眼前溜了,不过同时再想起她的身手,其实也不亏,虽然她在正面相拼中打不过我,但要想在我的手下全身而退,那还是做的到的。
第三份上写的就是昨天刚刚提到过的《千奇录》中的微动态立体成像的原理,看来这个的研究难度不大,只用了十几个小时就有结果了。
等我看完题目开始看其中的具体内容时,在第一份上就卡主看不下去了,最后只能挠挠头说:
“老哥,这里面的术语用的都太专业了,我看的不太明白,那个‘钟形飞行物’的飞行原理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能用这么个外形还在空中高速飞行?是怎么克服阻力的?”
“简单来说,就是这种飞行器在四周有一圈喷气孔,这些喷气孔将飞行中的高速流态气体吸入体内再经过加压后向外喷射,但是并不产生推力,而是类似空气刀在飞行器表面产生一个‘气罩’,而这个‘气罩’的外形极其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换句话说,此物太空中飞的时候,空气给它的阻力是施加在那个外层的‘气罩’上,而不是它本身的‘钟形’本体上的,而‘气罩’本身是透明的,所以用肉眼无法分辨。
你看看这个就明白了。”冉业成说着对着屏幕隔空一划,上面就分出来了一个小屏幕,小屏幕上是在掩饰“钟形飞行物”在飞行时的表面激波图,利用对其以超音速飞行时周身的流体变化模拟,我这才看清楚了在这家伙的周围,有一个碟形的“气罩”将其包裹在了内部,两边十分尖锐,遇到空气阻力后将其向上下排开,阻力极小,就像一柄刀的刀锋一样,而若算上“气罩”带来的外形轮廓的话,这玩意儿可就不再是“钟形飞行物”了,而压根儿就是个飞碟!
看到这里,我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设想过很多种方案,但就是没想到它是这样实现减阻飞行的。
“这种技术,人类有吗?”我看完调整了一下思绪后接着说。
“以人类目前的航空技术来说,想要达到这种程度,实现起来太过困难,有一些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专家提出个这个设想,但技术难度太大,也就沉寂下去了,没想到这冷血人居然运用到了如此纯属的程度。”冉业成说。
“那它的动力又是什么?给空气加压后呈这种规律喷射,形成‘气罩’的能源又来自哪里?”我说。
“形成‘气罩’的能源比较简单,此物具有很高的热转化效率,它先通过自身储备的电力驱动‘气罩’的初始形成,然后在持续的高速飞行中会将‘气罩’与空气摩擦时产生的大量热能转化为电荷再通过磁共振原理隔空传输到机体上,以供其使用,也就是说它只要飞着,那电力就是用不完的,就跟内燃机汽车在跑起来后可以给电瓶充电是一个道理。
至于隔空通过磁共振传导电荷输电的技术,也不是什么特别高精尖的技术,原理上与现在已经流行起来的无线充电基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