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30A1型多用途破甲弹,这是美军专门给M1A1/A2系列主战坦克装备的一种120毫米弹药,该弹药虽然挂着一个“破甲弹”的名头,但实际上并不主要用于攻击装甲目标,而是在火控系统的配合下,远距离打击工事以及低空目标,那里面的破甲功能也不是为了击穿装甲而是为了穿透工事用的,在锥形破甲装药的外面,则有一个预制破片套,这东西在装药量不低的锥形药罩炸开后会飞出来数百枚每一枚都能击穿数毫米厚钢板的破片,爆炸范围非常大,在对付低空目标时,主要就用这个功能对目标进行覆盖,而在对地打击时也会用来攻击步兵集群这种软目标。
刚才若不是接待员反应及时,用山体掩护了自己,那那枚M830A1型多用途破甲弹就是不直接命中我们所在的直升机,而是在旁边近炸的话,其散射出来的破片也足够将直升机本身以及坐在里面的我们都给打成“漏勺”。
这边躲过这致命一击之后,直升机压低飞行高度,继续让山体挡住自己,同时机头调转方向,只在山头顶部露出一个毫米波雷达来,向着炮打打来的方向进行侦查。
武装直升机利用自身的超低空飞行能力借住遮蔽物挡住自身,然后把最上面的毫米波雷达露出来观察目标,这是当今世界上主流武装直升机的常用战术,为的就是在侦查、攻击等作战行动中,让对方无法发现自己或发现自己但也暂时无法攻击自己的同时,自己还能看清对方,或锁定对方并伺机进行反击,而毫米波雷达装在直升机螺旋桨的顶部这个全机最高的位置,也是为了方便使用这个战术,毕竟毫米波雷达在最高处,机身就不用露出来,极大的减少了被发现和被攻击的危险。
接待员在完成这个动作后,毫米波雷达也立即发现了目标,而且还远远不止一个,在位于驾驶舱正中央的大尺寸液晶显示屏上,雷达波发射出去后反馈回来了数个红点,这每一个红点,都是一个目标。
仔细一数,一共是11个,其中7个速度较慢,4个速度很快。
这不用想也知道,速度慢的那7个是主战坦克,速度快的那4个则是武装直升机。
“他们的武装直升机是什么型号?”我问。
“这4架应该都是AH-1Z‘超级眼镜蛇’。”接待员说。
AHZ-1Z“超级眼镜蛇”是美军目前的主要武装直升机型号之一,风头虽然没有AH-64“阿帕奇”系列大,但它的实战记录实际上更多,也是美军海军陆战队的绝对主力,没有之一,如果一对一的打,那我们乘坐的这架“海豚”直升机就会明显的落于下风,因为对方虽然和“海豚”直升机同属于中型机,但它却是专用武装直升机,是被设计出来就是作为攻击型号来使用的,与“海豚”武装型这种“半路出家”的不一样,况且我们这里机舱之中还带着6个人,使本来就不富余的机动性又下降了一截儿。
除此之外,我们这架直升机上已经没有导弹了,一共4枚,刚才全部用光,火箭弹也是如此,唯一能用的机载武器就是一门20毫米机炮,对面弹药全满的打我们,那劣势就更大了。
更何况,这只是1对1的情况下,而现在却是1对4,而且地面上还有7辆主战坦克,这些坦克若是M60A3这种老型号那还好说,但要是M1A2SEPV2的话,对低空目标的威胁程度在分分钟前已经有所表现,只要悬停甚至是飞的速度慢一点,就有被它击落的可能;而且刚才的那一击也证明了这些坦克里肯定有这个型号,只是不知道有多少辆。
这些分析在脑子里迅速过了一遍之后,我低头看到了下面被我们干掉成员但没有被摧毁的M1A2SEPV2,突然有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想法,就接着说:
“咱们都待在这一架直升机上是绝对跑不掉的,得跟他们打!下去四个人去开那辆坦克,利用这里的地形,伏击他们的坦克,那4架AH-1Z就交给你了!”
我前面的话是对所有人说的,最后一句是对接待员说的,众人听罢先是一愣,随后经过片刻的思考,也都表示同意,因为眼下的情况也没有给我们任何“耍花样”的机会,只能硬碰硬,险中求胜。
见众人同意,我便开始分配人员,说:
“我、大徐、小烊、大巴,咱们四个下去开坦克,大个子、小巴,你俩利用舱门机枪还有手中的武器帮着一块对付那些直升机!”
任务分配完成,我向接待员还有司机比了一下大拇指,两人也回了一个相同的手势后,便抛下索降绳,开坦克的四人就顺着索降了下去。
在落地之后,我问:
“小烊,你会开坦克吗?”
“小意思,只要是陆地上跑的,就没有我不会开的!”小烊说。
“好,那大徐当炮手,大巴你给大徐当装填手,我用车长周视镜给你们找目标!”我说。
“明白!”大巴说,而徐布则做了一个“OK”的手势表示没问题。
随后四人先后钻入到那辆M1A2SEPV2之中,并把里面的尸体都给拽出来扔到外面去,接着按照刚才的安排,各就各位。
M1A2SEPV2作为一种美制坦克,不像我军坦克一样装有自动装弹机,所以一个坦克车组里就比我军坦克的三人制多了一个装填手,为四人制;按理说,装填手这个工作应该是尽量选身高体大且力量出众的人来干,毕竟这是个体力活,那120毫米的各种弹药都不轻快,仅以这个指标来说的话,冉景成毫无疑问是我们之中最适合干装填手的,别人两臂一齐发力才能搬动的炮弹,他却能一只手像捏啤酒瓶一样就给拿起来了,有这样的“人肉装弹机”,那战斗射速绝对有保证。
但是,我之所以没选他下来当装填手,是因为他的个子太大了,装甲兵一般对身高都有一定的要求,不是不能低于多少,而是不能高于多少,坦克里面空间狭小,一个大块头在里面很难运动的开,即便是由于整体设计糟糕而导致内部空间过剩的欧美坦克,那装甲兵的身高也很少又超过1.75米的,在前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给车身低矮的T系列坦克选装甲兵更是把身高硬性规定到了1.7米以下甚至是不得高于1.65米,所以这才导致前苏联时期的该国装甲兵中,多个作为其加盟共和国且身材短粗的中亚人占了很大比例。
我们四个人符合这个身高指标的实际上也就是徐布与巴立郎比较合适,因为这俩人都是中等身材,而我与小烊就差点,我俩的情况都是偏高一些,我身高1.88米,小烊身高1.83米,我俩坐进坦克里会感觉很受限制,比如我在车长位上坐着就得刻意缩着脖子点,否则一抬头就容易撞到车顶,而小烊在驾驶室里则腿伸不开,不过现在不能计较这些问题了,有点困难也得想办法克服。
至于我们四个怎么都会开坦克这事,这个我在外籍兵团里时曾经多次参加过驾驶坦克的培训,而且培训内容多以车长与炮手为主,只是当时学的是驾驶法军的“勒克莱尔”型主战坦克,不是M1A2SEPV2,但具体操作其实大同小异,就跟开车一样。
徐布那边就不用说了,他是个全能型人才,在尤家什么都学过,后来我才知道他连小型潜航器都会开,只是水平没有专业的精湛罢了。
小烊精于驾驶,这个已有多次表现,所以开坦克也难不倒他,特别还是这种更接近于汽车的方向盘驾驶而不是挂挡驾驶的坦克,而叫他下来的目的,也就是想让他当驾驶员。
而巴立郎的活计就无所谓了,因为装填手这活儿是这四个人中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就是把炮弹从弹仓里拿出来然后正确的塞进炮闩里供炮手开火时使用,要求有力量,耐力好,而且动作要麻利,这些要求对于巴立郎来说那都不事儿。
言归正传,我们四人各自完成准备后,小烊一脚油门就把坦克开了出去,随后顺着这延绵起伏的无数小山包,就从侧翼迂回向着对面的坦克群移动过去。
至于如何确定敌方的所在位置,用的一来是接待员那边用毫米波雷达的观察情况,二来是联系了冉业成,用卫星帮我们看,只是卫星的时效性太低,主要还是靠前者。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利用这些山包与巨石作为掩体是必须的,否则拉开架势对射,那我们肯定得落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