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只是这样设计的唯一缺点是尾焰太大,特征明显,容易暴露,而且在室内这种狭小环境里发射会很危险,最好要在空旷地域发射才最安全。

还有就是这导弹上的观瞄系统,白天没有遮蔽物的情况下可以精确锁定4500米外的目标,夜间或恶劣天气下则为2500米。

导弹本身使用惯性制导+毫米波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在目标距离大于2000米时,惯性制导会完成前五分之四的引导,在到达目标近处时,芯片就会将其自动切换到毫米波制导模式上,以保证打击的精度。”冉业成说。

“性能的确厉害,不过这导弹对于单兵来说是不是太重了?仅仅是两段战斗部就8公斤,再加上弹体、制导部分以及火控系统、发射筒,一个人扛着感觉有点费劲,还有备弹问题怎么解决?不能就带一枚吧?那火力持续性也太差了;当然,大个子这样的那得另说。”我说。

“这些问题我当然考虑到了,首先是导弹与发射筒的外壳采用T-1000型碳纤维(这个跟《终结者》里那个T-1000没关系)制作而成,非常轻,弹体加上发动机以及战斗部的话,总重为10.5公斤;而整个发射筒不带导弹的情况下,加上观瞄系统,一共是4.5公斤,整个发射系统加一枚待发弹的话其总重就是15公斤整,相比美制‘标枪’反坦克导弹的弹重11.8公斤,发射筒重6.4公斤,总重18.2公斤来说,已经很轻了。

至于备单问题,如果是将其编入班组作战的话,那么可以多分出1-2两人来每人替射手多带1枚备用弹,假设有机械化载具的话那就更好说了,携带两位数的备弹也不是问题。”冉业成说。

“若是带上一枚待发弹的总重只有15公斤的话,那的确是相当了不起了,比‘标枪’更轻,但性能却强大的多。”我说。

“这里只有发射筒,我再给你看看导弹本身。”冉业成说。

随后他带着我与另外三人转到了一墙之隔的另一个车间,与那里只生产喷射器、枪械、发射筒等武器平台一样,这里生产的则全部都是上述那些武器所使用的弹药,处于隔离状态,颜色一红一白并都标有“危险化学物品”字样的储存罐里,红色的储存罐装的是“酸液喷射器”用的酸液,白色的管子里储存的是“粘液喷射器”用的粘液,而不需要隔离的其它生产线上则是其它弹药;冉业成指着其中一枚刚刚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导弹说:

“就是它了。”

我打眼一看,这是一枚长度在1米上下,直径在140毫米左右的锥形导弹,那尖锐的头部说明了它的速度是极快的,这也是动能导弹的标准特征之一。

说到这里,还是有必要简单讲一下所谓“动能导弹”,特别是刚才说的主要用来对付坦克、工事等目标的战术“动能导弹”与其它小型战术导弹有什么不同。

以反坦克导弹为例,目前世界上的反坦克导弹绝大多数都使用的聚能破甲原理,这种原理用的是内部化学装药被起爆后形成的高温高速金属射流软化并击穿装甲起到反坦克的作用,这种特性决定了聚能装药即便是静态起爆也没问题,所以使用该类装药的反坦克导弹对速度基本没有要求,又所以目前绝大多数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都在每秒钟200-300米左右,突破音速的都很少,典型型号有我国的红箭-8、9,俄罗斯的“短号”、“混血儿”,美国的“陶式”、“标枪”等等等等。

但是,随着复合装甲的飞速发展,主战坦克的正面对防破甲原理的反坦克弹药的抵抗能力越来越强,动辄相当于上千毫米的均质钢板那都是常识,这就让破甲原理的反坦克导弹在装药没有革命性进步之前,想要打穿主战坦克的装甲就得增加弹径,增加装药量,但这样就陷入到了一个越造越大,最后单兵用不了,平台携带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硬杀伤主动防御系统的普及也对飞行速度只有二三百米每秒的反坦克导弹形成了严重威胁,这些系统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其在安全距离之外拦截并引爆,让它们无法对目标本身形成威胁。

那么为了解决上述的两个问题,作为对付复合装甲最有利的弹药,既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就成了反坦克导弹的技术参考,将反坦克导弹的速度提高到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水平,这样既能改变穿甲原理,摆脱越造越大,越来越笨重的怪圈,又能以高速突破硬杀伤式主动防护系统的拦截,因为此类系统目前只能拦截700-800米每秒及以下速度的目标,对速度超过1500米美妙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基本无效。

同时,反坦克导弹因为直径可以不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那样受到其发射火炮口径的限制,可以做的较大,里面装进去一块质量远超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芯的穿甲杆,那么在相当的速度下,质量大的多的穿甲杆就会产生更大的动能,对厚重的装甲目标产生的破坏力也更大。

向上面提到过的LOSAT“洛萨特”瞄准线反坦克导弹曾在2002年08月的一次试验中,曾击中过一辆3000米外的M60型主战坦克,相对于穿甲弹芯的巨大的导弹质量,在击穿坦克装甲的同时,甚至将其炮塔直接撞碎,这充分体现出了高速的威力。

最后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是速度只有二三百米的反坦克导弹要攻击上千米乃至是数千米外的目标时,往往要飞行数秒甚至是几十秒钟以上,这对作战的反应速度很不利,特别是对射手的安全很不利(虽然现在使用“发射后不管”技术已经将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而飞行速度比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不遑多让的动能反坦克导弹却可以在不到1秒最多5-7秒钟就可以攻击到5公里以外或者是更远的目标,这种反应速度上的优势,也是传统反坦克导弹所无法比拟的。

言归正传,我拿起这枚导弹掂量了一下,的确分量很重,很坠手的感觉,看那因为使用T-1000型碳纤维而黝黑发亮的弹体,我想以它的性能指标,特别是高达1100毫米的穿甲深度,那冉业成说正面能经得住它一击的主战坦克不超过两种型号这话其实还是谦虚的,因为在我看来,被它打上一下,全世界现有的所有坦克型号里,除了国产的99A型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型号能吃的消。

看完了导弹,这天冉业成给我介绍了最后一个我印象颇深的东西,在又一个全新的车间里,我看到了一排排正在加紧制造的机械外骨骼,他给我介绍说:

“这是我设计的无动力机械外骨骼,不使用任何外源动力,包括电能、化石燃料等等,做到续航与重量上的最大优化,刚才兄弟你提到了‘单兵动能多用途导弹打击系统’过重的问题,我虽然在系统、导弹本身上下功夫进行了减重,不过我也有其它的补救方案,比如给使用者穿上这种无动力机械外骨骼,到时候负重能力可以增加70%,操作各种武器时的疲劳度可以减小100%以上。

有了它,每人携带2枚导弹没问题,3人就是6枚备弹,加上一枚待发弹就是7枚,即便只有两人携带,那也可以带4枚备弹+1枚待发弹=5枚导弹,这对于一个班组来说,已经是很强的远程打击能力了,而且还是不可拦截的高速打击能力。”冉业成说。

“有动力机械外骨骼我还用过,对负重能力与持久力的增加的确非常大,但这个无动力机械外骨骼是什么工作原理?没有动力它不就是一块死重吗?穿在身上感觉不仅不能提升力量,还会是个负担;老哥,这事我不懂,不过你既然这么设计那肯定没问题,所以我这话主要还是想请教一下其中的奥秘。”我说。

“兄弟客气了,你既然问了,那我当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无动力外骨骼的本质就是强化人体发力点的发力效率,比如人的垂直发力主要来自于双腿的‘伸膝力量’,前后发力则来自于‘伸髋力量’,这两种力量占据了一个人类个体发力的90%以上,而不管是‘伸膝力量’还是‘伸髋力量’,其核心都是肌肉做工并由相关的关节进行中转输出,前者的中转点就是膝盖,后者则是髋部,所以故此得名,而无动力机械外骨骼的主要部件就是覆盖在膝盖、髋关节乃至腰椎,包括上肢的肩关节与肘关节这些中转肌肉做工的发力点上,让它们在输出力量的时候,减少损耗,并得到助力。

这么说吧,无动力机械外骨骼在没有一个主动做工的力量牵引的时候,它就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但如果有了,那么它就能将其放大,可以理解为一种力量上的‘能量倍增器’。

再直白点讲就是它好似一个扳手,人拿着扳手去拧螺帽肯定要比徒手拧来的更有力,但扳手本身并不会发力,它只是通过杠杆原理放大了人的法力而已。

同时还可以把身体上的负重进行大范围分散,主要分散到地面上,让使用者的负重感大大减轻,对保存体力、保护关节也很有好处。

相比于有动力机械外骨骼,无动力机械外骨骼由于不需要充能,所以续航力几乎是只要人还能动,自身又没出什么故障就可以一直用下去的,同时本身的自重也相对较小,而且造价也要低廉的多的多;当然,若要比绝对力量的话,那无动力型号肯定比不过有动力型号,这就像人再拿着扳手,那力量也不能跟一台装有螺帽头的电动风炮机厉害。

总的来说算是各有所长吧,我认为有动力的适合于后勤补给充足的正面战场及后勤转运等环境,而无动力的则适合于在补给不充足或不确定的敌后作战环境下使用,这是军用领域,民用领域的话,用在快递分发员身上减少他们的劳动强度、用在肢体有轻度残疾的患者身上帮助他们提高行动能力这都比昂贵、复杂的有动力机械外骨骼更合适。”冉业成说。

(未完待续)

狂澜——探险、夺宝、激战,看一个小人物终成一代枭雄的热血传奇》小说在线阅读_第19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有骨难画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狂澜——探险、夺宝、激战,看一个小人物终成一代枭雄的热血传奇第19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