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食品与机械有限公司”(中)
其实本来还可以取得更高的利润的,但想要批量养殖三文鱼,就得先把船开赴到水质良好的远海去,港口中的海水污染太重,养殖的成活率太低,而开到远海中去这燃料费就挤占了一大笔费用,我现在正想着研制一套可以过滤港口海水的系统,可以把港口中的海水过滤成水质与远海相当的水平,这样就不用开出去了,燃料的成本就可以省下来,中间无非是多一点电费,但跟燃料费比起来就不值一提了。
而且海水水质净化系统研制成功后,我还可以出售专利,让市面上的那些远洋深海养殖船都不必跑这么老远的路,消耗大量的燃料费,既节约了成本,还能保护环境。
这些大致就是我的‘第一产业’,我再带你去看看‘第二产业’,我所说的你感兴趣的东西,就在那里。”
为了不叙述重复,我没有详细描述这里的环境,但还是上面提到过的那个问题,说的简单可并不意味着这里的空间小,实际上我跟冉业成等三人这一路走一路听他介绍,全程把这个“第一产业”区全部走完用了足足40多分钟。
长话短说,随后我们继续称作升降机,来到了“第二产业”区,到了这里我才发现与前面的“第一产业”区相比,这里才是这艘船的产业核心,因为“第一产业”只占了10、9、8这三层,而“第二产业”则占了从第7层开始一直到1层一半这足足6层半,也就是从甲板后半部分的下面开始,就是“第二产业”区了,而第1层剩余的那一半则是冉业成的“设计室”,那是他展开脑洞,搞各种匪夷所思的发明创造的地方。
这里占比到还不算什么,毕竟这只能说明冉业成本人的侧重而已,因为这里是他一手设计的;而真正让我大开眼界的还是里面的环境,简单来说,就是这6层半的每一层都是严格按照不同工序,且全部实现了无人化的封闭车间!
那既然叫车间,肯定就得制造点什么,而这里制造的除了一小部分是诸如焊接机器人、小型多旋翼无人机一类看起来不是武器的产品以外,另外的起码七成以上,全都是武器,其中既有整套的轻武器,又有分属重武器上的子系统,比如主战坦克上火控系统中的红外夜视仪。
这里面分属于重武器上的子系统倒还好说,设计的中规中矩,但那些出自冉业成之手设计出来的轻武器,其风格与市面上的常见武器相比,除了天才以外,还能用“诡谲”来形容。
在其中的一个成品区里,冉业成左右手一边一个,顺手拿起两支“长”的有点像火焰喷射器,但明显又不是的武器,他先扬起右手边的对我说:
“项兄弟,这是我设计的‘酸液喷射器’,其中喷射的酸液样本提取自那条在‘云巅之城’中遇到的‘丹胴七星蚺’的酸液,我计算了一下,其腐蚀性比‘铝梯磺酸’,也就是‘魔酸’还强,最关键的是这种酸液在接触空气后化学结构很稳定,不易挥发,可以长时间储存,而且也利于量产,我在它的基础上改了一下,让它到流体特征更明显,可以喷射的更远,对金属的腐蚀性也更强;而用它作为‘弹药’的‘酸液喷射器’可以轻松把酸液柱喷射到75米外的距离上去,一次喷射500克剂量可以在100毫米厚的轧制钢上开一个直径不小于15厘米的洞,对付有生命的软目标,具有极强的致命性。
当然,把它作为轻武器的‘弹药’来使用不是我的初衷,我更想把它制作成一种适合航空撒布的武器,到时候从天而降一场这样的‘酸雨’,对外露目标的破坏性在很多情况下会比直接投放航空丨炸丨弹或发射导弹更强。
不过现在这个思路还没有接受验证,所以暂时还只是用在轻武器上。”
说完了“酸液喷射器”后,他又扬起左手边的接着说:
“除了‘酸液喷射器’以外还有‘粘液喷射器’,就是这个,两种喷射器之间结构基本一致,只是前者防腐蚀,后者防黏连,里面的粘液就是我曾经在缅甸提到过在‘船树’内分泌粘液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武器级粘液’,这东西我以前设计出来了但没条件制成成品,现在有条件了我就给它造出来了,只要喷洒在地面上,能把车子甚至是坦克都给黏住,即便车轮和率戴上有污物,也会被前面的迅速粘掉并由后面的粘住车轮或履带本身。
如果喷射到车轴上,那能让车辆乃至坦克都无法开动,粘人更是小菜一碟,喷射距离与酸液一样,都是75米。
为了防止误粘射手本身以及友军,在使用前要在射手身上、友军身上喷上这种喷雾,它也是我研制的,是你‘粘液喷射器’的配套产品,有它覆盖的地方,就能隔绝粘性,粘液储存罐与喷射管的内部就是用它的永久版覆盖住的,这才能让粘液不到处粘。”
他介绍完了这个后,又走出去不远,拎起来一支使用弹链供弹,有两脚支架,看起来像是轻机枪,不过口径要比我所知道的任何一种型号的轻机枪都要大得多的枪械,然后接着说:
“这是我设计的一种‘重型全自动霰弹枪’,主要用于在巷战中压制大批敌人,由于现有的设计导致球形霰弹的有效射程很难突破100米,所以我就专门设计出了一种‘双药室’霰弹,这种霰弹有两个不同的发射模式,普通模式下与正常霰弹一样,发射出枪口后随即散开,有效射程70米左右,而‘延长模式’下则会在发射出枪口后先不散开,因为枪机只触发了它的第一层药室,当整个弹丸飞出去50米后,第二个药室才会自动启动,等于让弹丸在空中飞行时又接受了一次发射药的推进,这次推进就能把有效射程延伸到200米以上。
其中使用何种模式,则在这支枪上调整,其关键设计也在这枪的里面了,
它用弹链供弹,一次可以携带50发12号口径的霰弹,只是战斗全重比较沉,没有体格的人不太好用,像我这样的,只是拎起来一支空枪就比较费劲了,要用的话,项兄弟你这样的体格才正正好。”
冉业成也不等我说话,之后再拿出第三件轻武器,这是一个看起来好像是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的东西,一个1.2米长的发射筒,旁边是达到火控级别的观瞄系统,他拿着这个给我做介绍的时候,那表情就跟说前两个不一样了,说前两个时,冉业成的表情很平静,但在说这个时候,则是一脸溢于言表的自豪,看得出,不管这是个什么,它一定都是冉业成的得意之作,只听他用一个好似是师父再给别人介绍自己的得意门生的口气说:
“这是我设计并研制出来的‘单兵动能多用途导弹打击系统’;既可以打击坦克等装甲目标,还能攻击武装直升机等低空低速目标,其它诸如大型永备工事、小艇也都不在话下,如果换装高爆战斗部的话,对付集群步兵也不是问题,可以说是‘软硬通吃’,‘海陆空’都来者不拒。”
“这么厉害?老哥你既然说它是动能导弹的话,那速度就肯定很快了,我以前知道美国那边有两种类似的项目,一个叫LOSAT‘洛萨特’瞄准线反坦克导弹,另一个叫CKEM‘紧凑动能导弹’,不过这两种导弹的缺点不少,造价太高,发射特征太明显,然后就下马了。
对了,这两种导弹都是重型导弹,只能车载或机载发射,老哥你的这个能单兵携带,就这一点便是一个巨大突破。”我说。
“你说的那两个项目碍于美国军工体系被军火寡头把持下的推诿扯皮和低效率的办事能力,导致关键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下马是肯定的;我这个不一样,轮性能的话,它有效射程5000米,飞行初速1700米每秒,基本实现了与第三代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齐平的水平,战斗部分为两个部分,前段为一块5公斤重的实心钨合金穿甲杆,后端为一截装有3公斤空气燃料装药的圆柱形白爆破体,前段负责击穿硬目标,后段负责随后跟进在目标内部爆炸,相当于一枚小型温压弹,不管是坦克还是工事,只要表层被打穿了,那里面再来上一枚这个,神仙也得死翘翘。
为了让导弹的飞行速度达到1700米每秒的水平,我给它使用的是在N15这种第三代高比冲固体推进剂基础上改进的产品,燃素更高,爆发力更强,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加速;对了,你说的那个CKEM‘紧凑动能导弹’下马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加速性太差,它发射出去后要飞出600米以外才能被加速到最高速度,这就让它的近距离反坦克能力很弱,因为没有加到最高速度,所以穿深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而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除了在推进剂上下功夫,另外就是在发射筒上也用了点新设计,就是发射筒内部在点火之初时会导弹固定在筒内1秒钟左右,让导弹的尾流顺着发射筒尾部向外剧烈喷射,这样既抵消了发射的冲击力,还给导弹提供了一个静止加速的条件,在1秒钟后导弹被加速到了最高值,发射筒就会自动解锁,让导弹飞出去,这样一来,导弹从飞出发射筒的那一刻起,就是以最高速度飞行的,到时候哪怕目标只有10米远,穿甲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在全射程内它可以轻易贯穿11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目前世界上的主战坦克,即便是防御力最强的正面,能经得住它一击的,不超过2种型号;至于其它中轻型装甲以及非金属工事之类的目标,那打起来就更是小菜一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