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百年,天下渐安,道德天尊静极思动,以法身转世下界,化名李耳,体察凡间沧桑变幻,遍观人生起伏炎凉,深怜世人之苦,遂于函谷关著《道德》五千言,以彰人教气运。
骑牛出关之后,李耳一路乘风踏云,渐至西方教地界。西方二圣并多宝道人闻得太上法身到此,慌忙远出三千里相迎,一路殷勤招待不提。
李耳本也好奇所谓成圣机缘,便于西方盘桓数载,一面传讲《道德经》,一面交游西天各部、罗刹鬼国乃至梵教等诸多势力,途中多有承负羁绊,此处不表,却一直未能确认应缘之人。
再说那《道德经》,乃是李耳毕生所悟,又暗含道德天尊对天道的体察,内有无上智慧。唯其扼要深涩,纵是西方二圣也不过悟得其中十之一二,即便如此,却已受益无穷。谁也料想不到的是,修为尚在接引准提之下的多宝道人,竟能凭借绝佳悟性与坚韧心境,另辟蹊径,从《道德经》中悟出破而后立之法,经十世轮回苦砺,终以佛祖之名问鼎圣位,圆了这一番因果!
彼时李耳早已身携亿万人教功德,回归道德天尊本尊,人间却还在流传“化胡为佛”的传说。
说回阐教,待得封神事毕,四教会盟之后,元始天尊便率门下众仙归于大罗天玉虚宫。回宫第一件事,便是应“燃灯道人之请”,夺了他副教主之职,另拜“福德真仙”云中子为阐教副教主,主持一应事务。
燃灯道人既失尊位,不仅所得功德供奉骤减,在教中威望亦是直落谷底。平素交结往来的诸多仙人,虽然表面上依然对他恭敬有加,但那深藏眼底的不屑却足以令人心寒。至于位居阐教高层的诸位金仙,在万仙阵一战后对“燃灯老师”的态度就颇为微妙,连日常的交游参道都无意维持,摆明了一副疏远态度。
燃灯道人深觉心灰意懒,罢了,汝等皆是仁人君子,只我一个枉做小人,便如此罢,便如此罢!自此以后便绝了交游之心,深居元觉洞中闭门修道,只是平和之心已失,道基再难稳固,虽苦修数百年,却始终跨不过亚圣那道门槛。
直到多宝道人在西方证佛入圣,天下皆惊,燃灯道人悔恨之余,却也从中看到一丝希望:当年若不是某主动放弃,多宝焉能轻易获此机缘?况如今彼新登圣位,既无亲信,又少根基,某若屈尊相投,有此善缘在前,又奉实利在后,何愁多宝不倒履相迎?若能一举夺得那佛教副教主之位,重获功德气运,则亚圣之期不远矣!
燃灯道人越想越觉得此议可行,当即驾起祥云,兴冲冲直奔西方而去。
多宝道人正自筹备证佛大典,一心借此机会扬威宣德,忽闻燃灯道人西来,喜不自禁,亲率教众重礼相迎。然而一见之下,得知燃灯并非代表阐教前来恭贺,而是孤身投奔,多宝顿时心下生疑:这厮莫不是觊觎某之圣位,欲以前番因果相挟,索要好处?抑或是元始天尊又算得了甚么天机,故而指使燃灯投我教中,暗窃权柄,甚或有更深打算?
若是前者还则罢了,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能得一位巅峰金仙效命,舍些好处又算甚么,可若是后者……多宝虽自认心智谋略远逾常人,但对上那位深不可测的二师伯,却只有满满的敬畏与忌惮。
当年因为燃灯临阵怯命,元始天尊算得阐教无望求此圣缘,有能力与西方二圣争夺机缘的只余下截教两大弟子,遂有深夜劝说多宝一事。多宝心知元始天尊未必安了甚么好心,奈何对方不过三言两语,便令自己苦苦压制的心魔瞬间释放:
“……不入圣道,终为蝼蚁!”
“……天道无情,如此妇人之仁,恐今生无缘大道。”
“……可叹尊驾护教千载,到头来犹不如一丧命妇人!”
“……千年之后,世上只有金灵大天尊,谁知成全她的多宝道人陨落何处?惜哉,惜哉!”
明知赤裸裸的阳谋,却让人无从抗拒。遂有多宝道人叛教西去,金灵圣母黯然封神,通天教主自困碧游宫中,不问世事,截教从此一蹶不振,再无争锋天下之势。
元始天尊从封神战后纷乱局面中看到了旁人不曾注意的角落,轻轻抽动了截教一块砖,转眼间,大厦倾覆。纵然阐教祖庭流离三十六天外,却再也无人能撼动他第一大教的地位。
故而,面对燃灯道人身后那道若有若无的天尊阴影,多宝道人可是半分虚与委蛇的兴致也无,一心只想敬而远之,莫要重蹈截教覆辙!
眼看多宝道人将燃灯供若上宾,却决口不谈接纳之事,只说大典之后再议。证佛大典上,多宝道人突然宣布,尊准提道人为燃灯上古佛(过去佛),接引道人为阿弥陀佛(未来佛),号称三圣并尊,共兴佛教!教众欢欣鼓舞,齐声道贺,唯燃灯如遭电殛,呆立当场。
典礼既毕,多宝道人迈步走下圣坛,笑吟吟地与到场的西方诸巨头见礼互贺,待走到燃灯道人面前时忽的以手扶额,故作惊悔道:“阿呀,坏事也!方才尊奉准提接引二位佛爷,却无意冲犯了师兄道号,这却如何是好?”想了想又展颜自语道,“不过好在师兄长居东方长乐世界,今后怕是少有光临西洲之日,却也不虞混淆,哈哈……”
话说到这个份上,就差直接开口撵人了,燃灯道人如何能不明了,惨然陪笑几声,接过蜜色果酒一饮而尽,转身便走,从此行踪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