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聚--与逝去的亲人意念邂逅》--瑞蒙德穆迪
前言
与逝去的亲人再次重逢是人类最深切永恒的愿望之一。这种愿望以“如果……将会怎样”和“要是……多好”的祈祷对我们进行嘲弄,徒增悲伤,难过的请求撑不过五分钟。
有时候,这个愿望会以见到亡故人的灵魂而得到满足,这种经历据说完全不同于梦境。这是在完全清醒状态下,逝去的人非常鲜活清晰地(看起来似乎)毫无疑问地被感受或感知到。这些事件一般都令人信服,甚至自我信服,亲身经历的人都毫无疑问他们所遇到的灵魂是真实的,并随之得到一个确定的结论,然后生命依然存在。
这种与亡灵相遇的经历可以在世界各地的语言和传说中找到,甚至早于可以追溯记录的历史。甚至今天,与亡故的灵魂相遇依然是异常普遍的事情。若干个发表于医学期刊和其他学术资源上的案例证实了与逝去的亲人相逢占有非常高的比例。有研究证明高达百分之六十六的寡妇曾经见过与去世丈夫的亡灵。
之所以选择寡妇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因为一个简单的理由,一般女性寿命比男性要长。有更多的寡妇,就使这项研究更容易得到案例分析基础。临床经历揭示见到去世的亡灵在其他的群落中也非常普遍,包括儿童,父母,手足,和去世者的朋友们。例如,高达百分之七十五的失去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去世一年内会有各种感应。这种经历对大部分父母来说是一种解脱,并能够极大地减轻他们的痛苦。
一种与亡灵相遇的形式非常普遍的存在于濒死体验中。他们告诉我们,当他们进入到一个光的领域,他们会见到已经去世的亲人和朋友的灵魂。这些经历一般非常具有改变性,同时会产生积极的后续影响。
如果能够人为地产生濒死体验,并使他作用于良好健康状态下的人们,那么将这种强大的后续影响作为治疗心灵创伤的治愈方法就成为可能。对这种想法普遍欢迎的程度可以从好莱坞的电影《别闯阴阳界》(flatliner)的成功而看出,片中的医学院学生互相用心脏停搏的方式来试图引起濒死体验反应。这种从另一个世界带回生命的方法使这部电影非常有趣。然而,没有任何人在清醒的状态下愿意尝试这种冒险。
爱情童话故事看完了,靓男美女也看完了,收收心开工了!歪个楼啊,最后两集啥意思啊?他们俩再演一遍大学时代,全部回顾一下,凑集数呢是吗?片里广告也太多了吧?钟汉良现在很火是吗?真看不出74年的。唐嫣个子真高啊!楼主就羡慕大长腿的那种。呵呵呵
前言续1
但是我依然对复制濒死体验非常感兴趣,特别是能够看到去世的人的那部分。尽管与去世的亲人相见只是体验环节中的一个部分,我觉得通过亡灵,我可能能够了解到濒死体验的整个部分。然而,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
然后有一天,这个答案掉在了我的眼前——真的是掉了下来。
这是1987年秋天的一天。我在佐治亚州一个小镇的旧书店里,浏览着书架上的书籍。当我走向书店后面艺术丛书部分时,一本书从书架上掉了下来,落在了我的脚边。
我弯下腰把它捡起,注意到书名是《凝视水晶球》。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一些厌恶。镜像凝视(楼主注:mirrorgazing:直译:镜凝视,没有找到相应的中文词汇,以下称镜像凝视)(这是对这种方法更适合的词汇)一直以来是与欺骗和谎言联系在一起的,吉普赛女人用这种方式在客人能够看清水晶球里面的幻像之前,来向客人骗取更多的金钱。如果之前我没有与威廉姆罗利博士交谈过,我会马上把这本书放回书架上,他是研究超自然现象的领军人物,曾经说过人们确实从镜子里面看到过很多事物。出于好奇,我翻了几页,然后开始阅读第一章。它的作者是诺斯克特·汤姆斯,一个执着严肃的学者。他研究了若干种镜像凝视的方法,并简短的对它具有的心理学上的因素进行了阐述。
可能最有趣的部分是这本书的前言介绍,出自于安德鲁·朗,一位杰出的学者。他表示如果有人敢于对镜像凝视进行相当数量的客观尝试,那么心理学界和科学界会感到万分恐惧。他马上指出这种反应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会阻止那些对神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的人。他试图减轻那些可能在医学界和科学界引起的恐慌。正如他所写的:
“仅仅对镜像凝视进行研究就使我们走在江湖术士,欺骗,盲目轻信,追求虚名,迷信这些罪名的边缘。毫无疑问,如果这个界限一旦被跨过去,就是物理科学的大脑也会停止按照所谓科学或理智来思考……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转而去研究超自然现象会感到厌恶——没有冒犯地说,这不过就是白天或者夜晚的梦而已。这些是人类的天性,人类能力的实践,因此,值得研究。不敢进行研究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翻阅这本书让我对镜像凝视的可能性感到兴奋。我一直在研究文化中所创造并使用来改变感知的一些方法。在这期间的研究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些案例,亡灵可以在活着的人中被唤醒交流。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希腊死者密室,或称做心灵暗室,人们在其中可以与故去的灵魂交流。从远古时期传下的案例说明人们在访问中实际上可能看到或直接接触到已经去世的人。
这本书和其他的一些研究使我意识到,看到去世的亲人可能比我们以前所想的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我开始思考关于镜像凝视有可能回答的若干问题:
翻看以前的帖子发现下面有很多新朋友留言,回去再找第一不方便,第二我不能及时看到,所以有感想就稍微复制一小段,再开一层,又盖了楼,又可以有及时的反馈。谢谢大家!
楼主才疏学浅,新书开篇第一段,就有很多疑问。求助于我的好朋友,她公务繁忙,耽误了几天,所以我就先把我的翻译贴了上来,但是一直觉得南辕北辙,驴唇不对马嘴。下面把第一段的更正贴在这里。
“这个愿望往往伴随着无尽的"假如怎样,那会如何?""要是能?该多好"的自问,以及"哪怕能再多五分钟"的哀伤的请求,不尽令人扼腕悲痛。”
大家拍砖吧!如果暴风雨来得太猛烈了,楼主掩面羞愧弃楼而去,扔砖头者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