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儿,谢谢你!”
入夜,寝宫里仍然飘散着家庭的温暖,徐福紧紧搂着心爱的妻子。
“福哥,你我是多年的夫妻,冰儿怎能忘记你的好日子呢!”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你我也将慢慢地变老了,如果岁月静好,你我终究不离不弃。”
徐福感动地亲吻起了冰心,他满腔的爱恋瞬时间化作男人澎湃的激情。
徐福今天的状态非常好,他与冰心尽享着鱼**欢,事实证明,他俩谁都没有老!
第二天,徐福单独叫来了儿子徐明。
“明儿,你已经十四岁了,为父要考考你!”
徐明显得沉着自信,他向父亲微微点点头。
“请父皇训导孩儿,孩儿洗耳恭听!”
“好,我知道你已学了不少古圣先贤的经典,为父今日不让你诵念经文,只想和你谈谈心。”
徐福慈爱地看着儿子,他便语重心长地说道:
“经典可以让人开蒙顿悟,但离现实还有一段距离,我们不能把书读‘死’,而要读‘活’。”
徐福的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古人已将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总结完了,我们后人只需领悟并去践行即可。”
“父皇所言极是,孩儿自当不断感悟,并决心亲力亲为才好!”
接下来,徐福又引用了老子和孔子之间的一段故事,来启发徐明。
孔子曾拜见老子,问了几个问题,令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
“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
“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
第三百八十六章师说
徐福继续讲“孔子见老子”的故事。
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
“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
“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徐福讲完这一段,看看一直在认真聆听的徐明,他好像也似有所悟。
“徐明,你有何感悟?”
徐明沉吟了片刻,便抬头讲道:
“聪明的人容易死,是因为喜欢讥讽别人的过失。”
“喜欢辩论还很厉害的人容易招祸,因为他们喜欢说别人的错误。”
“如果是别人的晚辈,就不要把自己态度放高;如果是别人的下属,就不要显摆自己的高明。”
徐福点点头,徐明可以完整而准确地,来解释老子赠言的意思了。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的时候,星星就很稀疏。”
“一个人太有才华的时候,就容易显得别人黯淡无光。”
徐福的话寓意更加深刻,他向徐明举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
其实每个人都爱面子,太聪明的人容易损伤别人的面子,而最后自己也会遭受失败的。
徐明暗自思忖,父皇的话对他深有启发。
“一日,孔子老子二人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二人又开始了对话。”
徐福继续给徐明讲着两位先贤的故事。
孔子看着滔滔的黄河水,不竟感叹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老子娓娓道来:
“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
“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子进一步解释道:
“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
“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紧接着说道: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
“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徐福讲完了这段故事,他也是感慨万千,对徐明讲道:
“孔子面对河流感叹,逝者如斯,自己年华老去,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老子却说:人生天地之间,本来和自然一体,人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其实没什么区别。”
“自然而生,自然而死,顺其自然,就不会迷失本性,心中常想功名利益,心中才会焦虑,才会生出烦恼。”
“孔子解释说:我是担忧仁义不能施行天下,战乱不能停止,国政不能清明,而匆匆一生几十年。”
“所以我才会有一种大丈夫生于世间,却不能建功立业,为民众做些事情的感慨。”
“老子又说:天地没人推动却自然而行,日月没有人推着却可以井然有序。”
“飞禽走兽不用人造却也欣欣向荣,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哪里用得着劳烦我们。”
“人的生死荣辱,也都是自然之道罢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国政自然清明,人心自然归正,哪里用得着去提倡仁义礼乐呢。
越是提倡这些,离人的本性越远,就像是击鼓追人,敲的越响,人跑的越远。
孔子要推行仁义,但是人生短暂,怕不能施行,因此感叹烦恼。
老子却说:仁义这个东西,顺其自然,不要人为推动。
徐福与儿子的对话,实质上是一次重温古圣先贤教诲的过程,他意在指导徐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