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该率领秦军“反攻大陆”了?”
秦军将士的思乡之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现在的新朝虽然经过近十年的创建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但美丽富饶的故土,永远是人们梦想的地方。
自己已经努力在稀释和冲淡秦人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了。
包括与土著黑人的通婚,在崇明岛建立新朝的帝都等等。
在崇明岛上,自己也抵制了某些大臣要继续悬挂“秦”字大旗的意见。
所有这些做法,徐福都是用心良苦,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的。
现在新朝取得了三座得天独厚的的岛屿,作为根据地。
又拥有了“钢刀”、“黑炭”和“大船”三件“法宝”,成为新朝的利器。
“是不是真的可以大举进攻汉朝,完成秦人的夙愿呢?”
徐福在宫中踱来踱去。
夜已经很深了,翁仲一脸凝重地坐在他身边,眼睛一直盯着皇帝。
“是啊,皇帝怎敢轻易下这个决心呢?”
“如果功亏一篑,这十几年呕心沥血建立起的新家园,便会前功尽弃了。”
翁仲此时能深刻体会到皇帝的苦衷,他沉默了良久,最后说道:
“皇上,依末将之言,现在还不是与汉军决一胜负的时候。”
“如果冒然出击,只会暴露我们的行踪。”
“现在汉军对我们的了解,如同我们对汉军的了解一样,双方均是空白。”
“依末将之见,可否先派一支精兵强将,前去汉朝打探虚实,以便我朝从长计议。”
翁仲的一席话讲得有礼有节,徐福听后非常赞同,这也是自己的想法。
君臣二人谈到深夜,方才告别,他们将很多未知的情况,都作了假设性的应对措施。
如此这般,才放下心来。
徐福决定派出三艘战船出海,一艘驶向齐地,选择登陆点进入汉朝。
一艘作为接应,对前方进行补给和救援;
另一艘作为机动,往返于接应船和尚清岛之间,随时将情况进行反馈和对接。
“选择谁来带领这支队伍呢?”
想来想去,徐福想到了张鹏,张鹏如果回到齐地,便可顺理成章地返回汉军之中。
对了解和掌握军情,无疑是最有利的。
但翁仲对张鹏有着担忧,他害怕张鹏会起异心,如果反戈一击,后果不堪设想。
徐福也不敢下此决心,翁仲的想法不无道理啊!
反攻汉朝的讯息在秦军中慢慢传开了,一些老将兴奋不已,纷纷请缨,要去参战。
“皇上,丞相,派我去吧!”
关飞和赵明也准备亲自作这支队伍的统帅,杀将回去!
第一百二十章潜回汉朝
人常说“衣锦还乡”。
这是对那些求得了功名,或升了官发了财的人,返回故乡的一种荣耀和显摆的说法。
而对军人来说,自然将收复失地,还我河山,作为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选择。
军人就要靠战斗,靠流血牺牲,来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
但皇帝迟迟没有任命队伍的统帅,也没有确定出发的时间。
这显得有些奇怪。
“皇帝从来做事都是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的呀!”
张鹏这几日也坐卧不宁。
他听说秦军要反攻汉朝的消息后,也跃跃欲试着,准备参加。
但自己始终有些顾虑,他害怕自己的热情会引来皇帝和秦军将士的猜忌。
“自己是被秦军俘获的汉军将士,虽然皇帝有不杀之恩,对自己也是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但秦人好像始终对自己和同时来的汉人,有种抵触的情绪。”
或许是自己太过敏感了,总在内心深处有种受人猜疑,遭人排斥的感觉。
但张鹏心底坦荡,他早已心属大秦,不会再做出三心二意的事情。
张鹏最后下定决心,他要去面奏皇上,主动请命前往汉朝。
他来到皇宫中,徐福正在与翁仲议事。
张鹏跪拜皇帝与丞相,徐福命张鹏坐下说话。
张鹏坦言道:
“末将承蒙皇上不杀之恩,日夜思谋报答之策。”
“今日听闻皇帝欲派出秦军反攻汉朝,末将坐卧不宁。”
“奏请皇帝派末将前往杀敌,为大秦立功!”
徐福看了一眼翁仲,两人相视一笑。
翁仲先开口道:
“张将军忠勇之士也!能主动请缨杀敌,其心可嘉。”
徐福接话道:
“我与翁丞相正在合议此事,不知张将军有何高见?”
张鹏知道皇帝是在考他,自己对汉军自然比较了解。
略为思谋后,张鹏大胆地答道:
“末将在汉军中苟且了几年,对汉军的情况也略知一二。”
“若末将有幸能再次混入汉军之中,定能摸清汉军详情,为我大秦所用。”
张鹏没有把话说满,他目前尚不能知晓,皇帝是否会让他前去。
徐福点点头,他和翁仲交换了一下眼色,便最后说道:
“蒙将军过世后,秦军将士无限悲痛,他们个个对汉朝义愤填膺,充满了仇恨。”
“我和翁丞相岂能不知?但新朝目前暂居弹丸之岛,又与秦地相隔千里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