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海鸥在追逐着浪花飞翔。
它们如同点缀在一篇宏伟乐章上的快乐音符,随着节奏在跳动。
大船的试航无疑是成功的,徐福难以抑制自己激动的心情。
他站立在船头,就像一尊雕塑一般岿然不动。
大船在行驶了近百里后,徐福命令掉转船头。
“先去‘济生岛’,然后再去‘尚清岛’,最后返回!”
徐福准备出海巡游一番,他要亲自乘坐着大船,巡视自己的新朝疆域。
徐福兴致高昂,他给大船起名叫“复兴号”。
他要光复大秦遗志,兴盛新朝理想,徐福已显现出了帝王的豪情和霸气。
济生岛上已经有了长期驻守的士兵和工匠,他们在日夜辛劳地挖掘着黑炭。
工匠在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着能量,成为新朝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
徐福亲自登上济生岛,他对这些默默付出的劳动者,表示慰问和鼓励。
同时面对新朝拥有的这座资源丰富的“宝岛”,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徐福对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非常了解,也最为同情。
他从小就生活在庶民家庭,看到全身被碳灰染黑的工匠,便自然有了一种热爱和亲近感。徐福反对一切欺压和凌辱百姓的行为。
他对前秦始皇帝的痛恨,就源于他内心中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也正是徐福可爱可敬之处。
复兴号继续向尚清岛进发,徐福要给老将军蒙恬带去一个大大的惊喜。
老将军蒙恬的身体现在每况愈下,他为大秦的曾经和现在可谓鞠躬尽瘁了。
蒙恬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表现得淡定而坦然,甚至有种从容赴死的畅快感。
换句话说,蒙恬已经超脱了生与死的羁绊,已经成为了一座秦人精神世界的丰碑。
复兴号徐徐靠近尚清岛,岛上所有的居民都已经聚集在了岸边。
大家的心情从激动和兴奋,慢慢变成了平静和坦然。
新朝带给他们的惊喜已经太多了,一切好像都超乎想象,又好像自然而然。
徐福安排翁仲和几位大臣组织所有岛上的秦人,让他们登上复兴号。
一同见证和感受这一值得欢庆的时刻。
徐福走下船舱,他要亲自去接老将军蒙恬登船!
第一百一十九章蒙恬走了
蒙恬在徐福的陪伴下,缓缓登上大船。
他的脸上散发出平静安详的神情,每一步都走得那么从容和稳健。
蒙恬登上甲板,他走到了船头。
百姓们都纷纷上了大船,男男女女、大大小小的人,全都聚集在甲板之上。
人们四散开来,各自寻找感兴趣的地方浏览观摩。
欢呼声、赞叹声、惊喜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这无疑又是一次欢庆的大聚会,但人们这次显得理性和成熟了许多。
他们井然有序地开始了活动,彼此表达着美好的祝福。
“呜!呜!”
大船上响起了一声鹦鹉螺的长鸣,这是大船起航的号角。
蒙恬双手紧紧抓着船舷,身体站得笔直,双眼盯着前方。
大船开始了全速前进!
徐福环视着兴奋的百姓们,他也注意到了一直站在船头一动不动的蒙恬将军。
徐福慢慢向老将军走去。
“蒙将军?”
徐福在蒙恬身边说道,蒙恬并未回声。
徐福又一次喊道。
蒙恬依旧没有应答。
徐福轻轻拉了一下蒙恬的胳膊,蒙恬还是一动不动。
徐福急忙凑近蒙恬的身前,他看到蒙将军双眼圆睁,一直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
脸上的表情凝重而深沉。
徐福摸了一下将军的手。
他的双手竟然冰凉了!
徐福心中一震,他注视着蒙恬,将军的身体已经僵硬了,雪白的须发在海风中飘散着。
蒙恬走了,走得如此安详。
他没有留下一句豪言壮语,甚至半句平常的话。
蒙恬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他挚爱的秦人,离开了大秦国。
徐福感到泰山压顶般沉重,他静静地守护在将军身边,没有做出任何举动。
徐福要陪伴着蒙恬,哪怕一分一秒,就这样静默着。
身后是他们的子民,孩子们正欢快地在宽敞平整的甲板上追逐嬉戏。
他们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这笑声就如同浪花般无邪欢快……
崇明岛上的空气阴郁而沉重,所有的秦人都在为将军默哀悲泣。
吐鲁河(音译岛上的土著起的名字)呜咽着,从岛上缓缓流过。
大白鹤带着它们的孩子在天空中低徊盘旋着,发出了阵阵哀鸣。
不知什么时候,空中的云朵开始聚集起来,阴云密布、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为蒙恬送丧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就像一条白色的赤练般曲折蜿蜒,在崇明岛上缓缓地蠕动着。
人们沿着海岸线行进,在为蒙将军送行,送他魂归遥远的秦地。
在收拾蒙恬的遗物时,徐福发现了一块用兽皮写的一段话,这让徐福大为震惊!
“皇上,蒙恬犯下死罪,是我将你囚禁在山洞之中,用尽了残酷的手段对你。”
“老夫一生忠于始皇,忠于大秦,对皇上的继位一直心存不满。”
“如今皇上吉人天相,有着悲天悯人的大情怀,也有着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老臣放心了,自当以死谢罪。老臣死后,请将骨灰撒进大海,以期魂归故里也!”
徐福完全明白了。
蒙恬虽对自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但也使自己承受了磨难后,变得更加坚强了。
同时也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蒙恬最后的认可,他不会怪罪蒙恬的。
徐福将这个秘密也焚烧了,他不会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
徐福按秦人的礼制,将蒙恬的尸体火化后,按照将军的遗愿,把一部分骨灰撒向了大海。
并将另一部分装进陶罐,暂时埋在了岛上。
蒙将军一生为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魂灵早已飞回了故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大秦国。
徐福亲自在墓地为大将军守丧三七,蒙恬堪称海外秦人的“国父”。
这也是新朝的元勋,理当受到最高的礼遇。
虽然只是充满悲情的追悼,但蒙恬留给后人的精神力量,永远会激励和鼓舞秦人们不畏艰难,勇往无前的!
蒙恬去世后,翁仲便承担起了军事上的重任。
他急命关飞镇守尚清岛,又给岛上增派了五百名将士。
并将岛上老弱病残的秦兵,全部撤到崇明岛休整。
而且李铁匠已经打造出了上千把钢刀,和上万枚钢制箭头。
基本上可以替换秦兵原来的武器装备了,这再一次鼓舞了全军将士的士气。
有了钢刀和利剑,再加上超级的战船,秦军中弥漫着一股好战的气氛。
他们把蒙恬将军的去世,归结为可恨的汉朝所致。
要是汉朝不推翻秦朝,他们也不会背井离乡地离开故土,逃到大海之上了。
秦军对汉朝的仇恨与日俱增,后来又变成了急切的思乡之情。
这种不好的情绪在秦军中相互感染着,整个队伍出现了骚动。
翁仲感到事态严重,他急忙禀告皇帝,与徐福彻夜商议着对策。
徐福暗自思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