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诚、苗清源、史大斗三人听刘老板如此这般一说,不禁大喜,寻思这还有什么说的,要不是此刻天黑了关帝庙那里早已收摊的话,立马赶去捉拿“马见愁”了!
但是,次日一早当三人化装一番后前往关帝庙时,却没有发现那个已变成麻子脸的“马见愁”。
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得而复失
张诚三人悄悄商议后,决定向其他摆摊的牲口土郎中打听隋先福的去向。但没有人说得清这个麻脸汉今天为何没来摆摊。
这样,就只有向公丨安丨同行求助了。那时,哈尔滨市有公丨安丨分局,下面也有基层机构,但不叫派出所,而称为“公丨安丨所”。张诚三人就去了关帝庙所在地的公丨安丨所,要求了解那个一直在关帝庙摆摊的麻脸汉子的情况。但公丨安丨所说他们无法提供此人的情况。如果关帝庙是一个居民住宅区的话,哪怕只有一户人家住着,他们也得掌握此人全家的基本情况。但关帝庙是一个公共场所,任何人都可以去那里进行政府允许的合法活动,公丨安丨所没有这份人力物力对那些人进行调查。
搞调查有时是需要碰运气的。正当三人失望地准备告辞离开时,从里屋出来一个年轻民警,说,您三位打听哪位啊?那个麻脸汉子?哦!我知道。
张诚大喜过望,可能连声音都变调了:“你知道?那太好啦!”
那个民警说他有时去关帝庙进行例行治安巡查时,没事喜欢跟那些练摊的聊上几句,那个麻脸汉似乎也喜欢跟他聊天,几次下来,就知道了对方的基本情况:名叫张贤中,住在香坊区巴安里街,娶的老婆是个寡妇,有两个跟前夫生的儿子。
于是就去了巴安里街那边的公丨安丨所,一问,该所管段确实有一个名叫张贤中的麻脸汉子,以给牲口治伤病为生。张诚参加过多起政治、刑事案件的侦查,积累了若干经验。因此,此刻一开口就说到了点子上。他要求知道这个麻脸张贤中是何时向公丨安丨局申领居民证的。
这种居民证是当时哈尔滨公丨安丨局颁发的一种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户口本,又与现今的居民身份证有所区别的一种身份证明件。深蓝色封面,大小如同后来使用的工作证,内页有十页之多,第一页是证件的编号,上面有发证机关正副官的签名印鉴。后面各页分别标明持证人以及家庭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何时申领等,贴着照片。最后一页上印着六项注意事项,其中第一项是:“持本证在东北解放区之中心区通行有效,到新收复区及出解放区须向公丨安丨机关另行领取旅行证。”由此可见,这种证件同时还有着通行证的功能。
公丨安丨所当下一查,发现张贤中是“民国三十七年二月”申领的居民证,是持松江省密山县公丨安丨局出具的身份证明移居哈尔滨的。
张诚、苗清源、史大斗三人商议后,决定跟这个张贤中当面接触后再作计议。于是就请公丨安丨所方面协助,先找一个不会引起此人警觉的借口将其叫到公丨安丨所来。公丨安丨所就指派一名民警前往传唤张贤中。张诚想想不放心,生怕打草惊蛇这主儿立马脚底抹油,就叫上苗清源、史大斗一起过去,悄然在张贤中住处不远处守着。
那个民警进了张贤中的家门,一会儿就出来了。张诚瞅着心里就一凉,寻思那主儿不在家,上哪儿去了呢?民警说他被香坊公丨安丨分局抓去了,是昨晚十点多的事。
于是就去了香坊分局,却又是一个意外,据昨晚逮人的丨警丨察介绍,那个张贤中在被押往分局的路上,趁人不备逃掉了!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晚上,香坊分局公丨安丨大队的一支巡逻队在执行夜间巡逻任务时,接到群众报告说有人在一家白俄开的酒馆门口斗殴。丨警丨察过去时,那边正打得热闹,双方十几人以啤酒瓶、桌椅、砖头为武器,打成一团。丨警丨察喝止不住,就鸣枪示警,这才镇住了双方。于是下手拿人,一共逮了十四人,七副手铐两人一排铐了就往分局押。走没多远,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一个被捕者手腕上明明铐得牢牢的手铐不知怎么竟让他给卸脱了,然后这家伙拔腿就逃,还没等丨警丨察醒过神来就跑得不见影子了。在当时,这种喝酒斗殴的事屡见不鲜,即使把人逮进局子也不见得会关押,基本上都是训诫一番,写一纸悔过书就放人了。因此,丨警丨察对于此人的逃跑并不很在意。
这十三人到了分局后,在例行讯问中丨警丨察了解到张贤中的住址,就派员前往缉拿。但是,上门的丨警丨察却扑了个空,张贤中的老婆说丈夫没有回家。
对于分局公丨安丨大队来说,这种主儿他们碰到不是第一个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张贤中的家在香坊分局范围内,他总得回来,到时候算账就是了。但是,对于追逃组而言,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这家伙为何逃跑呢?按说,他应该知晓这种斗殴只要没有打死打残人的,警方通常是不会热情挽留他们在局子里住下吃免费饭的,可是,他明明知道这种处理惯例却又偏偏要逃跑,这就不得不使人要从其他方面考虑了。于是,追逃组就认为这个张贤中十有八九就是逃犯隋先福了。
三人商量下来,决定先去趟“张贤中”家,对其住所进行搜查。一番搜查之后,在灶膛里挖出了一个封得严严实实的坛子,打开里面是两支手枪、七十八发子丨弹丨以及金元宝四个。此外,发现“张贤中”的居民证没有随身携带,于是就扣押了。
“张贤中”的老婆王贾氏被带往分局,连夜接受讯问。这个妇人并不知道丈夫的真实身份,她是经人介绍跟隋先福结婚的,那个介绍人是跟隋先福一起在关帝庙做土兽医营生的。但是,王贾氏却向追逃组提供了重要线索:结婚以来,隋先福的三个外地朋友分别来哈尔滨她家做过客。这三人登门时都带来了价值不菲的礼品,一看就知道是混得不错的角色。三人中,两个姓陈一个姓关,隋先福唤他们“陈老板”、“关老板”,而他们则称隋先福为“大哥”。王贾氏从来人跟丈夫的谈话中得知,一个陈老板住在克东县,是做皮货生意的;另一个陈老板是依安县的,做山货生意;关老板是富裕县的,是个药材掮客。他们跟隋先福谈话时,都热情邀请隋先福抽个时间去他们那边做客。
追逃组认为,隋先福没有居民证,是不可能到处乱转的,这就首先排除了他有胆量往关内闯的可能。为了避免各地公丨安丨机关的盘查,以及解决住宿等问题,他只有暂时投奔江湖朋友。这样,王贾氏提供的那三个老板就很有可能被隋先福选为投奔对象。所以,事不宜迟,应该马上奔克东、依安、富裕三地。
追逃组驱车前往克东县。克东县距哈尔滨大约不到三百公里,以现在的公路状况行车大约四个小时就到了,但六十年前的路况就不是这等算法了,美制小吉普七拐八弯,走走停停,一直到太阳落山时分方才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