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门:人元气后,帮忙的把丧主家大门、屋门贴上黄、白纸,叫"封门"。这个也是有讲究的,贴上这张纸之后,三年以内不能贴红纸,据说死者头三年,不已阴间为家,还会在年三十回来过年,因为对联和门神让死者回不了家,所以死了人的本宗都不贴对联,所以到了过年,只要一看见没有贴对联的人家,这家的直系本宗肯定死了人,还有就是大年初一不开门的人家,这样的人家一般不去拜年,因为大年三十或大年初一死了了,是秘不发丧的,我们这里骂人就有一句让这个人“死在大年初一”。
披头:不泼倒头汤前,虽悲痛,但不能大声哭,请理发师给亡人之子剃头,女执事用麻把白布扎在儿子头上,儿媳闺女把头发放开,编上麻批,扎成辫状,边哭边披,从长到幼,依次进行。这个就是披麻戴孝这个词的由来,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后来由于很多人买不起黑布,就弄一块黑布缝在肩膀上,这也是孝布,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老人离世之后这块孝布带着儿孙对老人的最后的念想。
放腰绳:用苘批放成一头粗一头细的"腰绳",大头握一疙瘩,小头放二股细绳,以便系在腰上。一老过世,儿女子孙束单腰绳,二老过世,束双腰绳。
砍哀杖:要砍柳树枝杆,黄纸裹在中间。这个哀杖儿孙辈会拿着出来谢客,儿孙披麻戴孝的排着队出来,把哀杖举过头顶,缓缓的跪下谢客。
带孝:男的是孝帽(辈份不同,孝帽的样式不同),女的是手巾搭头,每次上坟都要戴着,孝帽五七坟后则撕开,不再戴了,女儿的手巾在上一年坟时由白色的换成黑色的叫换孝,然后三年之内每一年都要上去给老人烧纸,三年之后不允许女儿再上坟烧纸钱了,所以我们这里有女儿的钱花三年,莫怪农村思想顽固,这些都和一些传统文化分不开。农村很多鲜活的例子,五保户是农村受苦的代名词,生凄凄惨惨,死悲悲切切,连个顶老盆的都没有,所以当然有人看到这些都喊出来只要超生不枪毙,付出多大代价都要生儿子,养儿防老的观念,恐怕没有好的生活保证以前是改变不了的。
其实我们这里一般上了年纪的老人去看老友,如果觉得老友不久要离世,一般都不知直说,而是对着病人的儿子说;“你看看你的头发都长了,也该剃剃头了。”儿子听完这话心里有数了,知道老人要不久于人世了。
你要问晓东为什么对这些怎么这么明白,其实就是因为岳父的去世,对晓东的打击太大,晓东对这些记忆非常深,唉人死不能复生,一切都是错误导致错误,必然导致必然,善待身边的老人,不要等老人离开之后留下永远的遗憾。
农村的礼数很多都慢慢没有了,我们接着说故事,农村有讲究,棺材一落地,哪里落地就埋在哪里,这叫做坐地生根,所以大伙用随身带来的木棍一下子撑起来,张财主在棺材下大骂,没想到张彩住的老婆坐在棺棺材上,用眼的余光看了下张财主说;“你这头猪给我闭嘴,你沾着我家我没有找你算账,你到找起我来了,如果放在以前,本夫人定让人砸断你的狗腿.”
张财主这才发现媳妇已经是被附了身,媳妇还是威严的坐在那里用冷冷的语气说:“本夫人是堂堂三品诰命夫人是受了皇封的,在此安家,没想到被你等小贼侵占,是可忍孰不可忍,你以为占了我家的宝地就可以安生吗?”
这时那几道鬼旋风越转越快,呜呜的哭声更重,张财主这才想起见多识广的老管家来,就问老管家怎么办,老管家说:“东家我看今天人家是不肯罢休的,我们还是另找地方吧?”
张财主一听管家说出这话,就指着鼻子骂:“你这头老驴,要不是看在你在我家多年的份上,我早叫你滚蛋了,你这些年吃我家的,喝我家的,让你出个主意对付这个臭女人,你竟然出这个主意。”
忽然张财主看见管家手里拿着的那个雷公刀,于是一把夺过来,说:“风水先生说这把雷公刀可以辟邪,我今天要看看这个的威力有多大。”
说着就把没有贴符子的那面朝着那八股旋风走过去,没有想到这雷公刀竟然有隐隐的风雷之声,那八股旋风如同老鼠见了猫,顿时偃旗息鼓了,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时坐在棺材上的张财主老婆脸色大变,厉声问道:“拿的是什么法宝,竟然连我的八个下人都害怕?”
张财主面色狰狞的笑着说;“什么法宝,哈哈哈哈,这是专门镇压你们的雷公刀。让你们一个个魂飞魄散。”
那个坐在棺材上的人顿时脸色大变,指着张财主说;“你......你拿的是什么?”
张财主把雷动刀一亮说;“你看看这是什么?”
坐在棺材上的人说;“你.......你好狠毒?”
张财主皮笑肉不笑的说;“这就是埋在你们上面的雷公刀,我让你们永世不得翻身。”
说着就拿着雷公刀像棺材边走去,棺材上的人吓得厉声尖叫,大骂张财主断子绝孙,张财主说;“老子要你和你的后代都绝根。”
说完就往前逼近,这时就听见咕咚一声,张财主的老婆一下子摔在地上,大家伙连掐人中再瘸腿的,费了很长时间才把张财主的老婆救活,张财主恶狠狠的对着墓室说:“要不是怕坏了风水,我把你们这些死鬼开坟掘尸,让你们暴尸荒野。”
说完之后对着老管家说:“你把这雷公刀埋在坟子上面,让坟子里的老妖婆永不得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