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等吃完,百灵抢过盘子,倒些开水,让罗汉喝。

罗汉说:

“狗日的,你也太节约了。”

百灵笑道:

“平常喝神仙汤,哪有这厚的油,莫糟蹋了。”

两人嗞嗞喝完,罗汉递过烟说:

“饭后吃根烟,赛过活神仙,再该说了吧。”

百灵吃得满脑壳汗,一脸红亮,看四周外乡人不少,故意高声道:

“民国以前,汉口不大,当时旧城墙范围不及大智路。这里为么事叫大智路?……是因为旧城门开口于此,唤作‘大智门’。一九二九年,汉阳人曾厚诚见大智门横贯东西,黄陂、新洲周边客商云集,就在古城门外大智路口开了家‘通城’饮食店,卖些吃食……”

吃客中有人附和:

“哦,老通城豆皮是这样来的。”

百灵猛拍桌面,如同说书,道:

“您家莫慌,那时还冇得老通城,通城饮食店里也冇得豆皮。话说抗日胜利后,曾厚诚发了点财,回到武汉,扩充通城饮食店门面,为显资格老,才改字号叫‘老通城’。为了打响金字招牌,他到处寻访,重金聘请名厨高金安坐镇。高金安你们晓得吧?……就是后来的豆皮大王,他的绝招就是豆皮。”

吃客又说:

“哦,原来豆皮是高金安师傅发明的。”

百灵横他一眼,道:

“错。豆皮其实是湖北乡里小吃,明清年间流传到武汉。早年最正宗的豆皮是以绿豆磨浆,摊成皮,包糯米、肉丁、香葱油煎而成。武汉最早的豆皮馆并非老通城,而是清同治年间开业于武昌王府口的‘杨洪发豆皮馆’。所以,抗战以前,武汉人哪晓得么老通城,只知道‘杨豆皮’。”

听众渐多,百灵踩熄烟头,端架子却不再讲。

吃客急了,问:

“拐子,么样不说了?”

百灵道:

“还有事,得走了。”

吃客忙说:

“走么事,走了我们去哪里听老通城的故事。”

说话掏烟道:

“来来来,再吃根烟,跟我们讲讲。”

续上烟,百灵接到咵:

“高金安能称豆皮大王,是因为他发明了三鲜豆皮,把豆皮推上新的高度。”

有老武汉插嘴说:

“三鲜哪个不晓得,就是鲜肉、鲜菇和鲜笋,我们吃的都是。”

百灵不悦,道:

“您家说得不错,不过您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说高师傅把豆皮推向极致,首先是因为他您家用料讲究,以去壳绿豆,京山好米磨浆作皮,再加上鸡蛋,糯米必须选湖南的,鲜肉、香菇、笋子得新鲜量足,做出的三鲜豆皮方正有型,进口酥软流油,回味无穷,尤其是皮,您家们过细看,这豆皮金黄油亮,烤炸火候、时间把握得好,才能起‘虎皮’,又不致焦糊。”

听者啧啧称奇,有人挑起豆皮说:

“我这块有虎皮!嘿嘿,只怕是高金安师傅做的。”

百灵抽口烟道:

“呸!做梦,高大师做的豆皮是你吃得到的!你们平头百姓只吃过肉三鲜,哪晓得真正的三鲜是么样。”

听众忙喊:

“快说,快说。”

百灵说:

“高师傅发明的三鲜,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海陆空齐全,只有伟大领袖毛主席这些伟人才有资格吃。”

大伙忙问:

“到底是哪三样?”

百灵说:

“都记住了,真正的三鲜是,鲜肉、鲜蛋、鲜虾仁三样。”

有人说:

“唉,我以为是么大不了的,原来是这三行。”

百灵道:

“伙计,莫小瞧了三鲜豆皮。一九五八年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来武汉视察,就到老通城吃过豆皮。都传说,他老人家四月份吃了一回,牵肠挂肚,九月重返武汉视察,点名要高金安为他做三鲜豆皮。九月十三号,毛主席乘船视察安庆,高师傅随船服务。到后来十月武汉开八届六中全会,高金安又被召到东湖宾馆专门为主席服务。您家们说,毛主席是么人,天上地下么事好的冇吃过,偏偏爱吃豆皮,可见高师傅的三鲜豆皮有几好吃!”

有好吃佬问:

“拐子,照这么说,我们是吃不到毛主席吃过的那种三鲜豆皮了?”

百灵说:

“那到未必,您家把裤腰带勒紧,肯掏个把月工资到三楼雅座办桌酒,要是赶巧那天正好高大师在,说不定能享一回毛主席的口福,吃到真正的海陆空三鲜豆皮。”

听众啧啧不绝,讨论上楼得花多少钱。

百灵丢了烟头,拉罗汉推车沿中山大道去。

眼看走到南京路,暑热难当,有太婆在树荫下喊:

“冰棒三分,雪糕五分呃……”

罗汉说:

“百灵,你请我吃了好的,我请你吃雪糕吧。”

百灵道:

“雪糕有么吃头,你要想请,我们去‘老万成’喝冰镇酸梅汤不好些?”

罗汉点头,跳上后座,任百灵往前踩。

到‘老万成’,百灵满头汗,锁好车说:

“狗日的好热,拐子,我要喝两杯。”

罗汉笑道:

“我管你喝饱!”

阴阳眼(1976年江汉轶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0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七水灵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阴阳眼(1976年江汉轶事)第20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