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棺匠已经就位,那些举花圈放鞭炮撒买路钱的人宋家也都已经找齐,就等时间一到就可以起棺了。
那些膀大腰圆的抬棺匠虽然看起来不是什么好人,不过他们的动作倒是挺熟练的,很快就将老太太的棺材绑好,然后便凑在一起插科打诨。
“跟我来,有一会儿你就跟在我们中间就行了,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问老曹和老许。”老魏对我说道,然后便转身走进灵堂。
尽管有些不乐意,我还是老老实实的跟了上去,老魏将老谢的那对铜钹递给我,随后便将我晾在了一边。
“小子,看样子老魏是真想收你做徒弟了,这么多年我还没见他对谁这么上心。”刚把铜钹拿在手上,老曹就在一旁打趣道。
“收我做徒弟,这不能吧,我这么笨哪里学得会。”我随口敷衍了一句。
要让我做做守灵人或者学点道术还行,真要我跟着老魏学习办丧事,那我还是有些没法接受。
办丧事需要八字命硬的人才可以做,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像我这种第一次守灵就撞鬼的人,哪里适合做这行。
老魏显然也听到了老曹的话,不过他并没有什么表示,开始在灵堂里念起了经文。
这一念就是好几分钟,一边念老曹和老徐还跟着敲锣打鼓,见状我也拿着手中的铜钹敲了敲。
虽然跟不上他们的节奏,但也勉强听得下去,反正是无关紧要的,一般人哪会在意这些东西。
随着老魏开始念经,院子里的人似乎也知道马上要替老太太出殡了,也开始将孝布顶在了头上。
按理来说,出殡的时候是不太适合有小孩子去参加的。
一来小孩子阳气不如大人,极容易招惹到不干净的东西,二来小孩子情绪悲喜无常,谁知道会不会在中途又哭又闹的。
出殡的时候嘻嘻哈哈大笑出声是对死者不尊重,而小孩子一般遇到开心的事情就会开怀大笑,哪里会顾忌那么多。
至于哭鼻子,就更加有问题了。
主家的孩子在出殡的时候哭泣倒没什么,要是其他人家的孩子在出殡的时候大哭,可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其他小孩在出殡的时候哭闹,一般会认为是在替自己家的人哭丧,搞不好自己家也会死人办白事。
宋家村的人显然也明白这些老规矩,故而基本没有其他人家的小孩头顶孝布出现在院子里,大都是一些宋家的小孩,而且都是一些年龄稍微大点的。
像那种两三岁心智不成熟的小孩,就连宋家人也不愿意带去,大都选择让其留在了家里面。
老魏口中不停,整整念了将近五分钟的经文,这才停了下来。
这时,有宋家人递来一只红冠大公鸡,还有一把菜刀。
原本老太太的棺盖上有一个瓷碗,里面放着五谷杂粮,最顶上还放了一些零零散散的钞票。
老魏在接过大公鸡以后,便将瓷碗上面的钱揣进了兜里,而后将大公鸡压在棺盖上,一刀就将其脑袋剁了下来。
鲜红的鸡血撒在了棺盖上,让人有些不敢直视。
与此同时,有人开始哭灵。
一共两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是宋家请来专门哭丧的宋家村老人,只见她们用孝布捂着脸,一边哭一边在喊着什么。
不光她们在哭,一些宋家老太太的子女和后代也掩面哭了起来。
哭声此起彼伏,伴随着这些哭声,整个宋家都笼罩在了极度的悲伤之中。
“时间到,起棺,出殡。”老魏将那还没彻底死透的公鸡丢到一边,用力敲了一下铜锣,同时大喝一声道。
在一些山区地方,出殡又称之为上山,就是送死者上山入葬的意思,因为山区的坟墓大都会修在山上。
不过江城市地处平原,即便有山也是在周边一些小地方,而且还是那种较为低矮的丘陵小山坡,自然也就没这种说法。
在老魏敲响铜锣大喊出殡以后,宋家院子外立即响起了鞭炮声,与此同时老曹和老许也跟着敲锣打鼓起来,一时间整个宋家院子变得锣鼓喧天,哭声嚷嚷。
按照老规矩,端灵位和遗像的孝子要走在前面,紧随其后的就是装殓着老太太尸身的棺材。
走在更前面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放鞭炮的,一个撒买路钱的,另外一个则是拿用镜子,一步一退照棺头的。
放鞭炮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不管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已经约定成俗。
至于买路钱,这个也是有一些说法的。
因为死者出殡的时间大都定在上午,这时候太阳尚未完全升起,世间还有少许孤魂野鬼在游荡。
撒买路钱的意思就是用这些纸钱贿赂孤魂野鬼,让他们不要挡了死者的道,可以让死者出殡的时候不发生什么意外。
老魏敲响铜锣,喊出起棺出殡的下一刻,那八名一直守在灵堂里的抬棺匠同时起身,将老太太的棺材抬了起来。
与此同时,立即有人上前将之前摆放着棺材的两根长凳打倒在地。
我一边看着这一幕,一边跟着老魏他们的节奏胡乱敲着手里的铜钹。
反正我是被老魏拉壮丁来帮忙的,这些事情我可不太懂,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铜钹敲响就行了,至于有没有节奏可不关我的事。
用来停放老太太尸体的灵堂原本就是宋家的老堂屋,而且还是很多年前建造出来的,故而门口比较狭窄。
那些抬棺匠在把棺材抬起之后,愣是废了好大的力气,也没能从门口走出来。
老魏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幕,脸色顿时一变,快速跑上前从灵堂的角落里取了两摞纸钱,放在了棺材的一头。
同时,老魏站在棺材前口中念念有词,看起来就好像是在跟棺材内的宋老太太商量着什么。
说来也怪,就在老魏做完这些事情之后,那些抬棺匠很轻易的就将老太太的棺材抬出了灵堂。
尽管心中有些好奇,但我也没跑上去询问。
现在正是老太太出殡的时间,院子里又是锣鼓声又是哭声的,哪里还能听到什么说话的声音,耳朵都快震聋了。
棺材出了灵堂,很快就离开了宋家院子,我们几人也快速跟在了后面。
在我们几人的身后,紧跟着的就是顶着孝布的宋家子孙,还有其他一些为宋老太太送葬的宋家亲友和村子里的人,再往后就是那些举着花圈的。
不得不说,宋老太太不光子孙众多,在宋家村也是极为受到尊敬的。
此时我所能看到的顶着孝布的人,最起码就有将近两百人,这些人都是要去坟地给宋老太太送葬的。
和我之前料想的一样,这些送葬的人里面并没有太多小孩子,最小的也有七八岁,算是比较懂事的那种了。
有人送老太太出殡,宋家人自然不会有人拒绝,即便是小孩子也一样。
不过这些人明显也是懂规矩的,也知道把小孩子带去送葬不太好,所以主动选择留在了宋家。
我混在人群中,跟着老魏他们一路敲敲打打,百无聊赖倒也没什么特别的事情。
死者出殡,路上行人和车辆都要自觉避让。
这是旧俗,只要是稍微知道点规矩的,都不会硬着头皮去冲撞死者。
要是冲了煞气,搞不好会给自己惹来麻烦,甚至大病一场把霉运带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