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二十八.

十五年前,张奋斗16岁。

因为成绩极其优异,他被保送进入三喜市医学院中华医药专业,成为这所全国著名医学院最年轻的特招学生之一。

四年本科学业,张奋斗仅仅用了两年就拿到了学位。

第一年,他就修满了全部专业理论课程的学分。第二年,他把时间全部用到了临床实习和中医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上。

其间,张奋斗作为医院实习生,到学校的附属医院进行了半年顶岗实践。

这场实习,让张奋斗经历了一场注定将改变他和不少人命运的抢救。

那年8月,正在值夜班的张奋斗和同事们接收了一名急诊病人。

那是一个42岁的农村汉子,被送到医院时已经肾衰竭。

看到这个被从救护车上送下来的男人,张奋斗不禁惊呼了出来:“杨大哥…怎么是他!”

张奋斗认识这个男人—他是附近工地上的一个农民工。因为患有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他每个礼拜都要到医院来做一次常规透析。

一次,在帮助老杨做透析时,张奋斗曾经好奇地问过他:“你肾不好,不能做太累的工作,为什么不早点把工地的活辞了,找个轻松点的工作?”

老杨摇了摇头,苦笑道:“我家穷,婆娘脑子不灵光,有些傻,找不到钱。家里还有三个娃—一家老小都要吃饭,在工地上做活工钱高些。等到三个孩子都大学毕业了,就可以歇一歇了…”

说着,老杨从沾满灰尘和泥垢的破军服里掏出一张照片。

照片上,一个中年妇女被一男两女三个孩子簇拥着—女人嘴巴微张,目光发愣;三个孩子大的约莫十来岁,小的只有七八岁,全都绽放着快乐的笑。

盯着照片瞧了一两秒,张奋斗把头转向老杨,张口正欲再说点什么。

他看到老杨并没在看他,而是久久地盯着照片,脸上充满了幸福笑容。

看到老杨的表情,张奋斗轻叹了一口气,也没再多说什么。

那次见面以后,每次老杨来做透析,张奋斗都会悄悄到收费台帮老杨付一部分医药费,并让收费台的同事帮他保密。

之所以要悄悄的,是因为张奋斗知道,老杨如果知道自己正在接受别人的资助,很可能会让他觉得这是一种施舍,将会刺伤老杨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

可是,老杨后来还是发现了。

一个礼拜前,老杨又一次做了透析,跟平平时一样结了账,又转悠到了张奋斗的办公室。

看到正埋头整理门诊记录的张奋斗,老杨从衣兜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钞票。

盯着这些大部分面值在百元以下、还有些被汗水浸湿的钞票,张奋斗有些不解地抬起头:“杨大哥,你这是?”

“张医生,这是这两个月你帮我付的钱。谢谢你的好意,但是我有手有脚,不能白拿你的钱—我们这个工程就快结束了,这是我最后一次到你们这里做透析。这些日子谢谢你了,真的。”说这些话时,老杨的语气平静而坦然,眼睛里却闪动着坚毅的光。

看到老杨的表情,张奋斗反而踌躇起来。

他低下头想了想,急急从衣兜里掏出钱包,又从钱包里取出十来张百元大钞:“杨大哥,这个、这些钱给孩子们买些…”

却不想,张奋斗还没说完,一只枯瘦却有力的大手已经按住了他拿钱的手。

一抬头,他就看见老杨如炬的双眼。

“张医生,你是一个好人,真的。”老杨语气充满感激,手上的力气却一点不减,“但是我还不是废物—只要我还活着,就饿不着老婆孩子!”

盯着老杨的眼睛,张奋斗慢慢放下了手。

见张奋斗收了钱,老杨很满足地笑了笑,转身来到办公室门口,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转头就出了门。

“你下一个工地会在哪里呢?不知道附近有没有医院。不要太累啊…”盯着空空的办公室门,张奋斗心里念叨道…

却不想,仅仅一个礼拜之后,他就再次见到了老杨。

听送老杨来的工友说,为了给孩子准备新学期的学杂费,这些天老杨一个人做了两份工。“如果不是他身体不好,他还准备打第三分工的”。

听到工人的话,张奋斗觉得心仿佛被一只大手揪紧。

对老杨进行初步检查后,值班主任的结论印证了张奋斗的担忧:“因患者长期劳累诱发了肾衰竭,目前肾功能已经全部丧失—必须立即进行肾移植手术!”

接下来三个小时,张奋斗和同事们联系了三喜市的三家医学器官库,寻找合适的肾源。

然而,他们得到的回答都是:“无匹配肾源。”

看到老杨的生命随着肾衰竭逐渐消散,张奋斗明白,如果再找不到能成功配型的肾源,这个从未被艰辛生活征服的男人,就会在这个夜晚被死亡征服。

当天夜里9点36分,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太太领着一个目光直愣的中年妇女和两女一男三个孩子风尘仆仆地来到医院。

当守在老杨病房外的张奋斗看到他们时,立即有了转身想逃的冲动。

因为那中年妇女和三个孩子,他都在老杨的照片上见过。

可是,他的脚却像套了锁链,一步也迈不开。

看到张奋斗,老太太冲过来拉住他的膀子,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医生,求求你救救我们家孩子吧!没了他,这一家老小怎么办啊…”

老杨的孩子们也扑了过来,跪在张奋战面前嚎啕:“叔叔,求求你救救我爸爸!”

在老杨家人的哭嚎声中,张奋战一次次徒劳地拨通器官库的电话,又一次次在得到“无匹配肾源”的答复后绝望地放下电话…

第二天凌晨,因肾衰竭抢救无效,老杨于零点零四分被宣告死亡。

消息传出,老杨的一家老小哭声震天。

更让张奋斗痛心的是,一个小时后,邻近三喜市的双江省常胜市器官库传来消息:找到一枚配型成功肾源,目前正在派遣车辆转运…

那天,在将老杨送上转往殡仪馆的殡葬车之后,张奋斗在工作笔记上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一个小时,却成为决定一个人生死的界限…为什么不能早一点找到配型成功的肾源?为什么器官移植就一定要遵循配型划定的界线?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找到一种方法突破这条界线?”

在本科生涯剩下的时间里,突破这条界线成了张奋斗的誓言。

当听到张奋斗的计划后,包括时任院长孙景在内的学院老师和同学根本没人认为他会成功。

本科生涯剩下的两年时间很快过去。

张奋斗顺利考上了医学院的生物医药学硕士研究生,继续从事他的研究。

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在他攻读硕士学位的第一年发生了。

凭借极高的医学天赋和对中西医精髓的深入了解以及那么一点点运气,张奋斗调配出了一种中成药制剂,又在随后的一年里完成了从实验室理论到临床应用的全部动物试验。

试验结果显示,这种试剂能从分子级的水平上对移植组织和受体进行“调和”,就算是配型不成功的器官也可以成功移植到患者体内,避免了可以导致死亡的排异反应。

消息一出,全国医学界为之震动。

却不想,就在自己如一颗新星般在医学界冉冉升起之时,张奋斗却在提前获得硕士学位后悄然“归隐”—在父亲张烈钧建议下,他报考了学院的老年保健医学专业,跟随刚刚转行的导师孙景继续深造…

回忆到这里,张奋斗有些自嘲地苦笑道:“付记者、白队长,刚才吴品所说的‘杰作’,就是这么来的。”

未公开新闻采访手记(悬疑+探险+推理,满足你对神秘的渴求)》小说在线阅读_第35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付夫真的是一记者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未公开新闻采访手记(悬疑+探险+推理,满足你对神秘的渴求)第35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