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老郑感慨,琉璃厂这些大掌柜二掌柜里,就是面前的吴掌柜最平易近人,平和正直。瞅着其貌不扬毫不出众还带点“滑稽”,可着实不简单呢。

吴掌柜,山东人,大号吴清远,字远飞,祖上也是几代书香门第,到了他父亲这代,逐渐没落,没想到出了他这位奇才。

据琉璃厂的老人说,吴清远小时候就聪明伶俐,智慧超群,三岁识字,五岁读书,八岁能挥笔写文章,只上了几年私塾,却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小小年纪便被称为“神童”,更有趣的是,山东乡间书籍文墨并不多,吴清远从小却好古成分,好学成器,十来岁时,除了跟父祖下地干活,便是四里八乡搜寻古书字画,得到只言片语也如获珍宝,带回家一一订正,到了十四五岁,便学业大成,大凡经书典籍、诗词歌赋、稗官笔记、野史文集一一烂熟于心,默记成诵,除此之外,佛道内典、诸子百家、星象堪舆甚至阴阳五行、测字相面也多有涉猎,年未弱冠便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小先生”。

满腹经纶,博学多才的吴清远十六岁中了秀才,不到二十便中了举人,等父母乡亲期待他科考联捷时,他在京城参加会试名落孙山以后,竟然不再考试,摈弃八股文,跟一个同年好友,做起了古董买卖!这可叫他的恩师及一大群师兄弟们大跌眼镜。别人不晓得,琉璃厂的老人们倒是知道一二。

原来吴清远虽然走得是正途路子,然并非死读书只会应试的书呆子,天资又过于聪颖,又饱读诗书,性情恬淡洒脱,不拘小节,耿介正直,不免沾了些“名士”气息,看不得官场中那些见利忘义,蝇营狗苟的腌臜事,常以五柳先生、东坡居士自居,来京应试那年,跟京城有名的周大学士的儿子周公子意气相投,成了莫逆之交。

周公子也是以“名士”自居的书香大家子弟,平日里也好古成风,风流潇洒又爱京戏,俩人十分相得,便结为兄弟。周公子提议:既然都是好古之人,不如在琉璃厂开个铺子,做买卖在其次,有了自家的铺子,便可收集古籍书画,跟五湖四海的文人雅士来往交流,很是方便,再者兄弟们可以一起做些喜欢的事业,岂不是一举三得?

吴清远自然求之不得,便由周公子出资做东家,他亲自主持,在琉璃厂西街开了家“格古堂”,这铺子名字,是从《格古要论》撷取而来。周公子是个甩手大掌柜,除了呼朋唤友来聚会清谈,兄弟们一起看戏喝酒,欣赏书画,任事不管,全交给了吴清远。年纪轻轻的他,便成了琉璃厂最年轻的掌柜。起初有些老人还窃窃私语,都觉着周公子和吴清远俩人纯粹是年轻人瞎胡闹,跟票戏一样,开个古玩铺子做古玩行的“票友”,哪知年纪轻轻的吴清远在琉璃厂这几年,凭着渊博的知识和广博的见闻、独特的鉴赏眼光,做了几件漂亮买卖,着实叫众人刮目相看。

加之他虽博学多才,可从不拿大,不矫情傲慢,说话办事总透着平和谦厚,更令人敬佩。

老郑喝了几口酒,赶紧忙活去了,吴清远酒量不大,被面前的老豆腐热气熏得心里发痒,雪白的豆腐,醇香的美味,一勺入口,热乎乎绵软软,暖意十足,加上酸、辣、咸、麻各种佐料的味道融合一处,轻轻咽下去,口舌生津满口留香,舒坦!

柱子端着碗木头杆子似得站在一旁,腿都麻木了,可丝毫不敢动弹,也不敢说话,行里规矩大,但凡做伙计,即便升到大伙计,也绝不敢跟掌柜的呛呛,即便不是自己家掌柜的,只要是一个街面上的,掌柜的一张嘴呵斥批评,伙计们也得乖乖听着。

连一起吃老豆腐的各家各户的伙计食客也纳闷:吴掌柜脾气虽有些古怪,可并不是爱生事捉弄人,板着脸严厉教训人的主儿,今儿怎么拿捏上柱子了?

《格古要论》,明初曹昭著作,明朝第一部论述古物、珍玩、古董的鉴赏鉴别文物专著。其见识精深,涉猎门类广博,鉴赏考证精当,是古玩界著名的鉴赏专著。

连一起吃老豆腐的各家各户的伙计食客也纳闷:吴掌柜脾气虽有些古怪,可并不是爱生事捉弄人,板着脸严厉教训人的主儿,今儿怎么拿捏上柱子了?

老郑早看出了端倪,瞅着柱子委屈胆怯眼神和手里凉透了的老豆腐,知道吴清远方才话里有话,只是不明白他为如此发作柱子,怕里头有什么忌讳,半晌才擦着手笑问:“吴掌柜,还添点什么不?”

“又是酒足饭饱呐!不必了,郑爷,您今儿这老豆腐比前几天还香!”吴清远笑笑,回身招手:“柱子,你过来。”,柱子这才如闻大赦,颠颠跑过来一鞠躬:“吴掌柜,您、您叫我。”

吴清远瞅瞅他:“知道我为啥叫你站住不?”,柱子一哆嗦:“吴掌柜的,有什么做的不到之处,您多指教。我不知道。”

“哦?不知道?”吴清远沉了脸:“你也是在铺子里干过多年的伙计了,聪明能干,若是今儿一时鬼迷了心窍,早说早了,郑爷也不是外人,若是执迷不悟,我叫你掌柜的来,你小子能兜得住么?”

柱子闻言,汗珠子可下来了,两手哆嗦着直颤,这下周围铺子的伙计们也傻了,纷纷停了吃喝,只往这儿瞧。半碗茶工夫,柱子实在受不了吴清远目光,咽了口唾沫,结结巴巴说:“吴掌柜,是、是我冒失,犯了小,您、您饶我一回!”说着话把那只盛满老豆腐的青花大碗往老郑面前一搁,打躬作揖:“郑爷,今儿小的我对不住您!给您赔罪!”

“嗯?”老郑也傻了,这都哪儿跟哪儿呀,平日里都是老食客,说说笑笑处得都像好朋友,怎么吴清远几句话,把柱子吓成这样?他是实在人,赶忙阻拦:“别介别介,爷们,都是老街旧邻,老照顾主,有啥事不能说开?我卖个老,比你们大,看你们爱吃我的老豆腐,就像看自己孩子们一样,吴掌柜,柱子,这到底为啥?你们别跟我一个不识几个字的打哑谜啊。”

老郑一说这话,柱子低头顺眉做错了事儿孩子一样指了指那只大碗:“这、这碗,是古董。我刚才心里一、一迷糊,就想捡漏儿,拿回去收着,等再见了您,说摔了,赔您几个钱,这东西我就、就自己眯了。”

“啊?古董?”老郑不可思议拿起来上下左右看了一番,突然大笑:“哈哈哈哈,你这孩子看错了啊,这就是我打杂货铺里买来的,两个钱一个,多买还白饶了好几个,你愿意要,这里还有的是呢!”他指了指堆得老高的碗笑道:“我说吴掌柜怎么抽不冷子说这话,原来你想要我的碗呐,拿着吧,拿着回去用,都是小孩子,来京城来混饭辙,不易啊,快拿着。”

柱子懵懂了,瞅瞅老郑,又看看会意的吴清远,不敢接碗,眼圈一红冲老郑鞠了个大躬,匆匆跑了,众人不解,都低头吃饭。吴清远摇头笑道:“郑爷,你啊,这么做可不对。这是成化青花,至少值一百两。那小子眼力好,却贪心,捡漏无所谓,在行里也是常事,凭的就是眼力么,可兔子都不吃窝边草,打您这儿捡漏还不说明白,是有才无德,太不讲交情。我点他几句,就是叫他知道规矩。”

老郑笑眯眯点上京八寸眼袋,缓缓说道:“您说的都是正理,我还能不懂?我虽不识几个字,还不知道你们行里这些人的能耐?老话说什么人什么命,守着多大的锅吃多少饭,老天爷都是定规好的。我们家三辈在这儿摆摊,就爱干这个。看见这些人都爱我们这老豆腐,高兴,能赚口嚼裹,有俩闲钱就不错。您说,这碗值一百两也好,二百两也好,有了它我也富不了,没它我也穷不死,还不得全靠手艺过活?人得本分,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本分又没那个命,不擎等着遭报嘛。孩子们年轻,脸皮子浅,一时犯小不为大错,一时糊涂么,所以我刚才拿话遮掩过去,若是您一揭破,这孩子伤了脸面一时想不开再寻了短见,岂不是我的罪过?您说是啵?”

吴清远一时没说话,老郑以为他不爱听呢,哪知片刻他起身冲着老郑作揖,伸大拇指笑道:“仁者之言,仁者之风!我得给您作揖!”唬得老郑连连摆手,吴清远拱手道:“郑爷,这话就是现而今的读书人也说不出来喽。这么着,我替他做主了,这碗您留着,等他来了,就说我的话,送他,全了您这份心。”说罢拿出张银牌递过去,老郑一瞅“一百两”仨字就是一惊,忙推辞,俩人缠磨了一会,吴清远陡然发觉包裹油炸果子的纸堆里有张字显眼,细细一扫便说:“您甭客气!这么办,那张纸您递我,对,那张。”

老郑莫名其妙,取过来一看,是张皱皱巴巴的破宣纸,上头横七竖八乱糟糟画的不知啥,疑惑:“这也是古董?”

“算是吧,您拿着这银票,算是碗钱,心里不落忍,再加上这张纸就得啦。剩下的就当我来吃老豆腐的,咋样?郑爷再推辞,可就显得矫情了。”老郑看看手里明显新鲜的纸,只是不信,拧不过吴清远,只得收了银票,把碗藏起来,等着柱子再来。

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小说在线阅读_第82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齐州三爷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你可以不信,但不能不敬——三爷给你聊聊真实的古玩圈第82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