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传说:大清入关之际,惹怒西山十妖,这群妖精都是久修的真灵,绝不肯善罢甘休,所以轮流变化,投胎转世祸害人间。老佛爷的真身,便是西山十妖里的千年狐狸精,专门重用()奸佞,残害()忠良,闹得九州()大()乱,四海()不宁,来倾()覆大清天下。
这种说法尽自在民间悄悄流传,也有那好事的拐弯抹角上奏天听,老佛爷闻言更是又惊又怒,加之逢十大寿的忌讳,把那过生日的心气泯灭了一大半。她不发话,下头的奴才们不好张罗,便有懂事儿的几位王公大臣领头凑了一份重金送给了李大总管,请他代为说项。
还不错,李总管收了钱真给办事,到了二月初,懿旨终于下来了:既然诸王贝勒、内外王公大臣多次吁恳举办万寿大典,忠心可嘉,不好推辞,只得恩准,不过要以六十万寿大典标准办理,不许过于“奢侈华丽”,一定要“庄重俭朴”,钦此。
内外王公大臣得了旨意,登时欢天喜地兴高采烈,都放下手头的政()务,狗屁颠儿地到处搜罗金银锦缎、奇珍异宝预备上贡,以表忠孝之心;内务府的奴才们更是欣喜若狂手舞足蹈,见天的查会典、找成例、调阅旧档、开单子、算银钱、预备公事和采办头目,忙得人仰马翻不亦乐乎,越发比过年还热闹。
王德如风,民德如草。上头这风一传开,好嘛,这初春的冷酷的天气也转暖了,京城里爱看热闹的老少爷们都舒展开了身子,露头露脸,跟着喜气洋洋,欢欣鼓舞。四九城打扫地干干净净,各处张灯结彩,除旧布新,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一色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像平日里爱看菜市口砍头杀人一样,老少爷们也铆足了劲儿,预备着“恭与盛事”,共同欣赏这幕千载难逢的大热闹。
京城如此,各省各府因给老佛爷预备七十大寿,那些贪guan污()吏劣绅爪牙宵小们,正事不干,借着万寿大典名义,一窝蜂似得四处搜山检海,挖地三尺,巧qu豪()夺,横征bao敛,敲骨吸sui,大肆rao民,不知多少商民流离失所倾家荡产,闹得各地人心惶惶怨声()载道。这些事儿,朝廷自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俗话说乐极生悲,本来普天同庆的大喜事正热热闹闹筹办呢,平地一声雷,震得惊天动地:老mao子和小日本在大清东()北开了战!两下里打得你死我活难解难分,老佛爷七十万寿,大半又泡了汤,气得她天颜震怒,可又不敢得罪虎狼,只好下旨“局外中立”,把王八脖子一缩,眼不见为净,装起了和事佬。
外省各地见状也不敢再张罗,只得偃旗息鼓冷清下来,把搜刮来的奇珍异宝车拉载量运到京城,说几句吉祥话,算是交了差。只是四方有识之士气愤难平,特大书一联,“恭祝万寿”,写的是: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wan,七十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此联一出,震动全国,四海皆知。这“一人有庆”“万寿无疆”本是历来颂()()圣佳句,不想这位高人改动了一下顺序,便成了辛辣讽刺之话,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上至读书士子,下至商民百姓家喻户晓。朝廷下严令查办,可传话的人太多,上哪儿查去?
京城自然也不例外,老少爷们议论纷纷,想看看“大热闹”,不料真出了“大热闹”,不由感叹:真是人算不如天算!那年头,说话做事规矩大,忌讳多,可议论这种话的地方也有,一个是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的京城八大居之一的广和居,冠盖云集,朝官士庶喝酒聊天的最佳场所,再有一个,就是京城士子书生雅游之处的琉璃厂了。
广和居,京城老年八大居之一,菜色精美,佳肴著名,颇得文武大臣和文人喜爱,是当年著名的“饮食沙龙”,外面看着不起眼,内里大有乾坤。
“来点佐料,您诸位说,啥叫‘祝疆无’?”琉璃厂西街的郑家老豆腐摊上,吃客云集,五十来岁的掌柜老郑忙得满头大汗,一面给热气腾腾的大碗里雪白如玉的豆腐上添佐料,一边跟客人们聊天,这也是京城做小吃的规矩:再忙,也不能冷落了照顾生意的老食客。
老郑的老豆腐,南城闻名遐迩,尤其在琉璃厂一带,鼎鼎有名。原来这处地界,是文人雅士们常来常往的地界,等闲的饮食买卖,绝不能在这里掺和。所以琉璃厂东、西街面包括串货场,只有卖茶的,没有卖吃食的。要买吃食,必得出了这条街,往宣武门、北半截胡同来寻。
老郑这豆腐摊子却不然,打他爷爷那辈,便在此摆摊做买卖,跟琉璃厂西街隔着大概十几步,搭了个小棚子,里头都是散座,粗木的桌椅板凳,粗瓷粗锅,守着琉璃厂做买卖,已然三辈人喽。而言谈举止都文雅的来客,非常喜爱这小摊,并不为这老豆腐的味道多么独一无二,图得是个方便。
虽然就隔了十几步远,可老郑心里有数:他不算琉璃厂的人,人家里头的人,都是识字有学问的,连伙计们说话都会说之乎者也,岂能不敬着点?尽管有人劝他到街里去摆摊,他这小摊守着本分,几十年没挪窝。来往的文人雅士、客商和掌柜伙计们,每当逛累了,肚子饿了,便溜溜达达到这儿,要一碗老豆腐,再配上点油炸果子,芝麻烧饼,大口大口吃下去,是相当痛快的享受,因此郑家老豆腐,成了琉璃厂一日不可或缺的生活调剂,或许在古色古香的钟鼎礼器、古墨书画的大雅中,老郑的老豆腐,就是绝不能缺少的油盐酱醋带点烟火气的“佐料”呢。
“我说郑爷,您问这个干啥?您呐,做好了您的老豆腐就得!”说话的是宝古轩的小伙计柱子,虎头虎脑,正往嘴里扒拉老豆腐。老郑摊子上食客,最多的就是各家店铺的大伙计小伙计,有时候铺子里的饭吃腻了,便来老郑这儿换换口味,埋头大吃的小伙子多,热气腾腾的棚子里更显得热闹。
老郑憨厚笑笑:“这不是闲聊嘛。我听见好些个逛琉璃厂的老爷们说这话,也没闹明白什么意思。芝麻酱?来,自己搁。”
“这个事,我也听我们掌柜的说了,这话是打上海传过来的。上海您知道在哪么?那可是大码头呢!”有个伙计擦了擦满头大汗笑道:“写这对联的绝对是高人呐。为嘛呢?”他神秘兮兮扫了眼众人:“这用的是嵌字联,把老佛爷的年岁和那年发生的祸事给写一块,妙手天成,真叫人佩服!不过,咱们还是少说为妙,多吃饭,少说话,哪朝哪代也不惹祸!”
几个小伙计闻言直乐,忍不住纷纷议论,把肚子里那点墨水和听来的小道消息往外抖搂,柱子呼噜呼噜吃完一碗,又朝老郑一递:“郑爷,您再赏一碗!”“得嘞!还是多搁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