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人费劲力气抬过柳条筐,就听老道大叫一声:“趴下!”,说时迟那时快,暗夜里一彪阴兵早布列冲杀过来,密密麻麻间张弓搭箭弓弩齐发!猛烈的箭簇迸射,万箭齐发中隐隐裹挟着无数凶魂恶鬼凄厉的哭号怨骂,漫天黑烟惨雾霎时布满天际。
兆王拉着小范匍匐在地不敢仰视,只偷偷观瞧老道,只见他从一只筐里挑出个物件,淡然一笑,丝毫不惧眼前凶魔,右手单指指定前方,左手把那物件朝空中随手一扔,口中念念有词,断喝一声道:“太上敕命,收摄不祥!依仗灵宝,威慑玄冥。头悬华盖,脚踏七星!左卫六甲,右拥六丁!前驱神将,后护曜星!炎火庚金,收炼魔形!尔等还不速速归去冥府,更待何时,哆!”
说来也怪,老道刚呵斥一声,仨人附近陡然起了阵怪异的旋风,罡气猛烈轰然爆发冲天而起,足有十几丈高!九霄上也被罡风煞气冲得薄雾消散,数十道月华之光骤然直射而下,登时击中了老道仍在半空中的物件。
那物件像是活了一般,在空中不断盘旋飞舞,可黑漆漆的看不清是个啥东西。借了月华之色,陡然间光芒大盛,越转越快越转越猛,如轮盘一样刮起了一阵阵越发刚猛的旋风。“轰隆隆!咔嚓嚓!”几道巨雷从天而降,裹挟着罡风,周天登时山摇地动飞沙走石,“嗷!”传出几声震天动地般的龙吟虎啸,呼喇喇铺天盖地如排山倒海般冲向了对面而来的“阴兵”!
也就一眨眼的工夫,那物件化作数十道紫红色的煞气喷涌直射,漫天飞旋的龙虎咆哮猛烈轰击过去,真有山河变色草木成灰之状,那些光影重重的“阴兵”、战马、旗帜、盔甲和平板大车,早被冲的四散分离八方消退,阴风惨雾也消散无存,半空中夹杂了无数惊雷罡风闪电霹雳,道道炸的四野电火交加,片刻间,老道又念了几句什么,“哗喇喇”几道呼啸,竟是风收雷平,云淡风轻。除了渭河边一大堆血肉模糊的尸首和呆若木鸡的兆王、小范,竟是一片安谧。
“善哉善哉!”老道紧走几步捡起那物件,放在手里抚摸良久,叹道:“你不在那山陵丘阜中久修,何苦来这花花世界走一遭呢?”说罢转身叫起战战兢兢的兆王和小范,把物件递给兆王说:“此物虽是范章京捡到的,可跟王爷你早有溯缘,你收着吧,日后自有它的去处。”
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兆王大礼参拜,扎煞双手摇摆道:“不敢不敢!全仗道长神通广大法力高强!既然是宝物,还是请道长吧!”
“不然,”老道肃然说:“物有始终,有缘者方可得之。不瞒你们两位,若不是今日有它在此,单凭贫道的修为,自保有余,恐怕还不足以制服这些凶魔,渡过此劫。你带了此物回去,好好供奉,自然有你的好处,也有它的归处。”
“那小王就不敢推辞啦,谨遵教诲!”兆王接过这物件,可心神不定哪里认识?赶忙揣进怀里,恢复了些许精神,立马叫小范去前头查看,一片尸山血海看得小范心胆俱裂,老道陪俩人回了大营,见四野茫茫荒芜,夜色浓重,兆王又提出,请老道护送一程。
老道笑道:“此地凶煞虽然已破,但毕竟是荒郊野外,贫道就跟你走一趟。”,兆王没敢久待,立即找了三匹骏马,老道一摆手:“我走路习惯了,王爷和小范章京骑马,我走路跟着就是。”
“这?”兆王疑惑,小范拽了拽他,点点头:“仙长法力高深,王爷不必担忧,咱们还是赶紧回城去要紧,这里的惨状一旦上奏天听,恐怕…”
兆王登时明白了:没错啊,拢共带来的三千兵马,都是百战精英,还没打仗呢,竟然一夜之间全折损覆灭在这儿,而且死的恐怖万分,就逃出来他俩,这要是叫朝廷知道了…。他长叹一声,早已没了骄狂之气,蔫头耷拉脑上了马,挥缰打马而走。
奇怪,两人骑得都是战马,又快又稳,生怕老道追不上来,可老道一边走路一边淡淡跟他俩聊天,竟是并排而行,一点不落下风,兆王唉声叹气道:“听中原话说,真是没卖后悔药的,小王如若早听道长的良言相劝,哪有这个下场!”
“非也非也。”老道笑说:“这也是天意,如果不是王爷带兵到此,换个人,照样会遇到这次大()劫,不是贫道,此时照样有四方八面的道友前来相助,救也罢,救的不是你一个人,而是关中无数百姓。再者王爷机缘巧合得了这件宝贝,也在定数中。”
兆王听不懂这玄之又玄的话头,小范倒是颇有心得,忙问:“仙长,如此说可不正应了老话: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哈哈哈哈,”老道摇头笑道:“这是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和大将军徐达渡长江时偶然听见的俗话,用在这里差之千里!”兆王一听,羞愧难当,只听老道说:“小范章京颇有见识,岂不知历数有尽、天命有归的道理。”
注: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最早出现于元代杂剧,史书中最早出现,是明朝初年的野记,用来宣扬明太()祖承应天命统一四海的神圣传奇,后被各类文学作品和传统小说借用。
当年朱元璋攻取金陵,大战之后,身着战甲与徐达渡过长江,进驻金陵城。船到江中,风浪很大,汹涌澎湃,船夫知道船上两位是义军的首领,便高唱号子歌谣道:“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
朱元璋听闻,知道是恭祝吉祥的话,大喜过望,跟徐达会意笑谈,互祝吉庆谶语。登基后,特将船夫册封为校尉,以资奖励。
后来这句话被明廷故意传播,流传很广,成为明朝有名的民间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