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个故事:傲娇的儒生
老年间,南阳有个书生小王,自以为读书破万卷,常以名士自居,孤高傲物目空一切,最不服前朝名士艾南英先生,常对着他的文集破口大骂,还花钱买了他的文集,当众烧毁。去朋友家看到案头有南英先生的书,也气愤不已,必得仍在地下踩烂,再点火烧毁。
每每对人说:“古人云: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南英这个老家伙若是遇到我,我必得揍得他头破血流,再叫他给我做奴才!”众人以为他有点疯病,所以在他面前都不敢提到艾南英三个字。
一天下午,小王正在家读书呢,外头仆人来报,有人拜访,来人缓缓进门,是个俊秀的青巾儒生,小王施礼问:“兄台为啥远道而来?”,儒生笑道:“听说您博学多才,通今博古,特来请教学问!”,小王大喜,立马叫人预备酒菜,俩人边吃边聊。
俩人相谈甚欢,儒生谈论古今,口若悬河,小王用尽全力,却败落下风,心里越发不满,末了,儒生谈起了南英先生,小王冷笑道:“这个老家伙是我平生最痛恨的人,兄台怎么说其他呢?!”。儒生说:“古今人才如海,支派不同而已,做学问的人,应该虚心公正的看待古人的成果,怎么能以自己的喜好来评价古人呢?哪有见到长江而蔑视黄河,见到淮河就蔑视汉江的呢?即便南英先生的学问有些许失误,置之不理就可以,大肆谩骂痛斥,这不是咱们做学问的人应该做的啊。”
小王不理会儒生,还是大骂不止,儒生见桌案上有《春秋》一部,便问小王:“您的学问很渊博,请问,《春秋》里见于经传的,有120余个国家,您能说说其中的源流么?”,小王一听就傻了眼,转问儒生,儒生一笑,掰着手指对120个国家如数家珍,小王大惊,惭愧不已,儒生笑道:“这就是南英先生书中考证出来的啊,您大骂先生无知无学,可连他的半分也比不上,可见古人不能轻视啊!”,说罢拂衣而起,恍然不见,小王又惭又惊,以为见了鬼,便得了狂病,不多久,暴病而死。
小王鄙视古人的德性,不是跟现在有些砖家叫兽的嘴脸一样么?看来,也得请古人的鬼魂有空去问候他们一下了呵呵。
故事完,预知后文如何,咱们下回再说!
一百七十五个故事:僧人转世
原先听高祖父说了个故事,他说他的前身是邻村大佛寺的和尚,我们都很奇怪。高祖父说:“那位大和尚法号广通,深通内典,是个大德高僧…”
高祖父的父亲叫子惠,是个乡间的忠厚长者,家里非常豪富,常喜欢斋僧布道,广通和尚跟子惠是好朋友,非常羡慕子惠家,常常跟子惠说:“我拜佛修行,敲木鱼、念真经,宣讲贝叶以种下善果,惟愿来生做您的后嗣之子就满足了!”,子惠大笑:“你们和尚师傅不都发愿要转世到西方极乐世界嘛,怎么说这种话?不过如果大师喜欢,我也愿意。”
子惠把这事儿当成笑话了。这一天,子惠的媳妇要生孩子,忽然难产,稳婆急得满头大汗束手无策,因子惠德高望重,族里老少爷们和邻居们便都来问安,有个人刚走到子惠家门口,抬头一看,咦?广通和尚手执念珠,满面红光站在门口,笑吟吟瞅着他。
那人嗤笑道:“和尚,人家媳妇生孩子,你个出家人来做什么?”。广通和尚笑道:“去子惠家里生活啊!”,说罢倏然不见!那人大惊,赶紧跑进子惠家问安,说了此事,子惠一头雾水疑惑:“啊?广通大和尚来了?没有啊!”正说着呢,产房忽然传来婴儿哇哇哭喊声,稳婆出来报喜:“生了!大奶奶生了个大胖小子!”。子惠大喜,心念一动,赶紧叫仆人去大佛寺找广通,仆人匆匆跑过去一问,广通和尚刚刚圆寂,和尚圆寂之时,果然是子惠媳妇生下婴儿之际。
子惠惊喜交加,不得不信上回广通和尚说的转世一事,从小便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小儿子敦厚谦和,仁慈善良,和蔼可亲,异常聪颖,附近的老人孩子都非常喜欢他,读书一目十行,更喜欢佛家内典,十来岁就能诵经礼佛,跟庙里的和尚对禅机也丝毫不弱,只是平生不爱做官,也不爱经商,常穿着宽大的衣服,拖拉着鞋子,跟朋友们聚会云游欢乐。一辈子不置生产,却依靠父、兄留下的产业,过着衣食无忧,富贵平安的日子,康宁安乐一生,九十多岁才在梦中仙逝。
我们本地人都称呼他老人家为:“安乐和尚”。
曾读古人书,常常看到古人写的“说部”故事集里,有人会记得前世的事,历历在目,而这种情况,僧人发生的概率在十之五六,因为他们信仰轮回因果之说,所以灵验特别多。看来六道因果之说,善恶轮回之理,也不全是迷信啊。
故事完。预知后文如何,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