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个故事:三元及第
乾隆癸酉年,江西省乡试典礼。江西分宜县令老陈是考官之一,他素来对八股文深恶痛绝,考中进士就扔到一边了,所以尽管做了考官,还是有点头疼,为啥?看那些秀才们写的酸腐文章,真叫人倒胃口嘛。
老陈爱干净,喜欢散步,看看考官入闱的日子快到了,便赶紧提前洗澡剃头、叫仆人预备好了应用器物,自己到了省城南昌府,闲不住就出来游览南昌各地名声美景。
这一天晚上,吃了饭正昏昏欲睡呢,忽然做了个怪梦:半空中锣鼓喧天鼓乐齐鸣,人声鼎沸,几位金甲力士抬着一块巨大的赤金匾额,脚踏祥云缓缓而来,老陈吓傻了,跪倒磕头不止,迷蒙中也听不见说的啥,却见一位紫衣仙官展开一卷玉轴金卷念了起来,老陈不明所以,偷偷抬眼看,却见赤金大匾上浓金写着四个大字:三元及第!
他猛地一惊,醒了过来,心里犹突突直跳,看看时辰,已然夜半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莫非是老前辈们说的“发天榜”?原来科举时代,迷信众多,说的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秀才们中不中,凡间的考官定不了,先得由上天的天官根据秀才们祸福功德定下,写在榜上,发下之后,才能注定谁中举,谁名落孙山。
老陈本就半信半疑,看了这话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三元及第乃是朝廷百年难遇的科举盛事。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一个人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才能称“三元及第”,也叫“连中三元”。是千年以来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旷古难逢的大运。自己只是一个乡试的一房考官,也不是主考,怎么会做这个梦呢?莫非…上天的“天榜”,是昭示自己要取中能考到三元及第的千古奇人么?!
想罢,他不免有些兴冲冲的,万一能把这人在自己手里送上去,虽说自己这种小房考官算不上人家老师,可毕竟是光耀千古的好事,老陈来了兴头,就认认真真准备。
且说进考场做考官的头一天,老陈去南街溜达着买宣纸,碰见一个摇卦的老头,看起来不俗,他便过去,闲聊似得说了此事,让老头给说说是不是好兆头,有啥说法。老头倒也很实在,笑道:“陈大老爷,这梦倒是吉祥的很呐,不过…”,“不过什么?是不是对我有什么不好?”
老头笑道:“不是不是,您别担心。这是大吉之兆,只是在我看,您这次入闱啊,千万别认真,太认真了反而不好。”,老陈一听皱眉:“这是科考大事,怎么能不认真呢?”,老头摇头笑道:“您想想,您就是个小房考官,又不是主考副主考,天榜下发,怎么不去发给他们几位,专门发您呢?我想这是您有福德积累,上天专门给您送来的福报。凡所受福,顺其自然,不可强求强索。切记切记。”老头说完收了几个钱,老陈懵懵懂懂回去了。
等进了考场,一月过去,老陈发觉自己这一房送上来的文章竟然都很好!十几篇做的花团锦簇的文章摆在面前,他读了个昏头涨脑,看看这个也好,那个也好,选谁呢?看看哪个也舍不得放下,然而每一房考官送到主考官那取中的举子试卷都有定数,他资料平平,最多可以送6卷,若是都是狗屁文章,那还好说,随便挑几篇凑数就可以,可这么多好文章,他实在舍不得,又因为那个“三元及第”的奇梦,他更不敢随便决定了。因此举棋不定,犹豫不决。
正想的头晕,忽然想起那日老头说的话来,既然认真不得,那就试试手气呗!老陈取出自己用的料器鼻烟壶,把所有的卷子围城一个圈,鼻烟壶搁在中间,壶盖是个朱红玛瑙,老陈暗暗祝祷:黄天在上、后土在下,请神明保佑,能取中一个三元及第的吧,千万别叫人家落榜啊!
念完,他摁着鼻烟壶使劲儿一转,烟壶“嗖嗖”转成一个圈,慢慢停下,红帽盖指定了一个,老陈笑道:“嗯,这算一个吧!”,接连转了六次,就挑出六张卷子,塞进封皮送了上去。
这次考试多年后,老陈做了知府,想起那年的事儿,却从没听说自己取中的举子里,有哪一个“三元及第”,每次跟同事朋友聊起来,他都笑:“看来这事儿也是迷信,根本不准确啊!不然怎么从没有三元及第呢!诸位还得教导子侄们好好读书。”。大家深以为然,这天在家摆酒,又聊起这事儿,座中有大学士刘墉的侄子在当地做官,想了半天却大笑:“哎吆陈老兄,天榜发的没错!你老人家自己没理解,还说这话!”
“嗯?”大家知道小刘好诙谐,很聪明,以为他开玩笑的,谁知小刘笑着说:“你把你取中的6份卷子人名说说。”,老陈记性好,一一说明。小刘鼓掌笑道:“确实中了三元!”,见众人不解,小刘笑着指点:“这一位胡老先生,后来进了二甲,他字翘元;这一位戴先生,名叫第元,中了三甲,现今是太仆寺卿;这一位更不用说啦,乃是南昌本地的大人物,彭元瑞彭大人,人家如今乃是内阁学士了。你瞅瞅!”
大家凑过来一看,果然三个人名、字里都有个元字,中举以后还都中了二、三甲进士!众人恍然大悟,鼓掌大笑道:“哦!原来是这么个‘三元及第’啊!”
老陈揭开这个谜,非常高兴,朋友们传开出去,胡、戴、彭三人这才知道底细,以为上应天数,从此每到年节便给老陈馈送礼品,致敬致礼不断。成就了一段清朝士林佳话。
故事完。
预知后文如何,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