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不晓得什么是猫眼,赶紧叫小伙儿把烛台递过去,郑学士举着鞭柄,众人瞪大了眼瞅着,五色石头透过烛光映照,果然,中间想午夜猫眼睛睁开一条细缝,金黄三束盈盈融融如水银般在石头中若隐若现,随着郑学士手指转动角度,那条缝儿忽而闭合忽而关闭,彩光盈盈,宝光夺目!
“不错!”郑学士微笑道:“这是颗猫眼!诸位请看,一眼三束,润泽通透,非是普通猫眼可比。如果我没看错,这就是锡兰国所产的锡兰猫眼。”
众人纷纷起身,赞叹不止,小伙儿跟大杨肚里暗笑,瞅着众遗老们七手八脚或是戴眼镜、或是找放大镜,对准五色小石头往死里瞅。
“说来说去,这鞭子是什么来历?怎么会在把柄处镶这么贵重的宝石!还用了如许金银丝线!”有位心急的遗老轻轻接过鞭子,捧在怀里,众人围过去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老兄问的好!”郑学士擦擦手目光炯炯,英风飒爽,笑道:“诸位请想,这鞭子做工豪华大气、细密严整讲究,单论这颗猫眼,价值至少在万金以上,若是普通人家,怎么会舍得在本已价值不菲、满用金银丝线的鞭子上,单单镶这么颗宝石呢?”
“莫非…”
“是。”郑学士对着面前惊讶的老头点点头:“此物,就是大清皇帝大驾卤簿中的前导镇朝金鞭!”
“前导镇朝金鞭?!”所有人都被这个古里古怪的词儿镇住了,有位老先生倒吸冷气瞪大了眼,思索片刻勃然变色道:“不对!不对啊!”
“哪儿不对?”郑学士笑问。
“郑老弟,当年咱们也两榜出身的进士,天子门生!想必诸位还记得,咱们在保和殿殿试,过关后,朝廷在举办太和殿传胪唱名大典,圣上亲临,文武百官齐聚,在太和门直到太和殿前丹陛上陈设法驾、大驾卤簿,那穿金花褂黑缎靴的校尉们挥鞭肃静,用的都是黄绒大鞭,我记得真真儿的呢!哪来眼前这根什么‘前导镇朝金鞭’?老弟啊,《大清会典》我也看过,朝廷銮仪卫用的那叫‘净鞭’!专在天子朝廷举办大典时显示威仪、肃静朝列之用。怎么会凭空多出一根‘前导镇朝金鞭’?自来也没听过这么个劳什子!别是你糊弄我们吧。啊?”左右瞅瞅,遗老们都摇头晃脑搜索脑海里当年金殿登科,意义风发的荣耀劲儿,其实大家伙当年因为中了进士,在金翠交辉恍如天阙的皇宫大内,面对至尊天子,谁还顾得上去瞅丹陛下头挥鞭肃静仪仗用的什么鞭子!
“老兄这是信不过我啊哈哈。”郑学士一摆手,仆人进屋,捧过来一个长条楠木盒,明眼人一瞅,就知道这是件乾隆年间由造办处内工制作的金丝楠画匣。郑学士小手指勾住画匣上头精铜镀金的小圆环轻轻一拉,从里头取出一副包着黄绫子的手卷,高一尺多,碧玉卷轴,红绫镶边儿,满满一大卷。小伙儿赶紧过来接过一端,郑学士先叫大家看题签,只见上头工楷小字写着:高宗八旬万寿庆典图。字迹也不知用的什么墨,油亮如新,还散发出些许淡然的墨香气。
揭开红绢条,小伙儿拉起一端,轻轻露出了画卷真面,霎时间,众人瞪大了眼,望着前隔水上一枚巨大的玉玺:八徴耄念之宝。红色的八宝印泥鲜亮润泽,泛着幽幽的亮丽。一时间谁也没敢说话,扑面而来的古色古香熏得人心脾沉醉,只死盯着手卷缓缓展开…
因为写这段查了点资料,耽搁了两天。其中中国车驾文化算是传统文化的中不为人注意的一个方面。后面我会在公众号里写一点。鞭子来历就在于此,但跟净鞭不同。后文继续。
注释:紫缰、黄绊。马车上紫色的缰绳、黄色的挽手。这在清代礼制中,是一种皇帝对臣子特殊的赏赐礼仪。因清代礼制,朝廷中只有宗室入八分公爵才可以使用紫色缰绳和黄色挽手,一般朝臣不论官位年资,不得擅用,违者便是违反制度。所以,直到乾隆年间,朝廷大员们在京城坐轿、坐车,颜色基本都是蓝或绿。乾隆后期,乾隆皇帝才对宗室以外的年老武将赏赐紫缰、黄绊,示以荣宠。咸丰以后赏赐文臣,直到清末。
这种赏赐紫缰、黄绊制度随着清廷权威衰弱,不同于皇室赏赐孔雀花翎、黄马褂,到了清末变成“给钱就赏”“肆意减价大批发”的荣誉,而是一直有其地位,像同类的赏赐“紫禁城骑马”和“带嗉貂褂”一样,一直到清末,朝臣中被赏赐此类荣典的人屈指可数。只是清朝灭亡后,溥仪在紫禁城关门做皇帝,才开始对身边的老师、遗老们大批发此类恩赐,郑学士一起修书的人里都是遗老,获得这种“殊恩”,就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