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骑驴。
上次有书友私信交流,说故事里山中有志跟黄掌柜说的“骑驴”是什么意思。这个当年古玩行特有的名词,现而今在行里也逐渐湮没了。简单说几句。
骑驴:它的俗语叫“骑一道”,在老北京话里,很多时候加“儿化音”。意思是,买方同意中间人为了自己利益,可以在买卖双方都知情(或一方知情)的情况下,把古董的价值加几成,买方宁愿照价付款。
这个名词有它的特殊意义。老时年间做古董生意,大铺子和小铺子不一样,大多数时候,老字号大铺子因名气大、口碑好,买东西和卖东西的都比较信服,如果手里有古董送到里面,铺子收物件的价钱也略高于小铺子。古董的来源渠道也比较多。有些古玩行店铺,也可以给同行介绍买卖,叫“会行”。凡是介绍来生意的本行人,叫做“中人”,就是介绍人的意思。凡是介绍人介绍的生意,做不成的不必说,如果做成了,无论别家店铺掌柜的收了货或是卖了货,要给介绍人包一个红包,初期呢,多少不论,算是一份心意。
到了光绪年间左右,古玩行里的生意人改变了一点策略,凡是介绍到别家铺子买东西的,要加点价,最多不会超过一成,加的这点价格,算是自己的辛苦费和介绍费,买方和卖方都,也有些同行明知物件不是自己铺子里需要的,也不再介绍给别家,自己收了再卖给别家铺子,叫“交行”或者“串货”。但如果自己看上一些贵重的宝物,又没实力收,也不再介绍给别家,而是跟实力雄厚的铺子“伙着”(一起搭伙)收,自己出一少部分,现在话说叫“参股”,等收了宝物卖了,再按比例分成。这种买卖情形在民国时期大盛。
不过那时候很多小古董铺、“暗铺”和人脉广、专吃古董饭又没有铺子的人,却从中发现了赚钱的窍门:他们或是本小利薄、眼力不好,或是自己没有铺子,靠着人脉广,脸皮厚,专门像保媒拉纤似得,他们不出资、不合伙也不开铺子,只给买卖双方拉纤,专门给各个比较大的古玩铺拉拢生意,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古董“中人”体系。这群人大都不知道物件具体值多少钱,通常也不会叫双方见面谈价,而是穿插其中。后来古玩行说的“中人”,不再专指同行里的介绍人,而是统称所有中介人,大多数时候指的是这些人。
有些中人介绍买卖,为了利润,不让买卖双方见面,便于左右逢源上下其手。如果卖方不知道物件的具体价值,要贱卖,中人自己或中人通过买方知道物件的市价和珍贵程度,便可以对买方加价了。有的时候会加几倍的价格卖给买方,只付给卖方很少的价值,自己赚钱。当时颇为古玩行鄙视。而且一旦生意做成,卖方明知被耍了,也不能找补后账。中人这种左右坑蒙、自己赚钱的方式,时人俗称:骑驴。也叫:骑一道。意即被剥了一层利润。
后来,古玩行内部比较厌恶这种不太公平的买卖方式,慢慢形成一个传统:中人加价不能超过物件成交价的三成(30%),否则就合力挤兑这种人,叫他以后在行里名气臭了,无利润可赚。
因为这种中人奸猾狡诈,即便自己赚不到钱,也会想方设法不让买卖双方会面谈成生意,以防止破坏自己以后的活动,所以又叫“硬骑驴”。
还有一种“软骑驴”,是比较正常的介绍买卖双方做成生意的古董中人,他们也不出资、不跟别人合伙,只靠着一张嘴给各方拉拢买卖,买卖双方可以当场见面谈价,说生意。他们一般不会帮着双方任何一方说话,只坐在那儿等。假如买卖双方谈不拢,谁也不再出价,此时中人会用非常委婉而动听的话语给双方台阶下,或加或减,双方生意差不多就成了。买卖双方的生意一旦谈成,必须要付给中人佣金,行话叫“成三破二”,意思是卖方拿出成交价格的3%,买方拿出2%,一起当场送给中人。后来行里也,渐渐成了“行规”。这种骑驴,比“硬骑驴”那种既出钱少,也符合双方的利益,还能让中人本身满意,所以盛行一时,为大家遵守。
山中有志为了急于得到杨爷的蟠桃,给黄掌柜说的是第一种“硬骑驴”方式。意即不管他用什么办法,加几成的利润,必须要把蟠桃搞到手。由此可以看出,1,山中非常熟悉老北京古玩行的行话和交易方式,2是表现出他急不可待的心情,不惜多花大价钱,多分利润给黄掌柜。使他甘心快速搞到蟠桃。
老话说:人的名儿树的影儿,真是一点没错。大杨拜在邵大爷门下这事儿,早就让心怀不满又嫉又恨的吴老二传的满天飞,北城一带没有不知道的,南城右安门外大杨的老街旧邻虽不明了,也多少听见些个风言风语。这会儿韩二爷亲赴杨家,跟大杨签下了生死擂约。不到两天便像一股带着沙土的旋风吹得四九城大街小巷世人皆知,众人自然添油加醋议论纷纷,都呼朋唤友吆喝着去瞧热闹。自然,多数是瞧热闹,右安门外的老少爷们,去给大杨助阵。这消息越穿越邪乎,有的说邵大爷的关门弟子大杨学了邵大爷的子龙枪和盖世绝学,为了给邵大爷英灵拔份儿,要故意会会北霸天座下的韩老二,连京城武林门派也有所耳闻,纷纷诧异不止,都知道邵大爷离群索居,单蹦一个老头子生活,咋过了这些年,忽剌巴跑出个“关门弟子?!”。
不过,江湖上各门派,对三十年头里邵大爷那身精湛深厚的武功和走镖时的壮举记忆犹新。不少老江湖在邵大爷去世后也都感叹不已,都觉得邵大爷这等宗师,没留下一男半女也就罢了,连个知心的徒弟也不收,空带着一身好本领和那杆当年威震塞北的大枪下了幽冥,失传于世,腐烂成泥,也是大为遗憾可惜。今儿听闻猛不丁出来个关门弟子,还为死去的邵大爷“拔份儿”,无不感到新奇惊诧。加上吴老二等人煽风点火,大家都耐不住,纷纷派人去观擂。
老年间北京人爱瞧新鲜热闹,什么刮风下雨、打架斗殴、杀人失火、东家长西家短,鸡零狗碎的事儿都能让这座古城里的百姓们平淡的生活起些波澜,兴奋不已。民国这些年战乱不止,草头王们打得天下大乱,城头变换大王旗,老百姓们也见怪不怪,失去了新奇。老少爷们都觉得,还不如看前清杀人有意思呢。袁大总统登基前闹腾过一阵子各色请愿团,着实叫大家伙儿瞧了一阵热闹,没看几天也就偃旗息鼓。后来则是那些吃饱了没事儿干的大学生们,也举着花花绿绿的小旗喊着口号大街小巷到处逛游,这种数千年来没见过的“西洋景儿”,起初还能引起老少爷们的关注和欣赏,看长了也没了兴趣,便给学生们油行起了个典型的老北京外号:过学生。有时候胡同里响起大妈大娘们欣喜的叫喊声:“过学生啦!老街旧邻都去瞧热闹啊!”,指的就是这事。
这种任凭门外风吹雨打闹翻了天,我自闲庭信步瞧热闹的心态,也是四九城老少爷们引以为豪的美事。所以,大杨跟韩二爷约擂这事儿一传出来,登时轰动四九城,到了第三天,甭管有事儿没事儿的老少爷们,都呼呼啦啦涌到德胜门外瞧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