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全仗您老人家啦!”大杨信心更足,跟老崔起身安排了一顿饭工夫,各自值夜的人手和替班的才算妥善,刘掌柜和一众伙计、车把式心事重重闭眼安寝。一旁的老崔端着烟袋四处查看了两遍,凑过来问:“学士老爷,您既然能掐会算,不能再卜一卦吉凶么?哎,我可担着心呢!”
“岂不闻初筮告,再渎则不告?如此,安稳过了这一夜,明日再由别人试试吧。老崔、大杨,你俩在队伍里,算是艺高人胆大,切记:无论夜里外头发生何事,看见何种诡异,听见何种声音,就当不见、不闻、不想,千万不可随意出屋,有什么事,我在后头打坐。到了紧要关头,我自然会醒过来助你二位一臂之力。”
大杨抱拳拱手:“晓得了!学士老爷。您睡您的。”老崔嘴上答应,心里还有几分疑惑:难道这位文质彬彬渊博高深的老爷,除了画的那些圈,还真有神通异能?真要是真刀真枪杀起来,这位能顶的上?
郑学士嘱咐完,望了望外面风雪月色,深沉吸口气缓缓吐出,双膝跏趺盘坐,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不多会儿,入定去了。
虽说有了郑学士这番布置壮了大家伙儿的胆色,在这荒山野岭毫无人烟的地界,谁又能睡得踏实呢?众人和衣而卧,闭了眼心里无不胡思乱想。
老崔、大杨裹着大棉袄,一个抽着闷烟闷闷不乐警惕打量外头鹅毛雪片被风卷得呼啦啦作响,一个托着脑袋,死盯着屋外不远处自己那根埋在雪地里的大鞭子。
也不知过了多久,油灯、蜡烛和屋里炉灶中的火,逐渐黯淡,看火的俩伙计忍不住蔫头耷脑的昏昏欲睡,连担惊受怕的刘掌柜也蜷缩在炉灶旁睡着了。
“老哥,困了你就眯会,我看着外头呢。”大杨看老崔沉默,问道。
“睡?这会儿谁能睡着?”老崔声音压得很低:“只怕屋里兄弟们都竖着耳朵呢!”
大杨倒不大在乎,起来端了两碗热水,递给老崔一碗,自己捧着碗吹着热气,暖了手,问:“老哥哥,您说,咱们啥也没瞅见,就这么失惊张怪地自己慌乱起来,不是自己”说着回头瞧瞧早已入定的郑学士,接着说:“不是自己吓唬自己么?”
“嘘!你小子,懂啥?!”老崔捧着热水暖手,嗔怪一瞪他,低声道:“你哪里知道这路事儿?甭说今儿亏得救了这位学士老爷,若不是他老人家,只怕这会儿连我也慌神儿了呢!”
“您?您见多识广,慌啥!莫非也是瞧着四野风雪怒号,还有方才的怪风?”大杨再回身瞧瞧,老是觉得屋里那股子怪味有点浓。
“哎,那些都是人家学士老爷会看,咱们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哪儿懂?我说的,是天上那个!”老崔一指天上月亮。大杨抬头看,月亮很圆,周围的紫红光芒氤氲硕长,像是比刚才又长了一截!
“毛月亮?”
“对,毛月亮!”
“这毛月亮到底是啥意思呐?为啥学士老爷和您老哥,见了都心惊呢?方才你还骂我傻,不瞒您说,我爹也是赶大车的,打小我也没听他老人家说过毛月亮是个啥。”大杨抽抽鼻子,屋里涌出那股怪味直往鼻子眼儿里钻。
注释:初筮告,再渎则不告。—原文“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这句话并不是郑学士无中生有故意搪塞老崔,而是出自八卦中第四卦:蒙卦的卜辞。
它的意思,也并不单指第四卦蒙卦,而是有特殊含义的。
需知自八卦占卜出现之后,上古的先圣先贤,尤其是商王朝,经常以此作治国、治军、理财和治民的预卜手段,但是,在实际占卜中,有很多禁忌,这句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
上古占卜时,大巫们礼敬之后,要诚恳虚心,诚心实意地起卦占卜,祈求上神赐予的的预示,初次占卜,上神会赐予预示吉凶,但是,不能因为同一件事而三番五次的进行占卜,这样做,就是亵渎上神,也就是蒙卦卜辞原文的“再三渎”,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上神则会立即停止预示甚至降罪,就是“渎则不告”,任凭大巫们再有能力,也不会再问出一点预示结果。
这种规矩延续到后代,自大唐开始的八卦占卜数术行业中,就明确规定了这一禁忌规定:一事一卜,一卜一次,无论吉凶,不再起卦。从元朝开始,加入了变通规矩:如果一卦不明,问卜者必须要问另外的事或者换人、换时间后再问相关的事,也不能就一件事三番五次的问卜。只是这种问卜方法,比起第一次占卜,有的准确,有的不准确。
用通俗的话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神灵对问卜人的第一次求测是指点的(不论好坏),如果因为第一次占卜到凶卦,而三番五次求卜问询,那么对神灵是不敬的;如果不敬神灵,则神灵就不指点预示结果了。
有的书友问我,郑学士作为清代翰林遗老,会卜卦是不是太玄乎了。其实不是,当年科考《四书五经》里,本来就有易经,是必选考试教材。所以旧社会很多深通经典的读书人和遗老,都会占卜术。跟江湖上那种靠算命为生的打卦、测字的算命先生并不是一类。
今天两更,精彩继续。
“这事老家儿哪能随便说?即便知道,也不该给小孩子们瞎说呢。你爹遇没遇上我不晓得,我啊,可是知道这毛月亮的厉害!”老崔略一犹豫,打火点烟,缓缓吐出一口,浓重的烟雾在清冷的风雪里,很好闻,烟雾缭绕中,老崔眼神有点失神,不知在想什么,嗫喏片刻,说道:“你这么大了,咱又干的这个买卖,大风雪夜,这么枯坐着也没趣儿,我给你讲讲当年我的事儿,就当闲打牙嗑吧。”,又抽了两口烟,眨眨眼回身望了望气定神闲闭目入定的郑学士,才说出一番车行的规矩忌讳和自己的一段奇遇。
五贱行里的车行,行虽贱,规矩却不少。那年月的行规忌讳,也是一代代自古流传下来的,说不上是哪位祖师爷的定规,既然定了,大家伙儿都得遵守。比如说,车行长途赶夜路的忌讳。其中之一,便是车行长途走夜路,只能压着车辙印走,绝不能随意离开车辙印另辟蹊径,还有一条,则是遇上毛月亮天,不能接活儿,严禁赶夜路,更不能单身赶夜路。这原因么,说法很多。
据老师傅们口口相传的说法,远途大车行走夜路,只能压着车辙印走,这规矩,是鲁班爷定规的。原来春秋时期,各国征战不休,黎民涂炭,妖魔横生、四方不宁,孔圣人删定《春秋》记载,当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加之荒山野岭山川大泽也多,当日的百姓商贾行路之艰难,就甭提了。时不常遇到些魑魅魍魉山精水怪,害人性命,搅得百姓更加不安。
鲁班爷乃是百工之祖,先贤大圣,又有巧夺天工造化的本领,见各国商贾民人行路险恶艰难,便冥思苦想,在车轮和车轴上用了心思,车轮用三十根辐,车轴一根,皆用墨斗取直,墨中掺入朱砂、雄黄,以其驱邪避凶,这便是当年所说的:设规矩、陈墨绳了,而本就驱邪避凶的朱砂雄黄乃烈火阳精之物,加上天下至正至直能定曲直、设规矩的墨线造出来的车辐、车轴,用以驱邪避凶,化险为夷,那些个魑魅魍魉山精水怪,见此也远远躲避,跑远途的民人客商,着实安全了许多,后来人们发觉,即便夜半三更跑远途,只要在车辙印里走,无论步行还是赶车,都不会遇见邪祟,便口口相传,远播各地。鲁班爷心中大喜,便传下这条规矩。
这种车自鲁国一出现,各国便纷纷仿效,风靡一时。到了始皇帝横扫六合、一统寰宇,下旨书同文、车同轨,更是定下了万世不易的制度,后世中,车轮有大有小,车轴有宽有窄,车辐有多有少,墨斗的墨里也不再加雄黄、朱砂,可这规矩却随着朝代更迭,一辈辈流传下来,后来更成为车行的“祖制”之一。